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粵港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粵港澳、或稱省港澳穗港澳,為廣州香港澳門三地的合稱,是中國發展極為急速、財富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三地在歷史上均屬廣東省,當地民間一直有「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的講法。也有人將「」解讀為廣東省。[1]省港澳三地在1991年農曆除夕直播省港澳呈祥迎新歲。2021年,中國政府同意三地舉辦20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也是繼1987年廣州舉辦第六屆中國全運會後,再一次在廣州舉辦全運會,也是首個聯同港澳兩地合辦的全國運動會。

由於地理、人口的緊密度非常高,作為經濟、文化體,同時三地以前曾經同屬廣東省,經常被視為一體。很多時候,香港與廣州的合作較為受到關注,一般衹叫粵港省港,如省港大罷工省港盃及港穗等。

過去也有「粵港澳湛」之說,因香港、澳門及湛江廣州灣)皆曾受西方列強統治。另見七子之歌

簡表

[編輯]
三地行政資料對照

關係發展

[編輯]

行政

[編輯]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征服百越,置南海郡,下設番禺縣管轄香港、澳門。到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港澳改由寶安縣管轄。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 年),澳門劃歸香山縣。明萬曆元年(1573 年),香港劃歸新安縣。由此定型建置,直至葡萄牙人與英國人分別居留、管治前。

澳門與廣東/廣州

[編輯]

1580年居澳葡人自己選舉法官,並在澳門實施葡國法律。這一在明政府領土中實施葡國法律的舉動,不能為朝廷容忍,而受到新任兩廣總督劉堯誨的責備和查辦。經時澳門地方長官、葡國貿易船隊司令官米南德(Aires Gonç alve s deMiranda)的代表本內拉(Mat ia Penel la)的周旋,事件得以平息。而明政府強調,居澳葡人必須服從朝廷官員的管轄。1582年左右,明政府在行政、司法、課稅等方面對澳門建立了一套特殊的管轄制度,1584年任命居澳葡人的首領管理居澳葡人,並授予其對葡人居留地內居住的華籍商人和居民的管理權力。與此同時,明政府在澳門葡人居留地建立議事亭,作為中葡雙方官員會面商討政務的場所[2]

經濟貿易

[編輯]

澳門與廣東/廣州

[編輯]

澳門由明代到香港開埠前,是廣東對外貿易的重要外港,廣東所產的生絲、絲綢品、瓷器和中草藥等,通過澳門運往南洋、歐洲、日本和墨西哥等地。而葡萄牙經由澳門,就向廣州輸入胡椒、蘇木;日本、墨西哥和秘魯的白銀、馬尼拉的棉花、蜂蠟等亦經澳門輸入。各類入口貨中以銀元為最大量,據計在萬曆元年至崇禎十七年(1573 ~ 1644)間,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經澳門輸入白銀,達1億元以上[3]。在閉關鎖國時期,外國商船無法直入廣州貿易,外商亦無法居留,澳門就成為入粵貿易的外國商船停泊地,和在廣州貿易的外商旅居地[4]

1578年明政府重新允許外國商人進入廣州進行貿易,東南亞各國商人和其他外國商人,就不再停留澳門而紛紛直接前往廣州貿易,澳門遂成為葡萄牙獨佔的商埠[5]。而貿易重心轉移的同時,廣東地方官員還制訂詳細辦法,管控當地的外商和外貿,包括了外商必須有同業組織指定的富有華商做「擔保」,而不遵守的外商有機會無法獲得當地服務和生活用品。聯繫財稅的轉變,為後來的朝貢貿易的變體公行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礎[6]

香港與廣東/廣州

[編輯]

而明到清初東莞所產莞香成為上貢佳品,不止在廣東暢銷,還遠銷內地乃至日本,尤南直隸浙江等地[註 4]需求極大[7]。製香業也在香港興盛起來,當時在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等地生產的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的香埠頭(香料專用碼頭)[註 5],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集中堆放,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遁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九江府[註 6],沿長江送往送往等地銷售[8]

財稅

[編輯]

澳門與廣東/廣州

[編輯]

明朝政府於洪武四年(1371年)年設置的廣東市舶提舉司,派一名副提舉到澳門,負責徵收外國船貨的關稅。在隆慶五年(1571年)前,按明初貢舶貿易「十抽五」的抽分制收稅[註 7]。之後,改為「丈抽法」徵稅[註 8],稅負較「十抽五」少[9]。廣東地方官府後期注意到葡萄牙商人與華商在境內私下交易,無法徵收到稅金。從萬曆六年( 1578)起,當局允准澳門的葡萄牙商人於每年夏、冬兩季,到廣州河南海珠島(今省總工會一帶)參加為期數周的定期市(相當交易會),與華商公開交易,同時官府可向入境葡商收取巨額船餉(噸稅或水餉)以及貨稅[10]

軍事

[編輯]

香港與廣東/廣州

[編輯]

漢武帝時始設有鹽官統領軍隊與船艇,駐紮於屯門一帶,監督九龍灣沿海及沙頭角等鹽田作業[11]

唐朝時廣州為南方最大商港,當時來自印度、波斯灣及東南亞等地的外國海船前往廣州通商,會取道近屯門一帶較為深水的東面航道上廣州[12],商船往返廣州均會在此外港逗留,返航時避風和等候季風揚帆再遠行。屯門就此成為廣州航行往波斯灣之間的第二個啟航港口,同時亦是進入大洋前最後一個補給物資的供應站[13],為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當局為保護海上貿易及強化維安,於公元736年時在此設立軍港(軍鎮) [14]屯門名稱亦可認為是由此而來。其時文士對屯門交通重要亦有耳聞,故時有酬詠詩歌,著者有韓愈之《贈 別元十八協律第六首》及劉禹錫之《踏潮歌》[15]

澳門與廣東/廣州

[編輯]

嘉靖三十六年(1557)12月2日,葡萄牙人幫助廣東政府平定漳州巨盜澳門「阿媽賊」老萬集團,廣東政府允許葡人僑寓濠鏡(澳門)[16]

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4月,潮州柘林水兵因缺餉斷糧而嘩變,徐永泰等人率軍並集結其他武裝,到達虎門附近三門海,嚴重威脅廣州。時曾任濠鏡(澳門)葡萄牙人首領的佩雷拉(Diogo Pereira)派人前往廣州,向明將俞大猷表示願意出兵協助平亂。獲同意後,佩與中日貿易船隊司令德梅洛(Luiz de Mello)率領300名葡萄牙士兵分成兩隊,登上備有西式火炮的中國戰船前去,以突然襲擊的戰術擊敗叛兵,據計生擒變兵612人,斬首不計其數[17]

此外葡萄牙人在澳門開展佛郎機炮製造業,與廣東也聯繫緊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鑄造專家伯多祿·波加羅(Pedro Tavorres Bocarro)在西望洋半山處(今高可寧紳士街附近、竹子室村尾處)興建鑄炮廠,鑄炮工由佛山的鑄鐵工人擔當,火藥和鑄鐵原料亦由廣東提供,成品也是經由廣州等地向內地銷售[9]。至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該廠具規模可鑄造銅炮和鐵炮,而在此年,明廷批准李之藻門人張燾到澳門購買佛郎機炮,時廣東按察司吳中偉更協助交易。崇禎二年(1629年)初,明廷派兩廣軍門李逢節王尊德向澳門伯加祿炮廠購買佛郎機炮10門,運經廣州北上入北京琉璃河[18]。  

另見

[編輯]

備註

[編輯]
  1. ^ 廣東地區因跟隨大陸法例,獨自不擁有地方旗幟、徽號、地方節慶等。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實行一黨執政省委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作為一把手
  3. ^ 3.0 3.1 3.2 省級行政區無單獨憲法,特區基本法授權自國家憲法。
  4. ^ 莞香過梅嶺之北後,遇霜風會更有芳香。
  5. ^ 香港據稱由運送香料的港口之名而得。
  6. ^ 此接駁長江路線,是古代珠三角連接長江中下游的交通幹線。
  7. ^ 即「以十分為率,五分抽分入官,五分給還價值」
  8. ^ 「報官納稅者不過十之二三而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例如:省港大罷工指的是廣州與香港;省港盃則是廣東隊對香港隊。
  2. ^ 吳小宇. 澳門歷史上的行政管理. 行政. 1996, 第九卷 (總第三十四期): 1177-1187 [202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3. ^ 《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黃啟臣編 第179頁
  4. ^ 概述,廣東省志·粵港澳關係志
  5. ^ 吳小宇. 澳門歷史上的行政管理. 行政. 1996, 第九卷 (總第三十四期): 1177-1187 [202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6. ^ 牟, 復禮(編); 崔, 瑞德(編).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0410119. 
  7. ^ 鄧, 開頌; 陸, 曉敏. 粵港關係史 (1840-1984). 香港: 麒麟書業有限公司. 1997. ISBN 962-232-121-6. 
  8. ^ 《嶺海漫話》 ISBN 988-211-135-1
  9. ^ 9.0 9.1 廣東省志·粵港澳關係志
  10. ^ 廣州市志·華僑穗港澳卷·穗港澳關係
  11. ^ 王, 賡武.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上冊.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 37–38. ISBN 9789620438851. 
  12. ^ 1841年前之香港海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第一章 第三節 譚廣濂 香港港口與海事處歷史 History of the Port of Hong Kong and Marine Department 2017-03-02
  13. ^ 歐陽修:《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下,廣州通海夷道條,謂:「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行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裏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又兩日行,至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為羅越國,南岸為佛逝國。」
  14. ^ 《城市論壇》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八日論題: 沙中發現宋古蹟 發展保育兩得益?
  15. ^ 隋代至明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蕭國健教授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
  16. ^ 吳, 志良; 湯, 開建; 金, 國平. 澳門編年史——第一卷.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年: 112–113. ISBN 978-7-218-06327-0. 
  17. ^ 三門之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澳門記憶
  18. ^ 布衣 :《澳門掌故》,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