舌葉音
外觀
舌葉音 | |
---|---|
◌̻ | |
IPA編號 | 410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33B |
舌葉音是一種阻礙流經舌面、上頜平面處氣流發出的音。[1]:152它在部分語言中與僅由舌尖和上頜形成的舌尖音形成對立。 有時,舌葉音會被視作只包括舌面調音的輔音,此時舌尖下降,舌尖-舌葉則指舌面、升高的舌尖共同調音的部位。[2]:129[3]:133 這樣的區分僅限於舌冠音。
與舌尖音比較
[編輯]- 對立常見於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沒有擦音。
- 南亞少數語言有舌尖和舌葉塞音對立。印度斯坦語中,舌尖塞音也被稱作「捲舌音」,但實際上是齒齦音或齦後音。馬拉雅拉姆語有舌葉齒音、舌尖齒齦音和真舌尖後捲舌音在鼻音和清塞音的三重對立。
- 巴斯克語和米蘭達語在齒齦附近區分舌葉噝音和舌尖噝音;普通話、[4]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和波蘭語中則與齦後音對立。
- 加利福尼亞州一些原住民語言塞音和擦音都對立。
- 達哈羅語只在塞音有對立。
因為舌葉音需要使舌頭近乎成一平面,覆蓋的範圍比舌尖音廣。部分語言中的舌葉音要蓋住從硬顎到齒的所有空間,使得兩者很難區分。舌葉齒齦和舌尖是兩個不同的調音部位。
一種非常普遍的舌葉音有時也被稱為齒-齒齦音,其部位自齒齦緣至齒,比其他齒齦舌葉音更前,蓋住更多牙槽嵴,可能被視作齦後音。見於法語。
與齒齦音比較
[編輯]發舌葉齒齦音或齒-齒齦音時,舌尖卻會碰到齒後緣,甚至在齒間突出來,這一般叫做齒音。
然而聲學上看,確定調音部位的關鍵在於最後面的成阻位置,也是口內共振腔中止的地方。因此,法語的舌冠音和齒齦音發音部位為舌葉,不同於英語舌尖齒齦音(即在法語中舌頭更平)。
部分語言中確實存在不接觸齒音的真舌葉齒音,如印度斯坦語,這又與法語音系不同。無論如何,接觸面的廣度確實起一定作用。
國際音標中,表示舌葉音的變音符號是U+033B ◌̻ COMBINING SQUARE BELOW ,HTML:̻
。
另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Catford (1977).
- ^ Gafos (1997).
- ^ Dart & Nihalani (1999).
- ^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Coronal Sounds in the Peking Dialect (PDF).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24).
書目
[編輯]- Catford, J.C.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phone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 Gafos, Diamandis. A Cross-Sectional View of s, ʃ, θ. Proceedings of the North East Linguistics Society. 1997, 27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 Dart, Sarah N. Articulatory an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Apical and Laminal Articulations. Working Papers in Phonetics No. 79. 1991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Dart, Sarah N.; Nihalani, Paroo. The articulation of Malayalam coronal stops and nasal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9 (2): 129-142 [2022-01-16]. JSTOR 44526241. doi:10.1017/S0025100300006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6).
- Ladefoged, Peter; Maddieson, Ia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1996. ISBN 0-631-19814-8 (英語).
調音部位 |
舌形 |
---|
次發音 |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