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泰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031年,伊比利亞半島諸「泰法」國家(綠色)。

泰法阿拉伯語:طائفة ṭā'ifa),原意為「幫派、教派」,專指11世紀早期後倭馬亞王朝解體後出現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穆斯林小國。這些小國大多曇花一現,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它們常常向基督教國家求援以抗擊敵對的穆斯林君主,或轉而向北非國家求援來對抗基督教君主。這些泰法國家反覆無常,於是成為日益增長的基督教再征服勢力之爭取目標。儘管泰法諸國政治上鮮有建樹,但卻培育起一段穆斯林文化復興時期。泰法諸君主仿照哈里發宮廷模式,延攬詩人,提倡哲學自然科學數學的研究。

1085年,萊昂阿方索六世攻取托萊多,一些泰法君主向摩洛哥穆拉比特王朝優素福·本·塔什芬求援。優素福親率援軍登陸西班牙,並在1086年的薩拉卡戰役中擊敗阿方索六世。至1090年—1091年,優素福兼併伊比利亞半島上除薩拉戈薩以外的所有泰法小國,使穆拉比特王朝勢力擴張到西班牙境內。[1]

歷史

[編輯]

第一時期(11世紀)

[編輯]

1031 年科爾多瓦哈里發解體後,安達盧斯的內戰和衝突中出現了大約33個獨立的泰法。第一個時期(11世紀)最強和最大的泰法是薩拉戈薩泰法托萊多泰法英語Taifa of Seville巴達霍斯泰法英語Taifa of Badajoz塞維亞泰法英語Taifa of Seville。唯一征服了大多數弱鄰的泰法是阿巴迪王朝統治下的塞維亞泰法。

第二時期(12世紀)

[編輯]

第三時期(13世紀)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十六卷》 (M) 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年4月: 404頁. ISBN 7-5000-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