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國際航空311號班機空難
事件概要 | |
---|---|
日期 | 1992年7月31日 |
摘要 | 可控飛行撞地、機組溝通不良和失誤、機場設施和訓練不足、惡劣天氣 |
地點 | 尼泊爾郎唐國家公園 |
飛機概要 | |
機型 | 空中巴士A310-304 |
營運者 | 泰國國際航空 |
註冊編號 | HS-TID |
起飛地 | 泰國曼谷廊曼國際機場 |
目的地 | 尼泊爾加德滿都特里布萬國際機場 |
乘客 | 99 |
機組人員 | 14 |
死亡 | 113(全數罹難) |
泰國國際航空311號班機是泰國國際航空一班來回廊曼國際機場至加德滿都特里布萬國際機場的定期航班。1992年7月31日星期五,一架空中巴士A310(註冊編號:HS-TID)客機在執行這項通勤任務的最後進場加德滿都時於UTC07時00分26秒(尼泊爾時間12時45分26秒;印度尼西亞時間14時00分26秒)在海拔高度11,500英尺(3,500公尺)以地速300海里每小時(約555.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撞上了加德滿都以北37公里的山脈,導致機上99名乘客及14名機組人員全部死亡[1][2]。
事故經過
[編輯]TG311號班機於泰國當地時間上午10時30分從廊曼機場起飛,計畫於尼泊爾標準時間上午12時33分到達加德滿都.[3] 。進入尼泊爾空域之後,機師呼叫空管並獲得從南部儀器進場跑道02的許可,此種方法被稱為「山脊VOR盤旋進場」。當時的尼泊爾空中管制並未配備雷達。[4]
在飛機匯報位置於加德滿都以南10公里處不久,機師呼叫空管由於「技術故障」請求改降印度加爾各答。[5] 不久之後,機師回報飛機已無技術問題。隨後空管許可機師進行山脊直接進場程序降落到跑道02並向空管匯報脫離9,500英尺(2,896公尺)高度。正駕駛隨後不斷詢問地表風速與可見度,但空管僅僅回復跑道02可用。
一系列對於飛機所在高度以及離機場距離的誤解(一部分是因為語言障礙和上任僅9個月的空管員經驗不足所導致)接連不斷的在311號班機與空管員之間發生。正駕駛向空管員請求了4次左轉,但在沒有得到回覆之後自行右轉並爬升到飛行高度200。處理311號班機的空管員根據班機訊息猜測機師已取消進場並向南飛行,所以空管員給予了飛機爬升到11,500英尺(3,505公尺)的許可,而這個高度在機場南邊是安全的。飛機隨後進行了一次360度轉彎下降回11,500英尺,並飛過了北邊的機場於11,500英尺的高度撞上了郎唐國家公園的陡峭崖壁上。
調查過程
[編輯]來自尼泊爾航空管理局、空中巴士以及加拿大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負責協助技術細節)判定飛機的內側後緣襟翼在到達山脊點之後遇到了一個小故障。正駕駛擔心在襟翼故障、空管導致的灰心喪氣和副駕駛的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使用儀器飛行完成複雜的進場過程降落到加德滿都會非常棘手,於是正駕駛決定備降到加爾各答。[6] 此時襟翼突然又開始工作,但正駕駛又不得不因為副駕駛的被動來完成這一複雜進場的其他方面。終於在幾次與空管的交流障礙之後,正駕駛得以獲得充分的機場天氣訊息,但在那個時候飛機已經飛過了加德滿都,正朝著喜馬拉雅飛去。[6]
尼泊爾官方發現造成事故的可能原因是正駕駛與空管員的狀態意識缺失;語言與技術上的問題導致正駕駛幾經挫敗和承擔高負荷的工作量、[6]副駕駛的缺少主動性與對正駕駛問題的不確定答案;空管員的經驗不足、英語能力的不足和拒絕干預所見的地形分離;缺乏對經驗較少的空管員的管理;泰國國際航空沒有對其旗下的機師提供模擬機模擬在複雜的加德滿都進場;和對飛行管理系統的不正確使用。[4]
遇難者
[編輯]國籍 | 乘客 | 機務 | 總計 |
---|---|---|---|
泰國 | 21 | 14 | 35 |
尼泊爾 | 23 | 0 | 23 |
日本 | 17 | 0 | 17 |
美國 | 11 | 0 | 11 |
比利時 | 5 | 0 | 5 |
芬蘭 | 5 | 0 | 5 |
德國 | 4 | 0 | 4 |
西班牙 | 3 | 0 | 3 |
南韓 | 2 | 0 | 2 |
以色列 | 2 | 0 | 2 |
英國 | 2 | 0 | 2 |
加拿大 | 2 | 0 | 2 |
紐西蘭 | 1 | 0 | 1 |
澳洲 | 1 | 0 | 1 |
總計 | 99 | 14 | 113[7] |
中國通用航空2755號班機空難於同一天發生於中國南京大校場機場,機上126人中有107或108人(也有估計為106或109人)罹難。
此次事故發生於巴基斯坦國際航空268號班機空難,墜毀於加德滿都致使167人遇難的59天之前。
來自Ghopte之間的Tharepati Pass飛機殘骸仍可在郎唐國家公園見到。
自此自空難之後,航班號被改為TG319。而回航航班號亦改為TG320。
此外,另有一名來自空中巴士的調查員Gorden Corps在爬上尼泊爾山脈時猝死[8]。加上飛機遇難者共計114人罹難。
戲劇化
[編輯]泰國國際航空311號班機空難被改編為了《空中浩劫》的第17季第10集——絕嶺迷途。
另請參閱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Accident Description. Aviation Safety Network.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3).
- ^ KOIRALA v. THAI AIRWAYS INTERNATIONAL LTD. FindLaw.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 ^ Thai Airliner Crashes In Nepal's Himalayan Foothills; 113 Aboard -- 11 Americans Are Listed As Among The Passengers. Seattle Times. AP. 1992-07-31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5).
- ^ 4.0 4.1 Learmount, David. Confusion caused Kathmandu A310 crash (PDF). Flight Global. 1993-06-09 [2016-05-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6-04).
- ^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Rescue Teams Fail to Find Thai Jet That Crashed With 113 Aboard.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 Co.). 1992-08-02 [2017-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 ^ 6.0 6.1 6.2 Hoang, Vicki. Cultural Factors in Aviation Incidents and Accidents: Thai Airways International Flight TG-311 — Kathmandu, Nepal. Cockpit-Cabin Communication: The Impact of N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Cultures (Master's論文). San Jose, CA: 聖荷西州立大學: 11–13. 1996. Document No.1382581 –透過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 ^ 113 Feared Dead in Nepal Crash; Thai jetliner slams into Himalayan hillside during heavy monsoon rains.. Los Angeles Times. Associated Press. 1992-08-01 [2017-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5).
- ^ The Herald. British pilot dies on Airbus mission. The Herald. 1992年8月5日 [2017年10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30日).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泰國國際航空311號班機空難
- Google Books摘要:"Thai Airways International Ltd. Airbus Industrie A310-304, HS-TID, Near Kathmandu, Nepal, 23NM NNE, 31 July 199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mmission for th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of TG311, 1993.
- Conclusions from report on CFIT accident near Kathmandu (DjVu). ICAO Journal (Montreal: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September 1993, 48 (7): 23–26 [2014-05-02]. ISSN 0018-87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3).
- Pre-crash photos of HS-TID from Airliners.n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ir Disaster, Vol. 3, by Macarthur Job, Aerospace Publications Pty. Ltd. (Australia), 1998 ISBN 1-875671-34-X, pp. 9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