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流浪漢小說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癩子》,弗朗西斯科·戈雅所畫,1808年至1810年
《小癩子》1554年版標題頁

流浪漢小說[1](西班牙語:Novela picaresca,英語:Picaresque novel),是16世紀源自西班牙,17世紀~18世紀在歐洲流行的小說形式。

語源

[編輯]

「pícaro」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馬特奧·阿萊曼的《古斯曼·德·阿爾法拉切》中[2]。該詞原意即「違法者」、「無賴」或「惡棍」[3]。語源不明[4]

由於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影響,這個詞很快被歐洲各國移譯成自己的語言。例如,它的英譯通常是rogue、knave、sharper(流浪漢、惡棍、騙子),法語則譯為gueux、voleur(乞丐、竊賊),德語譯成Schelmenroman[5]、Abenteurer(淘氣鬼、冒險者),譯成義大利語則是pitocco、furbone(漂泊者、流浪漢),等等。

中文譯名

[編輯]

在中文語境中,其譯名多種多樣,如「騙子小說」[6]、「惡棍小說」[7]、「惡漢小說」[8]、「浪蕩漢小說」[9]等。現代文學大師茅盾將其稱作「惡棍羅曼司」[10]

定義

[編輯]

世界各國文學界對流浪漢小說的定義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11]。英國詞典編者庫頓將流浪漢小說定義為「以流浪漢為主角的敘事作品,通過描寫流浪漢的遭遇諷刺社會現實」[12]。《牛津文學術語簡明詞典》將其定義為「主人公通常以第一人稱敘述,以插曲式結構和對不道德現實遭遇的描寫為主要特徵的文學作品」[13]

美國比較文學者內哈瑪斯認為「惡漢小說敘述主角一連串的冒險,每場冒險往往結構相同,主要角色的行為模式幾乎完全不變」[14]

中文語境中,「流浪漢小說」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流浪漢小說泛指一切以流浪漢為主題的敘事文學作品;狹義的流浪漢小說以《小癩子》為鼻祖,以社會底層主人公的經歷為線索,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視角,對社會的醜惡或人性的黑暗進行揭示和諷刺的敘事性文學作品[15]

開山之作

[編輯]

世界各國文學界普遍認為,流浪漢小說的鼻祖是16世紀中葉出版的西班牙小說《小癩子[16]。也有學者根據廣義的定義,將羅馬帝國朝臣蓋厄斯·佩特羅尼烏斯·阿爾比特的長篇小說《薩蒂利孔》(Satyricon)看作是歐洲文學史上現存的第一部流浪漢小說[17]

特點

[編輯]

西班牙比較文學學者、文學評論克勞迪奧·紀廉認為,流浪漢小說有八大特點:[18]

  1. 流浪漢是不幸的孤兒
  2. 小說是流浪漢自己敘述的故事。
  3. 敘述者的觀點片面,帶有偏見。
  4. 敘述者留心觀察社會,並從社會中學習實踐。
  5. 描繪飲食、飢餓、錢財等生存的物質需求。
  6. 流浪漢觀察到各種情形的生活。
  7. 流浪漢在橫向上經歷各種不同的遭遇,縱向上在歷經社會磨練中逐漸成長。
  8. 各段故事間沒有直接聯繫,相互連接而不緊密相扣。

藝術特徵

[編輯]

上海師範大學文研所的李志斌博士認為,流浪漢小說有四大藝術特徵:[19]

  1. 採用第一人稱角度敘事,敘事者(即主人公)是流浪漢自己。
  2. 採用「綴段式」敘事結構,各段情節之間看似毫不相干,實則有內在聯繫。
  3. 運用複雜的透視法塑造主人公形象。
  4. 語言風格幽默、機智、生動且口語化。

影響

[編輯]
《吉爾·布拉斯》英譯版

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在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期是西班牙文壇的主流,後逐漸朝著社會風俗和冒險的方向發展,形成了有別於流浪漢小說的風俗小說和冒險小說。《唐吉訶德》的問世則把兩者推向極至,使西班牙文學向現實主義方向發展。[20]

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對其他國家的文壇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早在1594年,英格蘭作家托馬斯·納什英語Thomas Nashe就模仿西班牙的流浪漢小說,創作了《不幸的旅行者英語The Unfortunate Traveller》。後來的知名作品包括18世紀丹尼爾·笛福的《摩爾·弗蘭德斯》(1722年)和托比亞斯·斯摩萊特的《藍登傳英語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1748年)等。其他國家較知名的有:法國作家阿蘭·熱內·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德國小說家漢斯·雅各布·馮·克里斯托·格里梅爾斯豪森的《痴兒歷險記英語Simplicius Simplicissimus》(1669年)。[21]

在19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和俄國作家果戈里的《死魂靈》均是較著名的流浪漢小說。[21]

20世紀著名的流浪漢小說有:美國猶太裔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的《奧吉·馬奇歷險記》。[22]

關連項目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湯學志; 吳岳添. 《流浪汉小说》. 世界短篇小說分類文庫. 中國和平出版社. 2002年7月. ISBN 9787801014955. 
  2. ^ Daniel Eisenberg. "Does the Picaresque Novel Exist?" (PDF). Kentucky Romance Quarterly: 203–219. 1979 [2014-08-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issue=被忽略 (幫助)
  3. ^ 在柯林斯词典中查询. [2019-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1). 
  4. ^ picaresqu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19-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英語). 
  5. ^ Schelmenroman, der. DWDS. [2019-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8) (德語). 
  6. ^ 松遼学刊: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48-53期. 松遼學刊編輯部. 1990年: 第76頁 (中文). 
  7. ^ 華東六省一市二十院校"外國文學參考資料" 選編組 (編). 外國文學敎學參考資料 第2卷.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年: 第444頁 [2019-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中文). 
  8. ^ 弗羅杭·柯立葉. 《饞:貪吃的歷史》. 馬可孛羅. 2015年 [2019-03-06]. ISBN 97898657224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中文). 
  9. ^ 張錯著. 《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 書林出版. 2011年: 第254頁. ISBN 9789574453849 (中文(臺灣)). 
  10. ^ 茅盾. 茅盾全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 第168頁 [2019-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中文). 
  11. ^ 李志斌. 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 2007年. doi:10.7666/d.y1163023. 
  12. ^ J. A. Cuddon.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London: Andre Deutsch Ltd. 1977: 505 (英語). 
  13. ^ Chris Baldick.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19-03-06]. ISBN 97801992082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英語). 
  14. ^ 亞歷山大.內哈瑪斯. 《論友誼: 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網路與書出版. 2018年 [2019-08-10]. ISBN 9789869616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中文). 
  15. ^ 張若凡. 西方流浪汉小说文体特征及其艺术价值. 作家. 2014年, (第16期): 107. ISSN 1006-4044. 
  16. ^ 楊絳. 介绍《小癞子》. 讀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4年, (第6期). ISSN 0257-0270 (中文). 
  17. ^ 唐麗娟. 欧洲第一部流浪汉小说——《萨蒂利孔》. 外國文學評論. 1993年, (第1期): 101–107 (中文). 
  18. ^ 張隆溪.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三聯書店. 1986年: 第144頁 [2019-03-06]. CSBN 7002·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中文). 
  19. ^ 李志斌.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外國文學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 1992年, (第2期): 98–102. ISSN 1001-6368 (中文). 
  20. ^ 李德恩. 流浪汉小说:《小癞子》与《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 外國文學. 2004年, (第2期): 107. ISSN 1002-5529. doi:10.3969/j.issn.1002-5529.2004.02.022 (中文). 
  21. ^ 21.0 21.1 武月明. 余音袅袅:试论流浪汉小说及其影响. 1998年: 85-86. ISSN 1003-7519 (中文).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issue=被忽略 (幫助)
  22. ^ 黃震. 《奥吉马奇历险记》对流浪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青年文學家. 2013, (34): 95. ISSN 100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