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加羅爾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8年1月23日) |
邦加羅爾 ಬೆಂಗಳೂರು(康納達語) बंगलौर(印地文) Bangalore(英文) | |
---|---|
Metropolis | |
Bengaluru | |
綽號:印度矽谷 花園城 | |
坐標:12°58′45″N 77°35′29″E / 12.9791198°N 77.5912997°E | |
國家 | 印度 |
邦 | 卡納塔卡邦 |
縣 | 邦加羅爾市區縣 |
建立 | 1537年 |
政府 | |
• 市長 | Shantakumari |
面積 | |
• 市區 | 741 平方公里(286 平方英里) |
海拔[1] | 920 公尺(3,020 英尺) |
人口(2011年)[2] | |
• 排名 | 全國第3位 |
• 市區 | 8,443,675 |
• 都會區[3] | 10,456,000 |
• 排名 | 全國第5位 |
居民稱謂 | Bengalurean / Bengalurinavaru |
郵遞區號 | 560 xxx |
電話區號 | +91-(0)80 |
車輛號牌 | KA-01, 02, 03, 04, 05, 41, 50, 51, 53, 58, 59, 60, 61 |
網站 | www |
邦加羅爾(英語:Bangalore),官方名稱本加盧魯[4](康納達語:ಬೆಂಗಳೂರು,國際音標 /'bɛŋgəɫurʊ,英語:Bengaluru,Kannada pronunciation:[ˈbeŋgɐɭuːɾu] (ⓘ)),是印度卡納塔卡邦的首府。邦加羅爾人口超過一千萬,為印度第三大城市,第五大都會區。邦加羅爾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海拔超過三千英尺。[2][5][6]
邦加羅爾神廟中的石刻銘文可追溯到公元890年左右,銘文中最早提到了「邦加羅爾」這個名字[7]。邦加羅爾區域曾隸屬於古印度的西恆伽王朝、朱羅王朝與曷薩拉王朝,其後的毗奢耶那伽羅王朝封建地主Kempe Gowda在西元1537年正式建都並取名班加盧魯,Kempe Gowda 在此建立一座土城,其四周漸漸發展出商業市集,其後的都市與道路皆以此為軸心向外擴張。
1638年,印度教王朝馬拉提帝國佔領並統治邦加羅爾,半世紀後蒙古民族的蒙兀兒帝國佔據其地,又將其轉售予毗奢耶那伽羅王朝下屬的邁索爾王國。十八世紀末,在英國於第四盎格魯邁索爾戰役取得勝利後,邦加羅爾也一併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原先隸屬於邁索爾王國底下的諸侯傾向英國占領者,並得到了邦加羅爾城的行政控制權,名義上為英屬印度政權底下的自治區。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統治短暫地成立印度自治領,邦加羅爾成為邁索爾邦(今日卡納塔卡邦前身)首府,並在印度共和國建立後維持其卡納塔卡邦首府的地位。邦加羅爾市於2006年正名為康納達語的「邦加魯魯」。
印度獨立後,邦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等)的中心。近10年來,高科技公司在邦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資訊科技的中心,被稱為「印度的矽谷」。邦加羅爾的資訊科技公司任用印度電腦工程師的30%左右。邦加羅爾與矽谷的時差近半天,故可與美國IT產業進行接力工作:當美國矽谷的廠商下班後,可將技術文件及相關資料傳到邦加羅爾的廠商接力製作,半天後印度廠商下班,即可上傳回矽谷的廠商繼續製作。邦加羅爾是印度增長第二快的大都市。它是許多教育和研究機構的所在地。印孚瑟斯,威普羅,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總部位於邦加羅爾。[8]
教育
[編輯]參見:邦加羅爾高等教育機構列表
邦加羅爾早期教育
[編輯]直到19世紀早期,邦加羅爾的教育主要是由宗教領袖管理,而且僅限於宗教學生[9]。 西方的教育制度是在Mummadi Krishnaraja Wodeyar的統治時期引入的。隨後,英國衛斯理教會代表團在1842年建立了第一所英語學校——聖約瑟夫的印度機構[10]。 邦加羅爾高中是由邁索爾政府於1858年開辦的,而主教棉花男子學校的學校於1865年成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喬治六世國王在邦加羅爾開設了喬治國王的軍事學院;這所學校被稱為邦加羅爾軍事學校[11][12]。
基礎教育
[編輯]在獨立後的印度,兒童學校(16個月- 5年)被稱為托兒所、幼兒園或遊戲學校,這些學校廣泛地基於蒙特梭利教育法或多元智能理論[13]教育的方法[14]。 中小學教育在邦加羅爾是提供的各種學校隸屬於董事會的教育之一,如中學畢業證書(SSLC),印度中等教育證書(ICSE),中等教育中央委員會(CBSE),國際學士學位(IB)、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和國家開放教育研究所(NIOS)。[199]邦加羅爾的學校要麼是政府辦的,要麼是私立的(由政府資助和非資助)。[15] 邦加羅爾有相當數量的國際學校,便於外籍人士和IT人群子女就讀。[16] 在完成中學教育後,學生可以進入大學預科(PUC),或者在三種流派中繼續讀高中——博雅教育、商業或科學。或者,學生也可以參加文憑課程。在完成所要求的課程作業後,學生通過橫向進入進入大學的一般或專業學位[17][18]。
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
[編輯]邦加羅爾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樞紐,其中的印度科學學院是印度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和研究所。 邦加羅爾大學成立於1886年,提供了超過500所大學的隸屬關係,學生總數超過30萬。這所大學在邦加羅爾有兩個校區——Jnanabharathi和中央學院[19]。
維斯瓦拉亞工程學院成立於1917年,由Bharat Ratna Sir M創立,是邦加羅爾大學唯一的工程學院。邦加羅爾還有許多隸屬於維斯瓦拉亞科技大學的私立工程學院。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於1909年為了完成塔塔集團創辦人賈姆希德吉·塔塔的遺願所設立,是印度歷史最悠久的科研和教育機構[20][21],印度國家生物學中心(NCBS),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等科學研究中心(JNCASR),印度天體物理研究所,拉曼研究所,以及國際理論科學中心,是印度科學研究和研究的主要機構。全國知名專業機構,如邦加羅爾農業科學大學的(UASB),國家設計院,國家時尚技術研究院(NIFT),印度國家大學法學院(NLSIU),印度管理研究所邦加羅爾分校,木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ICAR-National)動物營養學和生理學研究所(NIANP),印度統計研究所和邦加羅爾國際信息技術研究所(IIIT-B)位於邦加羅爾。這個城市也是印度國家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研究所(NIMHANS)的首要精神衛生機構所在地。
邦加羅爾的私立大學包括SVKM's NMIMS、共生國際大學、基督大學、耆那大學。邦加羅爾的醫學院包括聖約翰醫學院[22][23]和邦加羅爾醫學院和研究所(BMCRI)[24]。
交通
[編輯]邦加羅爾雖然成了許多高等科技公司的基地,但基礎設施建設尚未跟上,交通擁擠,經常停電,許多公司要求市政儘快改進設施建設,修建地鐵等交通樞紐以緩解交通擁擠現狀。
邦加羅爾國際機場是印度第四繁忙的機場,有航班飛往倫敦、巴黎、新加坡、香港等。
氣候
[編輯]邦加羅爾屬於熱帶乾濕季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Aw),城市有明顯的干濕季節。由於海拔較高,邦加羅爾通常全年氣候較為溫和,儘管偶爾的熱浪會讓夏天有些不舒服[25],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低溫為15.1°C (59.2°F),最熱的月份是4月,平均高溫為35°C (95°F)。[26]邦加羅爾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為39.2 °C(103°F)(記錄於2016年4月24日)[27],因為2016年發生了強烈的聖嬰現象。當天還有非官方記錄41°C(106°F),邦加羅爾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是1884年1月的7.8°C (46°F)。]冬季氣溫很少低於14°C (57°F),夏季氣溫很少超過36°C (97 °F) 。[28][29]
邦加羅爾經接收來自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降雨,最潮濕的月份依次是9月、10 月和8月,相當頻繁的雷暴緩解了當地夏季的炎熱,但偶爾會導致停電和局部洪水。大部分降雨發生在下午/傍晚或夜間,中午之前的降雨很少。2015年11月(290.4 毫米)被記錄為邦加羅爾最潮濕的月份之一,暴雨導致一些地區發生嚴重洪水[30],1997年10月1日記錄的24小時內最大降雨量為179 毫米(7英寸)。[31]
邦加羅爾 (1981–2010, extremes 1901–2012)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32.8 (91.0) |
35.9 (96.6) |
37.3 (99.1) |
38.3 (100.9) |
38.9 (102.0) |
38.1 (100.6) |
33.3 (91.9) |
33.3 (91.9) |
33.3 (91.9) |
32.4 (90.3) |
31.7 (89.1) |
31.1 (88.0) |
38.9 (102.0) |
平均高溫 °C(°F) | 27.9 (82.2) |
30.7 (87.3) |
33.1 (91.6) |
34.0 (93.2) |
33.3 (91.9) |
29.6 (85.3) |
28.3 (82.9) |
27.8 (82.0) |
28.6 (83.5) |
28.2 (82.8) |
27.2 (81.0) |
26.5 (79.7) |
29.6 (85.3) |
平均低溫 °C(°F) | 15.8 (60.4) |
17.5 (63.5) |
20.0 (68.0) |
22.0 (71.6) |
21.7 (71.1) |
20.4 (68.7) |
19.9 (67.8) |
19.8 (67.6) |
19.8 (67.6) |
19.6 (67.3) |
18.0 (64.4) |
16.2 (61.2) |
19.2 (66.6) |
歷史最低溫 °C(°F) | 7.8 (46.0) |
9.4 (48.9) |
11.1 (52.0) |
14.4 (57.9) |
16.7 (62.1) |
16.7 (62.1) |
16.1 (61.0) |
14.4 (57.9) |
15.0 (59.0) |
13.2 (55.8) |
9.6 (49.3) |
8.9 (48.0) |
7.8 (46.0)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1.9 (0.07) |
5.4 (0.21) |
18.5 (0.73) |
41.5 (1.63) |
107.4 (4.23) |
106.5 (4.19) |
112.9 (4.44) |
147.0 (5.79) |
212.8 (8.38) |
168.3 (6.63) |
48.9 (1.93) |
15.7 (0.62) |
986.9 (38.85) |
平均降雨天數 | 0.2 | 0.4 | 1.1 | 3.1 | 6.7 | 6.2 | 7.2 | 9.9 | 9.8 | 8.3 | 3.8 | 1.4 | 58.1 |
平均相對濕度(%) (17:30 IST) | 41 | 32 | 29 | 35 | 47 | 62 | 65 | 67 | 64 | 65 | 61 | 53 | 52 |
月均日照時數 | 262.3 | 247.6 | 271.4 | 257.0 | 241.1 | 136.8 | 111.8 | 114.3 | 143.6 | 173.1 | 190.2 | 211.7 | 2,360.9 |
資料來源1:印度氣象局[32][33] | |||||||||||||
資料來源2:NOAA (sun: 1971–1990)[34] |
友好城市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H.S. Sudhira; T.V. Ramachandra; M.H. Bala Subrahmanya. City Profile — Bangalore (PDF). Cities (Bangalore). 2007, 24 (5): 382 [13 October 2013]. doi:10.1016/j.cities.2007.04.0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4 December 2012).
- ^ 2.0 2.1 Karnataka (India): Districts, Cities, Towns and Outgrowth Wards – Population Statistics in Maps and Charts.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 ^ Urban agglomerations/cities having population 1 million and above (PDF).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census of India 2011. Registrar General &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11 [2012-0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25).
- ^ “印度硅谷”改名惹争议. 廣州日報. 新浪網. 2006-11-02 [2023-09-11].
1日,被譽為「印度矽谷」的印度著名信息技術城市、「呼叫中心之都」——邦加羅爾(Bangalore)正式更名為「班加魯魯」(Bangaluru,也有一個版本 為Bangalooru)
- ^ Swaminathan, Jayashankar M. Indian Economic Superpower: Fiction Or Future?. 2 of World Scientific series on 21st century business, ISSN 1793-5660. World Scientific. 2009: 20. ISBN 9789812814661.
- ^ Srinivas, S. The bean city.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005-02-22 [200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3).
- ^ 1000-year old inscription stone bears earliest reference to Bengaluru | Bengaluru News – Times of India. The Times of India.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 ^ Sen, Meghna. Ease of Living Index: Bengaluru is the best city to live in India, Pune next. mint. 2021-03-04 [202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英語).
- ^ Rao 1929,第494頁
- ^ History. stjosephsindianinstitutions.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March 2014).
- ^ Rao 1929,第497頁
- ^ Punekar, Vijaya Bhaskar. Assimilation: A Study of North Indians in Bangalore. Popular Prakashan. 1974: 54. ISBN 9788171540129.
- ^ Gopalakrishnan, Karthika. intelligence/articleshow/5224559.cms?referral=PM Pre-schools work on develop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 The Times of India. 2009-11-13 [2015-12-01].[永久失效連結] - ^ Bangalore a hot destin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The Times of India. 2003-08-09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 ^ Broad choice of Class X boards. Deccan Herald. 2004-07-01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6).
- ^ Ullas, Sruthy Susan. IT crowd, elite prefer international schools. The Times of India. 2013-07-02 [2015-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
- ^ Diploma students have a chance in government engineering colleges. The Indian Express. 29 August 2013 [14 Sept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September 2013).
- ^ Khongwir, Darinia. PUC is not the only option. The Times of India. 2009-05-06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2).
- ^ BU overloaded, wants to split. The Times of India. 2007-01-09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 ^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簡介.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General Info - About IISc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4-15.
- ^ Parvathi Menon and Ravi Sharma. work= the Hindu, Volume 23 – Issue 17 Hub of research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 2006-09-08 [2012-01-25]. - ^ Bangalore, the education hub. The Times of India. 2011-06-27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 ^ About Us. M. P. Birl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2012-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 ^ Rise in temperature 'unusual' for Bangalore.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005-05-18 [200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 ^ Bangalore.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2007-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8).
- ^ Bengaluru records highest temperature since 1931. The Hindu. 2016-04-24 [2017-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 ^ Amaresh, Vidyashree. Set up rain gauges in areas prone to flooding.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006-05-10 [200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6).
- ^ Ashwini Y.S. Bangalore weather back again. Deccan Herald. 2006-12-17 [200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4).
- ^ Global monitoring precipitation. cpc.ncep.noaa.gov. [2016-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Sharma, Ravi. Bangalore's woes. The Frontline. 2005-11-05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0).
- ^ Station: Bangalore/Bangaluru Climatological Table 1981–2010 (PDF). Climatological Normals 1981–2010.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81–82. January 2015 [2020-04-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2-05).
- ^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 Rainfall for Indian Stations (Up to 2012) (PDF).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M88. December 2016 [2020-04-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2-05).
- ^ Bangalore Climate Normals 197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2-24].
- ^ Sister Cities. The Minsk Herald. 2016-01-01 [2018-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1).
- ^ 36.0 36.1 US-India Sister City Relationships. Asia Matters for America.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7).
- ^ Bangalore’s Chinese twin comes calling. The Hindu. [2016-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0).
外部連結
[編輯]- Bruhat Bengaluru Mahanagara Palik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5 February 2010.
- Official website of Bangalore Development Author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開放目錄專案中的「邦加羅爾」
- "Bengalur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