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頍(551年—604年),字景文,出於烏丸王氏,南梁名將太尉王僧辯之子。

554年承聖三年),西魏于謹軍攻陷江陵,隨從兄長王頒進入關中。他年輕時好遊俠,二十歲時尚不知書。被其兄王顒所責,於是感激誦習,開始讀《孝經》、《論語》,通曉《春秋左氏傳》、《禮記》、《易經》、《詩經》、《書經五經,被稱為儒者。二十二歲時,北周武帝召他為露門學士,五經之疑問點多採王頍之説解決。好讀諸子,偏記異書,當世稱為博物,頗曉兵法。

585年隋文帝開皇五年),擔任著作佐郎。命他在國子學講義。隋文帝楊堅執釋奠,國子祭酒元善講解《孝經》,王頍與元善激烈辯論,元善詞窮。文帝提拔王頍為國子博士。後因事件連坐解職,流放嶺南防備邊境。數年後,被漢王楊諒任用為王府諮議參軍。楊諒見兄弟皇太子楊勇、秦王楊俊、蜀王楊秀次第被廢,暗中有了野心。王頍勸楊諒強化軍備。604年仁壽四年),文帝駕崩,楊諒起兵作亂。王頍進言奇策,楊諒不能採用。楊素討伐軍到達蒿澤、王頍預感就要失敗,於是逃走。楊諒失敗,王頍準備亡命突厥,到山中,退路斷絕,於是自殺,遺體安置在石窟中。享年五十四歲。楊素找到王頍的遺體,斬首懸掛在太原。他著書《五經大義》30卷、《文集》10卷因為兵亂散逸[1]

注釋 

[編輯]
  1. ^ 《隋書》卷76 列傳第41:王頍,字景文,齊州刺史頒之弟也。年數歲,值江陵陷,隨諸兄入關。少好遊俠,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顒所責怒,於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盡夜不倦。遂讀《左傳》、《禮》、《易》、《詩》、《書》,乃嘆曰:「書無不可讀者!」勤學累載,遂遍通五經,究其旨趣,大為儒者所稱。解綴文,善談論。年二十二,周武帝引為露門學士。每有疑決,多頍所為。而頍性識甄明,精力不倦,好讀諸子,偏記異書,當代稱為博物。又曉兵法,益有縱橫之志,每嘆不逢時,常以將相自許。開皇五年,授著作佐郎。尋令於國子講授。會高祖親臨釋奠,國子祭酒元善講《孝經》,頍與相論難,詞義鋒起,善往往見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國子博士。後坐事解職,配防嶺南。數載,授漢王諒府諮議參軍,王甚禮之。時諒見房陵及秦、蜀二王相次廢黜,潛有異志。頍遂陰勸諒繕治兵甲。及高祖崩,諒遂舉兵反,多頍之計也。頍後數進奇策,諒不能用。楊素至蒿澤,將戰,頍謂其子曰:「氣候殊不佳,兵必敗。汝可隨從我。」既而兵敗,頍將歸突厥,至山中,徑路斷絕,知必不免,謂其子曰:「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不能坐受擒執,以成豎子名也。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於是自殺,瘞之石窟中。其子數日不得食,遂過其故人,竟為所擒。楊素求頍屍,得之,斬首,梟於太原。時年五十四。撰《五經大義》三十卷,有集十卷,並因兵亂,無復存者。

傳記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隋書·卷76》,出自魏徵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