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次聖奧爾本斯戰役

座標51°45′18″N 0°20′9.6″W / 51.75500°N 0.336000°W / 51.75500; -0.3360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聖奧爾本斯戰役
玫瑰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461年2月17日
地點51°45′18″N 0°20′9.6″W / 51.75500°N 0.336000°W / 51.75500; -0.336000
結果 蘭開斯特家族勝利
約克家族失去了俘虜亨利六世
參戰方
蘭開斯特家族 約克家族
指揮官與領導者
薩默塞特公爵英語Henry Beaufort, 2nd Duke of Somerset
諾森伯蘭伯爵英語Henry Percy, 3rd Earl of Northumberland
克利福德勳爵英語John Clifford, 9th Baron Clifford
安德魯·特羅洛普英語Andrew Trollope
沃里克伯爵
諾福克公爵英語John Mowbray, 3rd Duke of Norfolk
蒙塔古勳爵英語John Neville, Lord Montagu(被俘)
兵力
15,000 10,000
傷亡與損失
死亡1,916人,大多是約克軍成員

第二次聖奧爾本斯戰役玫瑰戰爭中的一場戰役,於1461年2月17日發生在英格蘭赫特福德郡聖奧爾本斯,也就是1455年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發生之地。約克軍沃里克伯爵的領導下,試圖封鎖聖奧爾本斯北部前往倫敦的道路。蘭開斯特軍從遠處迂迴攻擊,令沃里克大吃一驚,於是,沃里克與倫敦的聯繫被切斷,他的軍隊也被趕出了戰場。之後,蘭開斯特軍釋放了被沃里克囚禁而奄奄一息的亨利六世,然而,後來他們沒能從勝利中得到好處。

背景

[編輯]

玫瑰戰爭的參戰雙方是精神不穩定的亨利六世代表的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

15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約克的理查與亨利六世的幾位廷臣因王位所屬產生了爭執。理查是個受人愛戴的士兵和官員,他的支持者們相信,相比於亨利,他更應該當國王。1455年,理查和他的支持者們發起公開叛亂,並在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中勝利。然而,理查並未因這場勝利而入繼大統。經歷幾次談判後,戰端於1459年再啟。1460年的北安普頓戰役英語Battle of Northampton (1460)中,沃里克伯爵(理查的侄子)戰勝蘭開斯特軍並俘虜了沒有參戰的亨利六世。於是,理查從愛爾蘭返回倫敦,企圖宣稱王位,但是他的支持者們並沒有準備好令理查登基。因此,理查最終達成了調解法案,規定理查和他的繼承人將在亨利死後繼位為王。

該法案罷免了王太子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拒絕接受法案,她把愛德華帶去了蘇格蘭,並在那裡聚集支持者。與之同時,理查的敵人們在北英格蘭起兵。理查和他的妻兄索爾茲伯里伯爵英語Richard Neville, 5th Earl of Salisbury(即沃里克伯爵的父親)在1460年的後半年揮師北上應敵,但是,他們低估了蘭開斯特軍的實力。在韋克菲爾德戰役中,約克軍大敗,理查、索爾茲伯里和理查的二子拉特蘭伯爵埃德蒙英語Edmund, Earl of Rutland三人要麼死於戰鬥中,要麼在戰後被處決。

戰前

[編輯]

勝利的蘭開斯特軍隊在較年輕的貴族(比如薩默塞特公爵諾森伯蘭伯爵英語Henry Percy, 3rd Earl of Northumberland克利福德勳爵英語John Clifford, 9th Baron de Clifford,他們的父親在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中死於理查和沃里克之手)的領導下,向著倫敦進發。蘭開斯特軍隊包括了大量來自西郡和英蘇邊界的士兵,軍隊在向南行軍時沿途大肆掠奪。

理查去世後,他18歲的兒子馬奇伯爵愛德華繼位宣稱王位。這時,愛德華在威爾斯邊境英語Welsh Marches領導約克軍,沃里克在倫敦和西南部領導約克軍。兩人自然打算合兵對戰瑪格麗特軍,但是,愛德華為了對戰都鐸父子(歐文·都鐸賈斯珀·都鐸)領導的威爾斯蘭開斯特軍,沒能及時與沃里克會合。愛德華於2月2日在莫蒂默斯克羅斯戰役中擊敗了都鐸軍。

與此同時,帶著被俘虜的亨利六世的沃里克只能獨自阻止安茹的瑪格麗特的軍隊前往倫敦。他把軍隊部署在聖奧爾本斯北方的主幹道(叫做惠特靈大道的古羅馬道路)上,並固定了一些防禦工事,比如火炮和包括蒺藜、裝有尖刺的盾牌在內的障礙物。[1]沃里克還布置了叫做Beech Bottom Dyke英語Beech Bottom Dyke的古貝爾蓋土壘。沃里克的部隊按照當時的習慣分為三個「戰鬥營」。[n 1]他自己在中間領導中營,諾福克公爵英語John de Mowbray, 3rd Duke of Norfolk在右翼領導前營、沃里克的弟弟約翰·內維爾英語John Neville, 1st Marquess of Montagu在左翼領導後營。

雖然沃里克的軍隊很強壯,但是他們的戰線僅僅面向北方。瑪格麗特可能從亨利·洛夫萊斯爵士(沃里克的管家,在韋克菲爾德戰役中被俘,卻沒有被處刑。因為被許諾受封肯特伯爵,所以他背叛了沃里克)那裡知道了沃里克的部署。[2]之後,在2月16日,瑪格麗特軍突然向西轉向,占領了鄧斯特布爾。鄧斯特布爾的屠夫領導大約200本地人抵抗蘭開斯特軍,卻被迅速驅散。沃里克的「scourer」們(偵察兵、巡邏兵和糧草徵收兵)沒能偵察出蘭開斯特軍的這次行動。

戰鬥

[編輯]
戰鬥地圖

瑪格麗特軍於夜晚從鄧斯特布爾出發,向著東南方的聖奧爾本斯進發。黎明後不久,蘭開斯特軍的先鋒部隊對聖奧爾本斯發起了進攻。他們經過修道院,衝上山丘,並在鎮中心遇到了從窗戶向他們射擊的約克弓箭手。蘭開斯特軍擊敗了約克軍的這第一次進攻,並沿著另一條路進入小鎮。約克軍則在弗河英語River Ver上的淺灘處重組部隊,然後,沿著福利巷和凱薩琳街的路線對蘭開斯特軍發起第二次進攻。這第二次進攻再次被蘭開斯特軍擊敗,隨後,蘭開斯特軍包圍了約克弓箭手們。約克軍頑強地與蘭開斯特軍展開巷戰,但並沒能堅持多久,幾個小時後,蘭開斯特軍占領了小鎮。[3]

隨後,蘭開斯特軍向北進軍,攻擊部署在博納茲希思英語Bernards Heath的約翰·內維爾的後戰鬥營和沃里克的中戰鬥營。當時環境潮濕,[n 2]約克軍的許多大炮因火藥受潮而無法開火。沃里克發現,他沒辦法把士兵們從防禦工事裡拉出來面向蘭開斯特軍,只得讓士兵們一個接一個展開戰爭,而非協調一致。後戰鬥營企圖加強小鎮的守軍,但是已經被分散的他們沒辦法做到這一點。有種觀點是,約克軍中原由洛夫萊斯領導的肯特人隊伍在這個時候叛變了,導致約克軍進一步混亂,[3][4]後來的歷史學家則認為,沃里克為了給自己的'完全管理不善'找藉口[5],把洛夫萊斯當作了'替罪羊'。[5]總之,洛夫萊斯在陶頓戰役之後並沒有被「attainted」(判處死刑的同時剝奪財產、爵位和繼承權)。

快到傍晚的時候,蘭開斯特軍從小鎮向東北方進攻,與沃里克領導的中戰鬥營和諾福克領導的前戰鬥營作戰。黃昏(從戰役當天的季節和糟糕的天氣來看,應該已經到了晚上)到來時,沃里克意識到約克軍在數量上已不敵蘭開斯特軍,士氣也在逐漸消沉。他只得讓剩下的士兵們(大約4000人)撤退到牛津郡奇平諾頓[3]

一位編年史家估計總共死了2000人。[6]另一位不知名的記錄者給出了精確數據:1916人。[7]

戰後

[編輯]

約克軍撤退時,沒有帶走這時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唱歌的亨利六世。兩位騎士(老邦維爾勳爵英語William Bonville, 1st Baron Bonville和參與了百年戰爭的老司令官托馬斯·基里爾爵士英語Sir Thomas Kyriell)發誓不讓國王受到傷害,並且一直陪伴著國王。第二天早上,瑪格麗特讓兒子——7歲的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選擇這兩位騎士的死法,愛德華處以兩人斬首。[8]約翰·內維爾也被俘虜,但是,薩默塞特公爵因為擔憂自己被約克軍俘虜的弟弟會被報復而處死刑,就沒把內維爾處死。[9]

亨利六世把愛德華封為騎士,愛德華則把三十位蘭開斯特軍領袖依次封為騎士,其中有一位叫做安德魯·特羅洛普英語Andrew Trollope,是曾在1459年,在拉德福德橋戰役英語Battle of Ludford Bridge中叛變了約克軍的司令官,許多人相信特羅洛普策劃了蘭開斯特軍在韋克菲爾德和聖奧爾本斯的勝利。在聖奧爾本斯戰役中,特羅洛普踩到了沃里克設置的蒺藜,導致腳受傷,然而,他卻宣稱自己殺死了十五個約克士兵。[9]

瑪格麗特和蘭開斯特軍最終沒能抵達倫敦。他們沿途大肆掠奪的事跡令倫敦人封鎖了城門。在瑪格麗特猶豫不決之時,馬奇的愛德華在莫蒂默斯克羅斯大捷的消息傳來。蘭開斯特軍只能沿著鄧斯特布爾撤退,路上許多蘇格蘭人和邊民帶著劫掠品逃回了家。馬奇的愛德華和沃里克於3月2日進入倫敦,旋即,愛德華即國王位,是為愛德華四世。幾周後,約克陶頓大捷,確定了愛德華對王位的控制。

至少從與約克家族的關係來說,在聖奧爾本斯戰役中陣亡的最著名人物可能是格魯比的約翰·格雷英語John Grey of Groby,其遺孀伊莉莎白·伍德維爾後在1464年成為了愛德華四世的王后。[10]

550周年紀念

[編輯]

為了紀念戰役發生550周年,戰場保護會(英語:Battlefields Trust)在2011年2月26日-27日在聖奧爾本斯附近舉辦了一場會議。會議包含了中世紀攻城戰學會英語Medieval Siege Society設計的真實戰鬥娛樂項目和戰場觀光項目。最後,與會者在彼得·沃茲沃思神父的主持下,在救世主教堂(英語:St Saviour's Church)為戰役中陣亡的人舉行了安魂彌撒。[11]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其前身為古羅馬的「battaglia」。英國內戰中的「battalia英語battalia (formation)」或「戰線」形成了英國軍隊中「營」編制。
  2. ^ 雖然有許多二手資料提到當天下了雪,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一手資料中從未提到過當天下雪。人們現在相信,這些提到下雪的資料是把這場戰役和六周後的陶頓戰役搞混了,因為可以證明陶頓戰役當天確實下了雪。見Burley et al,第73頁。

參考

[編輯]
  1. ^ Michael Hicks英語Michael Hicks (historian), The Wars of the Roses: 1455-1485, (Osprey, 2003), 37.
  2. ^ Anthony Goodman, The Wars of the Roses, (Dorset Press:New York 1981), 127.
  3. ^ 3.0 3.1 3.2 S. G. Shaw (1815) History of Verulam and St. Alban's Pages 65-7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Warner (1975), p.83
  5. ^ 5.0 5.1 Gillingham, J. (London: 1983 repr) The Wars of the Roses London: 1983 repr. p. 126
  6. ^ Giles 1845,第lxxxv頁.
  7. ^ Goodman 1981,第243頁.
  8. ^ Ralph A Griffiths, The Reign of King Henry V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p. 872.
  9. ^ 9.0 9.1 Rowse (1966), p.143
  10. ^ Charles Ross, Edward IV,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85.
  11. ^ St Albans History. www.stalbanshistory.org.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1). 

紙質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