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皮埃爾·馬加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皮埃爾·馬加龍
Pierre Margaron
出生1765年5月1日 (1765-05)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里昂
逝世1824年12月16日 (1824-12-17)(59歲)
法蘭西王國巴黎
效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百日王朝
法蘭西王國
軍種騎兵
服役年份1792–1821年
軍階師級將軍英語General of Division(軍階等同於騎兵少將
參與戰爭
獲得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聖路易勳章
其他工作帝國男爵

皮埃爾·馬加龍(法語:Pierre Margaron法語發音:[pjɛʁ maʁɡaʁɔ̃];1765年5月1日—1824年12月16日)是一位法國將軍,他曾在1808年的維梅魯之戰中率領法軍的騎兵部隊。馬加龍最初於1792年加入志願兵營,並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不斷晉升,直到1798年指揮一個重騎兵團。1799年,他帶領他的騎兵參加了特雷比亞、諾維和傑諾拉戰役。1800年參加了波佐洛之戰。馬加龍在1803年成為旅級將軍,並在奧斯特利茨耶拿呂貝克領導了一個輕騎兵旅。他參加了1807年對葡萄牙的入侵,並在埃武拉和維魯羅戰役中指揮騎兵。從1810年到1812年,他在法國本土任職。1813年他成為師級將軍,率軍參加了萊比錫戰役。馬加龍的姓氏被刻在凱旋門上

法國大革命

[編輯]

馬加龍於1765年5月1日出生於法國里昂[1]在1792年8月15日加入阿登軍團之前,馬加龍在一個連隊擔任臨時隊長。他於1792年12月10日被任命為軍團第二大隊長,之後於1793年4月10日晉升為少校。四天後,他正式接管了阿登軍團。馬加龍在1794年至1795年的某個時候成為北方軍團的副官,並於1795年至1796年轉移到桑布雷-默茲軍團。[2]

1798年12月23日,馬加龍成為第1騎兵團的一位旅長(上校軍階),該團後來成為第1胸甲騎兵團。[2]1799年,第1騎兵團參與了6月17日至20日的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8月15日的諾維戰役和11月4日的傑諾拉戰役。[3]馬加龍在尚皮奧內將軍手下任職時,在諾維被子彈擊中並在傑諾拉摔斷了右腿。[2]

在1800年6月14日的馬倫哥戰役中,123人的第1騎兵團在弗朗索瓦·艾蒂安·克勒曼法語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將軍的騎兵旅中。[4]該團是下午晚些時候克勒曼著名衝鋒的一部分。[5]在戰役後期,僅有200名騎兵和兩門大炮的馬加龍幾乎被從維羅納營地出擊的敵軍騎兵所包圍。馬加龍領導了兩次衝鋒,擊退並俘虜了100名敵方騎兵。[2]

法蘭西第一帝國

[編輯]

1803–1806年

[編輯]

馬加龍於1803年8月29日晉升旅級將軍[3]他於1803年12月11日成為榮譽軍團的成員,並於1804年6月14日成為榮譽軍團指揮官。馬加龍首先被派往聖奧梅爾的騎兵營地,後來被派往第4軍團,由讓·德迪厄·蘇爾特元帥指揮。[2]他參加了以1805年12月2日的奧斯特利茨戰役而結束的第三次反法同盟[2]在奧斯特利茨,他指揮了第4軍團的驃騎兵旅,該旅包括來自第8輕騎兵團和第11輕騎兵團的12個中隊和第26獵騎兵團。[6]在1805年的戰鬥中,馬加龍兩次被子彈擊中。返回法國後,他於1806年4月11日退出現役,但於7月28日被召回現役。[2]

在1806年10月14日的耶拿戰役中,馬加龍率領蘇爾特的第4軍輕騎兵旅之一。他的旅由第8輕騎兵和第22獵騎兵團組成。[7]在耶拿,蘇爾特襲擊了北翼弗里德里希·雅各布·馮·霍爾岑多夫德語Jakob Friedrich von Holtzendorff將軍率領的5,000名普魯士人。霍爾岑多夫對突襲的法軍感到驚訝,普魯士軍隊在騎兵的掩護下開始有序撤退。最後,蘇爾特的輕騎兵衝破了普魯士騎兵和輕步兵的掩護,猛撲向正在撤退的普魯士縱隊之一,俘獲了400名士兵、6門火炮和兩面戰旗。在將他的部隊部署在內克維茨德語Nerkewitz村附近後,霍爾岑多夫發現法軍步兵在他的左翼盤旋,而蘇爾特的騎兵則從正面衝鋒。普魯士軍隊隨後崩潰,步兵逃離了戰場。[8]1806年11月6日至7日,馬加龍的旅參加了呂貝克戰役[9]

葡萄牙

[編輯]
Photo of lists of names inscribed on stone under the Arc of Triumph.
馬加龍的名字被刻在凱旋門右側第2列的第2行

1807年,馬加龍被分配到吉倫特省第一觀察軍團,由讓-安多什·朱諾指揮。[10]在西班牙的允許下,朱諾的部隊於1807年10月18日越過比達索阿河,並於11月12日抵達薩拉曼卡,準備入侵葡萄牙。西班牙人幾乎不知道拿破崙很快也計劃推翻他們的王國。[11]在朱諾的軍團發動1807年對葡萄牙的入侵後不久,法軍的後勤安排就崩潰了,半數軍隊的馬匹陣亡。儘管如此,1807年11月30日,一支1,500人的法軍先鋒隊占領了里斯本,這期間沒有遇到任何軍事抵抗。然後法軍騎兵用繳獲的馬匹重新武裝。[12]

不久之後,拿破崙通過政治和軍事政變推翻了西班牙王國;從長遠來看,這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錯誤。[13]1808年2月,本應作為朱諾軍團增援部隊的法軍占領了西班牙的幾個重要堡壘。很快,該國就有118,000名法國士兵。[14]拿破崙用詭計廢黜了卡洛斯四世和他的兒子費爾南多,並用他的兄弟約瑟夫·波拿巴取而代之。[15]1808年5月2日,五月二日起義爆發,到月底,起義在西班牙迅速蔓延。[16]到六月初,朱諾通過西班牙與法國的通訊線路被切斷。[17]葡萄牙人起義此時也從北部開始。[18]但在6月16日,南部的叛軍占領了莫林和少數守衛法魯的法國士兵。[19]

7月5日,朱諾派馬加龍率領3,000名士兵遠征托馬爾萊里亞,在那裡他成功地平息了叛亂。7月25日,朱諾命令路易·亨利·盧瓦宗法語Louis Henri Loison將軍帶一支探險隊向東前往埃爾瓦什[20]7月29日,盧瓦宗的8,800名士兵和8門野戰炮在埃武拉戰役中遇到了2,900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正規軍。[21]馬加龍親自率領第86線列步兵團衝破反法盟軍中心,繳獲三門大炮。[2]被擊敗的盟軍步兵撤退到埃武拉,他們和一些裝備不佳的市民試圖抵抗,但法軍闖入該鎮並屠殺了2,000名守軍。法軍自身則傷亡90人,受傷200人,法軍通過殘酷洗劫該鎮來進行報復。三天後,盧瓦宗接到命令返回里斯本以擊退英軍的入侵。[22]

Sepia print of "Batalha do Vimeiro" shows a battle scene with a British flag in the center.
維梅魯戰役

1808年8月2日,阿瑟·韋爾斯利爵士率領13,536名英軍在蒙德古灣(baía de Mondego)登陸。[23]2,300名葡萄牙士兵加入了這些隊伍。[24]不久,英軍增兵4,000。[25]韋爾斯利在8月17日的羅利薩之戰中擊敗了亨利·弗朗索瓦·德拉博德率領的4,765名法軍士兵。緊隨其後的是8月21日的維梅魯之戰,韋爾斯利損失了719人。被擊敗的朱諾則損失1,800人和12門火炮。[26]馬加龍在此役中指揮法軍的騎兵部隊,這些騎兵都被組織為臨時騎兵團,分別是第3、第4和第5龍騎兵團和第1獵騎兵團,以及100名志願兵。[27]

在維梅魯,朱諾派出第三龍騎兵團和他的一個側翼旅,留下三個騎兵團。[28]在他的前三次正面攻擊失敗後,朱諾派克勒曼和他的擲彈兵預備隊前往維梅魯村。經過一場肉搏戰後,法軍的擲彈兵被英軍擊敗,馬加龍隨後派出一個騎兵團掩護他們的撤退。就在這時,英軍第20輕龍騎兵團的240名士兵發起衝鋒,擊敗了法軍騎兵,開始對擲彈兵進行砍殺。對他們的成功感到興奮後,英國騎兵失去了控制,使他們的戰線過於深入法軍防區。當馬加龍開始調動他的最後兩個騎兵團時,英軍的輕龍騎兵很幸運地逃脫了,只有21人陣亡,其中包括團長泰勒(Taylor)上校,此外還有24人受傷,11人被俘。[29]

1809–1814年

[編輯]

作為交出葡萄牙的回報,英國將朱諾和他的部隊遣返法國。[30]當朱諾的部隊重組為第8軍團時,由於臨時騎兵部隊被分配到各個騎兵團,因此缺少新的騎兵部隊。[31]馬加龍被指派指揮德塞夫勒省濱海夏朗德省的騎兵後備部隊。1809年1月29日,他被任命為帝國男爵。[1]他於1809年作為第2軍團的一員前往西班牙,但在年底前休假返回法國。1810年9月6日至1812年7月22日期間,他在上盧瓦爾省擔任指揮職位。[32]

1813年8月16日,馬加龍被調往德國並晉升為師級將軍。[32][1]在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的萊比錫戰役期間,他指揮了由兩個旅共4,820人的萊比錫駐軍,此外還有一些炮兵的援助。[33]

後期生活

[編輯]

1814年波旁復辟後,馬加龍獲得聖路易勳章,成為憲兵總督。在百日王朝期間,馬加龍接受了拿破崙的任命,所以在1815年10月22日退役。然而,他於1816年8月14日再次被任命為憲兵總檢察長,並一直擔任該職位,直到1821年7月3日退役。馬加龍於1824年12月16日在巴黎去世,他的名字(MARGARON)被刻在凱旋門的北側。[32]

引文

[編輯]
  1. ^ 1.0 1.1 1.2 Broughton 200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ullié 1852,第263頁.
  3. ^ 3.0 3.1 Broughton 2000.
  4. ^ Arnold 2005,第271頁.
  5. ^ Arnold 2005,第179頁.
  6. ^ Smith 1998,第216頁.
  7. ^ Chandler 2005,第35頁.
  8. ^ Chandler 1966,第481–483頁.
  9. ^ Smith 1998,第231頁.
  10. ^ Oman 2010,第612頁.
  11. ^ Oman 2010,第26頁.
  12. ^ Oman 2010,第27–29頁.
  13. ^ Chandler 1966,第601頁.
  14. ^ Chandler 1966,第605頁.
  15. ^ Chandler 1966,第608頁.
  16. ^ Chandler 1966,第610–611頁.
  17. ^ Oman 2010,第208頁.
  18. ^ Oman 2010,第210頁.
  19. ^ Oman 2010,第212頁.
  20. ^ Oman 2010,第217頁.
  21. ^ Smith 1998,第264頁.
  22. ^ Oman 2010,第218頁.
  23. ^ Oman 2010,第230–231頁.
  24. ^ Oman 2010,第234頁.
  25. ^ Oman 2010,第241頁.
  26. ^ Smith 1998,第266–267頁.
  27. ^ Oman 2010,第246–247頁.
  28. ^ Oman 2010,第253頁.
  29. ^ Oman 2010,第255–257頁.
  30. ^ Chandler 1966,第619頁.
  31. ^ Oman 2010,第644頁.
  32. ^ 32.0 32.1 32.2 Mullié 1852,第264頁.
  33. ^ Smith 1998,第464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