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機動武鬥傳G鋼彈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機動武鬥傳G鋼彈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假名 きどうぶとうでんジーガンダム
羅馬字 Kidō Butōden G Gandamu
類型 機器人動畫
正式譯名 中國大陸香港 機動武鬥傳G高達
臺灣地區 機動武鬥傳G鋼彈
常用譯名 鋼彈G(中視
旋風武鬥傳(首華卡通頻道
機動武神傳(TVB
電視動畫
原作 富野由悠季矢立肇
總導演 今川泰宏
劇本統籌 五武冬史
編劇 五武冬史、桶谷顯、志茂文彥、北嶋博明
人物設定 逢坂浩司
機械設定 大河原邦男角木肇、山根公利
音樂 田中公平
動畫製作 Sunrise
製作 朝日電視台、Sunrise
播放電視台 日本 朝日電視台系列
播放期間 日本 1994年4月1日—1995年3月31日
香港 1998年9月20日 - 1999年3月7日
網路播放 世界 各地區之 gundam.info(不定期)
世界 YouTube(不定期)
話數 全49話
主要角色
多門·火州
蕾茵·三加村
東方不敗
聲優
關智一
天野由梨
秋元羊介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機動武鬥傳G鋼彈》(日語: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或簡稱為G鋼彈)是一部首播於1994年的日本電視動畫。本劇由日昇動畫製作,也是鋼彈系列的第五部作品。本劇設定在「未來世紀」,太空殖民地代表國家同意每四年舉辦一次名為「鋼彈大戰」的有組織格鬥比賽,以取代戰爭來解決他們之間的政治分歧。每個殖民地派遣一名代表戰士駕駛巨大的人形機甲鋼彈在地球上進行戰鬥,直到只剩下最後一個。獲勝的國家有權在下一次比賽之前一直統治所有殖民地。《機動武鬥傳G鋼彈》的故事發生在第13屆鋼彈大戰期間,主角是新日本的閃光鋼彈駕駛員多門·火州。多門的目的除了要贏得比賽,還要尋找他失蹤的哥哥,據信後者從新日本政府那裡偷走了神秘的惡魔鋼彈(在亞洲以外的地區稱為黑暗鋼彈)。

為了慶祝鋼彈系列誕生15周年,製作方啟動了《機動武鬥傳G鋼彈》的製作以重啟這一系列的影響力。這是第一部具有自成一體劇情的鋼彈系列作品,設定在與以往作品的「宇宙世紀」時間線所不同的紀年世界觀。此外,該劇也拋棄了許多之前作品設定的傳統。這為本劇引入了許多新的元素,例如偏向注重武藝和個人能力的決鬥,而不是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機動武鬥傳G鋼彈》由今川泰宏執導,其設定和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導演對世界電影的興趣的影響。動畫的中的場景取材於許多現實世界中的外國電影,並通過實地考察來規劃設定。《機動武鬥傳G鋼彈》最早自1994年4月22日至1995年3月31日在日本的朝日電視台上播出了49集。由萬代娛樂製作的英語版本於2002年8月5日在美國的卡通網絡Toonami上播出。自首播以來,《機動武鬥傳G鋼彈》衍生出各種漫畫、音頻專輯、視訊遊戲、指南書以及模型系列等。

由於與鋼彈系列宇宙的先前所有的作品都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轉變,在《機動武鬥傳G鋼彈》的構思階段以及在日本電視首播期間,本劇在製作人員、贊助商和愛好者中都引發了爭議。然而,正因為這個原因,本劇被視為鋼彈系列中的一個里程碑,並最終在日本地區受到極大的歡迎。《機動武鬥傳G鋼彈》在北美的評價總體上是積極的。評論家們稱讚主要角色和機甲的獨特和風格化,但對劇情的評價意見不一。一些評論家喜歡這種偏離了傳統鋼彈系列所擅長的更嚴肅的社會與政治暗示的大膽而滑稽的演繹,而其他人則認為《機動武鬥傳G鋼彈》的故事敘述過於膚淺、重複或不符合其系列以往動畫作品所設定的標準。

劇情

[編輯]

與鋼彈系列作品中以往設定在「宇宙世紀」的作品不同,《機動武鬥傳G鋼彈》發生在一個名為「未來世紀」的平行宇宙中[1][2]。在這一世界中,地球上殘存的國家在行星大氣層外都有相應的太空殖民地。人類的大部分已經放棄了趨近於被毀滅的地球,而選擇居住在太空殖民地中。各太空殖民地不再因政治和社會的主導地位而發動戰爭,取而代之的是每四年舉辦一次「鋼彈武鬥」錦標賽。每個國家都派遣一名代表駕駛著高度先進的人形機動武士——鋼彈,到地球參加比賽。鋼彈將在嚴格的規則下進行一對一的戰鬥,直到只剩下一名戰士為止;獲勝者所代表的國家將有權統治整個太空一段時間[2]。每個鋼彈都由駕駛員直接在駕駛艙內使用「機動追蹤系統」控制,該系統通過手勢識別反饋機制使鋼彈模仿駕駛員自身的身體動作、戰鬥技巧以及武器使用能力[1]

《機動武鬥傳G鋼彈》的故事開始於未來世紀60年的第13屆鋼彈武鬥的開幕,主人公為新日本的多門·火州,他是自己國家駕駛閃光鋼彈的戰士,也是備受矚目的武術世家「紅心王」的傳人[1]。除了贏得比賽,多門的目標還包括追蹤他成為逃犯的哥哥恭志。據說恭志偷走了新日本政府的實驗性惡魔鋼彈,從而導致他們的母親死亡,他們的父親雷藏·火州博士也因此被逮捕並被處於冷凍的狀態[3]

根據石川少校的命令,多門和他的童年朋友、機械師蕾茵·三加村輾轉不同國家,挑戰各國的鋼彈,同時尋找恭志與惡魔鋼彈的下落線索[3]。期間,多門與新美國的奇波迪·克洛凱特、新法國的喬治·迪·山德、新中國的賽采之以及新俄羅斯的阿爾戈·高爾斯基的初次比賽以平局結束,這也獲得了戰士們之間的相互尊重並結成同伴[1][2]。當他們遇到與惡魔鋼彈接觸過的鋼彈駕駛員時,多門和蕾茵了解到惡魔鋼彈具有獨特的細胞特性,可以通過感染有機物質並引發生物的暴力行為來再生、繁殖和進化[3]。然後,他們前往新東京,這座城市被惡魔鋼彈的機動武器大軍摧毀。多門與他備受尊敬的武術導師東方不敗重逢,東方不敗曾是上一屆鋼彈武鬥的冠軍、前紅心王和一支名為洗牌同盟的精英鋼彈戰士組織的盟主。在多門和蕾茵幫助城市倖存者保衛他們在新宿的最後前哨站之後,東方不敗自曝是惡魔鋼彈的僕人,還通過惡魔鋼彈的DG細胞控制了奇波迪、喬治、賽采之和阿爾戈[2][3]。洗牌聯盟的四名剩餘成員介入並發誓為他們的罪行要消滅他們以前的盟主。最終,幾位聯盟成員獻出自己的生命,從多門的四位同伴身上清除DG細胞,並將自己的洗牌同盟紋章賦予他們作為繼任者。恭志和巨大的惡魔鋼彈最終從新宿的地下出現,但隨後與東方不敗一起消失。當洗牌同盟在蓋亞那高地進行鋼彈武鬥決賽訓練時,東方不敗和惡魔鋼彈再次出現[3]。在同伴們以及新盟友新德國的面具戰士舒瓦茲·布魯德的幫助下,多門擊敗了惡魔鋼彈。在戰鬥中,閃光鋼彈失去了能力,但多門拼命設法激活了新取得的神威鋼彈,逃離了東方不敗並前往設在新香港的決賽現場[2][4]

本屆鋼彈武鬥決賽由新香港總理黃潤發主持,他也是太空殖民地和地球的實際統治者。黃潤發選擇讓參賽國家的戰士們進行一對一和雙打預賽比賽,以達到在大嶼山舉行的大混戰,決賽將由勝者面對衛冕冠軍東方不敗[2][4]。黃潤發秘密策劃復活並控制惡魔鋼彈,將其作為自己的殺手鐧,以維持自己對太空的統治。多門和他的夥伴們前往大混戰,期間揭示了有關惡魔鋼彈的一些真相。蕾茵的父親三加村博士,最終解釋了惡魔鋼彈(最初被稱為究極鋼彈)是火州博士為了使垂死的地球復甦而建造的。出於對他的天才同事的嫉妒,三加村博士讓新日本官員試圖沒收火州博士的創造物。為了防止軍方將他父親的發明用於自己的目的,恭志帶著惡魔鋼彈逃離並在地球上墜毀,導致鋼彈的計算機發生故障,引發了一連串的惡意行為。隨後,石川將火州博士逮捕,將恭志誣陷為罪犯,並利用多門和蕾茵來喚醒鋼彈[4]。在另一次坦白中,東方不敗向多門透露,由於鋼彈武鬥造成的徹底破壞使他感到痛苦,他計劃使用惡魔鋼彈消滅人類,讓地球自然痊癒[2]。混戰在大決戰中達到高潮,多門最終打敗了東方不敗,而恭志和舒瓦茲則雙雙犧牲,讓多門能夠攻擊惡魔鋼彈的駕駛艙並使其再次失去再生功能[4]。儘管黃潤發和東方不敗的計劃都失敗了,但石川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悄悄地掌握了惡魔鋼彈並將其運送到新日本的太空殖民地。之後,石川被DG細胞腐化,懷揣至高無上的權力野心綁架了蕾茵,並將她放入惡魔鋼彈的核心作為能源。這個龐大的怪物隨後與殖民地合而為一,並開始吸收地球本身[2]。當全世界的鋼彈聯合從外部進攻惡魔鋼彈時,洗牌同盟闖入殖民地並消滅了石川。最後,多門表白了對蕾茵的愛,並釋放她離開惡魔鋼彈的核心。藉助紅心王的力量,這對戀人徹底擊敗了惡魔鋼彈[4]

製作

[編輯]

製作團隊以及製作概念

[編輯]

《機動武鬥傳G鋼彈》(下文稱《G鋼彈》)是由日昇動畫與廣告公司創通以及電通協力製作,此外還有玩具公司萬代的參與跨媒體製作[5]。該劇是為了慶祝鋼彈系列誕生15周年而製作的。鋼彈系列是由富野由悠季於1979年開始創作的系列跨媒體製作。《G鋼彈》由今川泰宏執導,他以《機械巨神 地球靜止之日》和《真蓋特機器人 世界最後之日》等原創視頻動畫(OVA)而聞名[2]。《G鋼彈》的主要編劇和監製是五武冬史,他是日昇公司的資深編劇,曾參與《疾風戰士》和《勇者王我王凱牙》等作品的創作[1]。《G鋼彈》的許多主要製作人員都是從前一部作品《機動戰士V鋼彈》中延用過來的,包括角色設計師逢坂浩司機械設計師大河原邦男角木肇[1][2]。漫畫家島本和彥也參與了該劇的角色設計[6]。山根公利擔任輔助機械設計師,並在此後參與製作了日昇公司備受讚譽的作品《星際牛仔》和《聖天空戰記[1]。曾在《宇宙騎士BLADE》中擔任製作的佐野弘敏負責《G鋼彈》中的機械動畫,同時也製作了該劇在家庭媒體封面上的大部分封繪製作[1]。《G鋼彈》的音樂由田中公平作曲[5]。前25集中的片頭曲《FLYING IN THE SKY》由鵜島仁文演唱,片尾曲《比海洋更深》海よりも深く由彩惠津子演唱[7]。剩餘集數中的片頭曲《Trust You Forever》仍由鵜島仁文演唱,片尾曲《你內心的永恆》君の中の永遠則由井上武英演唱[7]

與其他早期機甲動畫一樣,機動戰士鋼彈系列動畫作品的製作得到了贊助商的支持,後者主要的興趣是通過電視節目來宣傳拼裝模型和其他相關的玩具[8]。鋼彈系列通過其戲劇性的情節設定、道德複雜的角色以及對戰爭恐怖的描繪,使自己與同類作品區別開來[9]。這些因素加上其「真實機器人」機甲的處理方式,使鋼彈在幾年內廣受歡迎。在1993年開始播放《V鋼彈》後,作為富野由悠季的年輕弟子,今川泰宏被選為系列下一個作品《Polcarino Gundam》的導演[10]。然而,由於鋼彈的受歡迎程度下降,銷售額開始下滑,贊助商迫使製作方重啟系列作品,並更名為《機動武鬥傳G鋼彈》。《G鋼彈》被構想為一部不那麼現實的「超級機器人」系列,放棄了軍事背景,旨在吸引年輕觀眾以增加玩具銷售[8][10]。最初,這些改變,包括缺乏以戰爭為中心的情節、鋼彈機體基於國籍的刻板形象以及地球作為擂台,被今川和日昇公司的大部分員工視為褻瀆[8][11]。然而,在看到《G鋼彈》贊助商創造的玩具中一些令人印象深刻、複雜的設計後,今川對這些改變變得更加堅定[8]。他最終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並接受了導師的建議。「如果你繼續製作一份複製品的複製品的複製品,」後者說,「最終印象將退化為虛無。」[12]今川認為,製作方和贊助商為了產品的成功,必須相互接受彼此的想法[8]。導演還評論說,為了將像《G鋼彈》這樣一個對這種雄心勃勃的改變持牴觸態度的觀眾,創作者必須注入自己的個性,克服困難,使作品更具特色[12]。在製作結束時,今川認為將《G鋼彈》與系列的其他部分進行比較是無意義的,並且不再認同「常規」的鋼彈系列概念[11]。「這是我的鋼彈,」他宣稱,「我製作了一部讓我自豪的鋼彈。」[10]

受到的影響

[編輯]

作為一個電影迷,今川認為參考世界電影會幫助描繪《G鋼彈》中的真實世界背景。製作團隊最初希望使用旅遊指南書,但發現這些書沒有從普通人的角度展示地點[11]。在前幾集中,對戰場的描繪使用了多種多媒體作品,包括費德里柯·費里尼伍迪·艾倫亞佛烈德·希區考克伊爾瑪茲·居內依英語Yılmaz Güney的電影;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Swing Out Sister樂隊的視頻剪輯;創世紀樂團Magma樂隊的音樂;以及蒙提·派森作品的場景等[11][13][14]。每一集的開場旁白由角色斯托克提供,靈感來自美國電視劇,如《星際爭霸戰》和《迷離境界[14]。同樣地,某些《G鋼彈》角色的名字和技巧取材自電影,其中最顯著的是香港武俠片[15][16]。例如,反派角色東方不敗的名字直接取自一部同名電影主人公[15]。此外,反派角色黃潤發很大程度上基於香港明星周潤發,特別是他在電影《賭神》中的形象[17]。《G鋼彈》中的一些元素來自其他動畫和漫畫作品。劇情中段關鍵場景里閃光鋼彈的金色「超級模式」受到《聖鬥士星矢》的啟發[18]。在劇情高潮部分,反派也加入主人公團隊一起對抗更強大的敵對勢力,這是《週刊少年Jump》漫畫中常見的主題,尤其是《熱拳本色[16]

設定

[編輯]
設計團隊對香港地區進行了考察,以便在劇中忠實地再現。

《G鋼彈》中的一些場景是通過實地考察來規劃的,這是今川在執導處女作《妙手小廚師》期間學到的一種技巧。他表示,這種研究可以通過觀看電影間接經驗的補充來「提升」動畫製作質量[15]。在規劃新俄羅斯監獄時,今川參考了阿爾卡特拉斯島聯邦監獄的建築,巧合的是他在《G鋼彈》開發前一年參觀了這座監獄[13]。當他的上級要求將動畫的設定限制在同一個地點時,今川選擇了新宿(從第12集開始),讓他的工作人員有機會在日本進行實地考察[15]。在動畫播出早期每週更換一個國家對於布景設計師和背景美術師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製作組覺得今川在新宿上「過於複雜」。故事轉移到蓋亞那,以便藝術家們可以創作一個更簡單的茂密的森林環境[19]。在動畫劇情的這一部分結束後,工作人員飛往香港進行研究和記錄,為新香港故事弧做準備[20]。今川提到,《G鋼彈》中的新香港沒有自己的空間殖民地,所以他希望準確地描繪這個地區作為一個在地球上持續繁榮發展的國家的樣子[17]。導演推測,由於香港的細節繁多,描繪它將會很困難,但他對背景美術師的最終工作成果非常滿意[20]

今川自認為自己構思了新香港故事弧中參加決賽的大部分不同鋼彈機型。導演與機甲藝術家密切合作,創造了這些「一次性」對手,他覺得其中許多滑稽古怪的設計非常迷人,尤其是新荷蘭的風車形狀的颶風鋼彈[20][21]。新新加坡的阿修羅鋼彈和新馬來西亞的骷髏鋼彈的設計是出自由講談社出版的《Comic BonBon》和《TV Magazine》舉辦的比賽的獲勝者[22]。但由於它們是由本劇的年輕愛好者們所設計的,今川對這些鋼彈被用作敵方角色而感到遺憾[22]

在第40集左右,今川開始將浪漫主題融入《G鋼彈》的故事情節中[23]。他解釋說,在執導時他「不擅長描繪女性角色」,之前也從未「寫過男女之間的『正常』關係」。《G鋼彈》是今川首次嘗試「愛情故事」,儘管他承認在全劇劇情的長度上他才能夠充分展現這一點[18]。本劇的最後一幕顯示了多門和蕾茵一起騎在名為「風雲再起」的馬上離去;今川覺得由於導演自身對於愛情故事缺乏駕馭經驗,採用英雄與女子同騎一匹白馬的陳詞濫調是相對「安全的做法」[21]。當今川決定在多門和蕾茵最後對抗惡魔鋼彈時插入英文短語「Love-Love」時,與製作公司的工作人員產生了分歧[21]。日昇製片人南雅彥抗議說這聽起來太「不合適」,甚至在導演的家中與今川對此進行了爭論。然而,今川不僅認為這個短語聽起來很好,想要將其包含進劇中,因為他已經在《G鋼彈》中成功地打破了常規[21]。今川準備冒險承受任何對於在結局中使用這個短語的嚴厲批評。「我甚至不在乎因為那個『Love-Love』而不能在這個行業工作,」他說「我真誠地相信,一個沒有熱情和挑戰精神的人是不能勝任導演一角的。」[21]

媒體開發

[編輯]

動畫

[編輯]

《機動武鬥傳G鋼彈》電視動畫最初於1994年4月22日至1995年3月31日在日本的地面電視頻道朝日電視台播出,共49集[5][24]。直到多年後,本劇才傳到北美觀眾面前。1995年,接替《G鋼彈》在日本電視上播出的《新機動戰記鋼彈W》最早由萬代娛樂公司在2000年初在北美進行本土化。《鋼彈W》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在卡通網絡的熱門午後Toonami時段播出,收視時常擊敗《七龍珠Z》和《美少女戰士》,一度成為卡通網絡的最高收視劇[25][26][27]。2001年末,萬代獲得了《G鋼彈》英文配音版本的發行權,配音由Ocean Productions在他們位於加拿大卡爾加里的Blue Water工作室錄製[28]。《G鋼彈》的英文版於2002年3月30日在舊金山的Sony Metreon Action Theatre進行了免費放映[29]。《G鋼彈》於2002年8月5日開始在Toonami上播出[30]。由於頻道的審查政策,一些內容被做出了調整。主要涉及更改幾架機動戰士的名稱,例如將神威鋼彈(God Gundam)和惡魔鋼彈(Devil Gundam)分別更改為Burning Gundam和Dark Gundam[2][31]。本劇還於2002年11月在該頻道的「午夜狂奔」(Midnight Run)和週六節目中播出[32][33]。卡通網絡於次年6月正式將《G鋼彈》從其午後時段的節目表中刪除[34]。本劇後來在日本的有線電視網絡Family劇場和衛星頻道Animax上重新播出[35][36]

萬代娛樂公司曾在北美地區以四個Box套裝以及十二卷發行了《G鋼彈》的DVD(每張光碟包含四到五集)。這些DVD包含英語配音和日語字幕版本,以及導演的製作注釋等額外內容。前三卷和第一個Box套裝於2002年11月5日發布[37]。第二個Box套裝和接下來的三卷於2003年2月4日發布[38]。第三個Box套裝和接下來的三卷於2003年4月22日發布[39]。最後一個Box套裝和最後三卷於2003年6月17日發布[40]。2006年5月9日和6月27日,萬代公司將本劇作為其「動漫傳奇」的一部分以兩個更大的合集重新發售[41][42]。《G鋼彈》在日本也有類似的DVD發行;包含全劇的合集於2010年10月27日開始銷售[43]。《G鋼彈》還在包括Amazon Prime Video在線網站萬代頻道和萬代官方YouTube頻道GundamInfo在內的各種視頻點播服務上提供[44][45][46]。由於萬代娛樂公司的關閉,該系列已經停產。2014年10月11日,在他們的2014年紐約漫展上,日昇公司宣布他們將在2015年春季開始通過Right Stuf公司在北美地區發行整個鋼彈系列作品,其中就包括《G鋼彈》[47]。2017年3月29日,Crunchyroll開始在他們的網站上播放該劇[48]。Right Stuf將於2018年發布該劇的藍光和DVD版本[49]

漫畫和輕小說

[編輯]

自《機動武鬥傳G鋼彈》在日本首播以來,已經出版了大量與本劇相關的紙本作品。首先是一部改編自本劇的漫畫,由時田洸一繪製,在講談社的《Comic BonBon》雜誌上連載,從1994年4月到1995年4月。講談社於1994年10月6日至1995年5月6日期間發行了三本匯集個別章節的單行本[50][51][52]。在該劇在北美地區播出期間,TOKYOPOP獲得了漫畫的英文翻譯版版權[53]。這三本單行本於2003年6月17日至10月7日期間發行[54][55][56]。鈴木良武的輕小說改編版於1995年8月29日至1997年3月1日期間由角川書店出版,屬於其Sneaker文庫系列[57][58][59]。除了這些改編作品外,還有大量的短篇故事和主要情節的衍生作品在各種日本雜誌上發表。其中兩部漫畫連載在講談社的《Comic BonBon》特定版本中。第一部是一個名為《機動武鬥傳G鋼彈外傳〜翔龍傳說〜》(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外伝〜翔龍伝説〜)的番外故事,講述了賽采之在第13屆鋼彈武鬥決賽中輸給多門後,為提高自己的戰鬥技巧而踏上旅程。該漫畫由村上としや創作和繪製,從1994年12月到1995年4月連載,並於1995年6月6日作為單行本發行[60]。第二部是一個名為《機動武鬥外傳鋼彈武鬥7th》(機動武闘外伝ガンダムファイト7th)的前傳故事,講述了年輕的東方不敗參加第7屆鋼彈武鬥的經歷。這部漫畫由おとといきたろう創作,於1996年3月至12月連載,並於1997年1月8日以單行本形式發行[61]

從2010年到2016年,角川書店的雜誌《鋼彈 ACE》連載了一部26卷的《G鋼彈》漫畫改編作品,由本劇導演今川泰宏撰寫,由本劇的角色合作者島本和彥及其相關的火之製作工作室繪製[6]。今川將這部漫畫描述為「完整版本的故事,大師級作品版本」[10]。第一部分名為《超級!機動武鬥傳G鋼彈》(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從2010年7月26日到2011年8月26日期間連載;從2010年12月25日到2011年12月26日期間發行了七本單行本[62][63]。第二部分名為《新宿·東方不敗!》(新宿・東方不敗!),從2011年9月26日到2013年1月26日期間連載;從2011年12月26日到2013年7月26日期間發行了八本單行本[64][65]。第三部分名為《爆熱·新香港!》(爆熱・ネオホンコン!),從2013年2月26日到2015年連載;從2013年7月26日到2015年8月26日期間發行了七本單行本[66][67]。第四部分名為《最終決戰篇》(最終決戦編),從2015年連載到2016年8月26日;從2015年8月26日到2016年9月26日期間發行了四本單行本[68][69]

CD

[編輯]

《機動武鬥傳G鋼彈》在日本原版電視播出期間共發行了四張原聲音樂專輯,其中包含背景音樂歌曲。所有專輯於1999年3月5日由Star Child重新發行[70][71][72][73]。第一張專輯《Round 1 & 2》是兩張音樂光碟[70]。第二張專輯《Round 3》包含音樂和一段特別製作的廣播劇,由本劇的日本配音演員參與演出[71]。第三張專輯《Round 4》包含剩餘的背景音樂[72]。最後一張專輯《Round 5》包括由配音演員演唱的角色形象歌曲,以及本劇兩首片頭曲的器樂版本[73]。本劇中的歌曲也被收錄在各種鋼彈音樂合輯中[74][75][76]

電子遊戲

[編輯]

萬代在日本發布了三款專為《機動武鬥傳G鋼彈》製作的格鬥類電子遊戲。第一款遊戲由Pandora Box開發,於1994年12月27日發行,適用於超級任天堂平台[77]。第二款遊戲也由Natsume開發,於2002年10月10日作為Simple Characters 2000系列的第12卷發行,適用於PlayStation平台[78]。第三款遊戲於2006年11月6日發行,適用於日本的i-modeFOMA服務支持的手機[79]。此外,《G鋼彈》中的角色和機甲也出現在各種鋼彈跨界遊戲中,如《機動戰士鋼彈:太空遭遇戰》、《SD鋼彈G世代》系列、《鋼彈無雙》系列以及萬普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80][81][82][83][84][85]

其他商品

[編輯]

萬代在日本和北美地區推出了大量以《機動武鬥傳G鋼彈》為主題的收藏品[2][31][86]。其中包括從1:144到1:60比例的塑料模型套件;由樹脂製成的昂貴GK套件;以及可動人偶,其中一些是市場限定款[2]。日昇公司製作了一部以《G鋼彈》為中心的宣傳短片,作為OVA系列《鋼彈 EVOLVE》的第三部作品,與MG GF13-017NJ閃光鋼彈模型套件一起作為限量版發行[87][88]。出版了許多與《G鋼彈》相關的指南或藝術書籍[2]MediaWorks出版了兩本日語書籍:《機動武鬥傳G鋼彈 鋼彈武鬥手冊》(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ガンダムファイトハンドブック,1994年8月發行)和《機動武鬥傳G鋼彈 完整收錄鋼彈武鬥》(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完全収録ガンダムファイト,1995年6月發行)[89][90]。另一本名為《鋼彈大戰4 格鬥G——模型圖特別版》(ガンダムウォーズ4 ファイティングG―モデルグラフィックス スペシャル・エディション)的書由大日本繪畫公司於1995年9月出版[91]。Rapport在1994年出版了一本名為《機動武鬥傳G鋼彈 戰鬥記憶》(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バトルメモリー)的藝術書[92]。Hobby Japan於2002年7月在其《Gundam Weapons》系列中出版了一本書,專門收集基於本劇出場機體的比例模型[93]。英文指南《Mobile Fighter G Gundam Technical Manual》於2002年11月12日由TOKYOPOP在北美發行[94]。日本服裝公司COSPA則有銷售正版授權的《G鋼彈》主題服裝[95]

角色和登場機體

[編輯]

評價

[編輯]

《機動武鬥傳G鋼彈》在1994年和1995年在日本電視台播出期間的收視率表現一般。據日經商業出版社報道,本劇在關東地區大東京地區的整個49集播出期間平均收視率僅為4.02%。《G鋼彈》的整體收視率高於前一部的《機動戰士V鋼彈》,略低於後續的《新機動戰記鋼彈W》[96]。在日本首播時,《G鋼彈》在批評上也引起了一些爭議[1][12][26][97]。《G鋼彈》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先前鋼彈系列劇集中戲劇性、軍事化的傳統,以不同的調子獨樹一幟;故事發生在本距的主要時間線之外;放棄了大規模武裝衝突,轉而採用錦標賽式的武術對決[9][97]。導演今川泰宏聲稱,他因為這些改變而受到了來自愛好者和設計人員的大量批評[8][12]。然而,《G鋼彈》在日本最終證明非常受歡迎[2][8][10][98]

在《機動武鬥傳G鋼彈》在北美播出的早期階段,萬代報告稱該劇在該時段的所有動畫中收視率最高[99][100][101]。當時該公司認為該劇是一部「熱門」作品[102]。然而,Toonami的工作人員在2006年回顧稱,自2000年《鋼彈W》在北美首播後,沒有一部鋼彈系列動畫在觀眾收視率方面取得過顯著成績[27]。《G鋼彈》在美國的主流曝光中受到了整體上積極的評價[12]。然而,對於《G鋼彈》的劇情,觀點仍然存在較大分歧。對劇情的負面反應主要源於它與之前的鋼彈系列作品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通常側重於戰爭中的深層政治和社會問題。AnimeNation的作家John Oppliger認為《G鋼彈》是「鋼彈系列的災難」和「動畫史上最大的失誤之一」,因為它消除了這種嚴肅的含義[103][104]Anime News Network的Bamboo Dong和Protoculture Addicts的Duncan Scott最初也因同樣的原因感到失望,後者認為該劇之所以在標題中加入「鋼彈」純粹是出於營銷考慮[38][105]。T.H.E.M. Anime Reviews的Derrick L. Tucker稱該劇的每集故事情節是其「最大的弱點」,其中「敘事主要存在於將觀眾從一場戰鬥帶到另一場戰鬥」[97]。Tucker還發現,劇中更具戲劇性的主題,例如多門與東方不敗之間的緊張關係或多門與蕾茵之間的浪漫關係,被「劇中從頭到尾充斥著的霸道而重複的動作場景所覆蓋」[97]

其他評論家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更加接受了本劇,而淡化了與過去的鋼彈系列的比較。《Animerica》編輯Mark Simmons、Protoculture Addicts的Martin Ouellette和動畫記者Mike Toole都認為,只要不太認真對待,這部劇可以帶來極大的享受[1][2][9]IGN的David Smith因本劇所展現的「過於誇張」的特點而稱《G鋼彈》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巨型機器人動畫」。Smith表示:「《G鋼彈》在每一秒都保持著一張嚴肅的臉。這就是訣竅,因為讓觀眾笑一笑就會破壞效果。在《G鋼彈》中你不會笑——你會完全沉浸在所有這些奇妙的暴力中。」[106]Simmons總結說,像「納米技術瘟疫、邪惡軍隊、殭屍軍團、背叛和心碎等等」這樣的元素使得最終結果對於更為複雜的觀眾和被五顏六色閃亮機器人吸引的年輕人都很有趣[1]。Toole表示,儘管有人批評劇情「愚蠢和誇張」,並且開場幾集有「每週戰鬥」的味道,但東方不敗的登場引發了「一些很好的角色發展」[9]。Dong也在《新香港》故事弧中更加欣賞這部劇,並認為相比其他鋼彈系列,新觀眾在本劇任何一集中開始觀看都很容易入手[39][40]

《G鋼彈》中眾多角色和機甲的大規模陣容收到了評論家們的大多數讚揚。Toole、Tucker、Ouellette和Smith都對主要角色的獨特設計和特點給予了積極的評價;這四位評論家都指出,許多配角在國籍方面過於刻板化[9][97][106]。Toole特別喜歡主人公多門,他認為多門非常全面,並將東方不敗視為「一個偉大的英雄和一個偉大的反派」[9]。Tucker認為主要角色「風格化和獨特」,具有個人動機,給他們帶來了「動態吸引力」[97]。Tucker還對機動戰士的設計多樣性和色彩形式印象深刻,這打破了傳統鋼彈模板的束縛[97]。Toole和Smith認為,更加滑稽可笑的鋼彈刻板形象增加了該劇的親和力[9][106]。Smith在提到新美國的機動戰士時驚嘆道:「這部劇有一台牛仔/拳擊手/四分衛/衝浪者鋼彈,天哪。」[106]Simmons同樣諷刺地總結道:「這是一個以一個可以變形成巨大風車的鋼彈代表的新荷蘭太空殖民地的世界。」[1]

香港的文化學者施德安(時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碩士研究生)認為本作誕生於日本經濟泡沫爆破,日本人亟需對身份認同進行重新思考的時期,作品一些地方有著對日本歷史發展的寓意及反思,如惡魔鋼彈象徵「日本人創造出來的一種對個人和社會具理想的建設性及在現實的破壞性並存的一種制度文化」,東方不敗象徵中國傳統,石川少校象徵軍國主義,主角多門則象徵武士道精神(受中國傳統啟蒙及被軍國主義利用)。鋼彈擂台和洗牌同盟則反映日本對參與國際事務的渴望。[107]

影響

[編輯]

在《機動武鬥傳G鋼彈》的北美DVD製作採訪中,問到了有關最後一集最後一幕顯示的「再見,G鋼彈武鬥14」的信息。導演今川被問及這是否意味著動畫的續集。他回答說,這只是文字遊戲,並沒有意圖肯定會有續集[21]。儘管有許多與劇情並行的漫畫故事,今川推測要製作《G鋼彈》的動畫續集或OVA系列是「不可能的」,並透露如果有的話他也不會擔任導演。他說:「我認為《G鋼彈》是一部以兒童為對象的動畫,並最終取得了成功。我一直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克服了許多障礙和困境(在導演這一方面)[21]

Oppliger發現,《G鋼彈》在動漫行業中確立了一種傳承,儘管與其1979年的同名作品有所不同[26]。他詳細說明,《G鋼彈》代表了日本動漫行業內的「發展催化劑」,因為與傳統動漫系列的連續性所不同,它是鋼彈系列第一部完全重啟的作品,也是許多鋼彈電視動畫作品中第一個具有獨立故事情節的作品[26]。2001年,《G鋼彈》被日本雜誌《Animage》從歷史意義、影響力和對動漫行業的影響方面進行評選,列為歷史上最重要的100部動漫之一[10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Simmons, Mark. Animerica Spotlight: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Animerica (Viz Media). November 2002, 10 (11): 42–7. ISSN 106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4, 200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Ouellette, Martin. Spotlight: G-Gundam. Protoculture Addicts. No. 74 (Protoculture Inc.). January–February 2003: 17–29. ISSN 0835-9563. 
  3. ^ 3.0 3.1 3.2 3.3 3.4 Simmons, Mark. Animerica Spotlight: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Animerica (Viz Media). February 2003, 11 (2): 35–9. ISSN 1067-0831. 
  4. ^ 4.0 4.1 4.2 4.3 4.4 Simmons, Mark. Animerica Spotlight: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Animerica (Viz Media). March 2003, 11 (3): 36–9. ISSN 1067-0831. 
  5. ^ 5.0 5.1 5.2 Bandai staff. Credits: Production Info and Staff Credits. Bandai Entertainment. [July 2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9, 2011). 
  6. ^ 6.0 6.1 ANN staff. G Gundam Spawns New Manga with Original Anime Staff. Anime News Network. June 23, 2010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8, 2013). 
  7. ^ 7.0 7.1 Sunrise staff. スタッフ&キャスト [Staff & Cast]. Sunrise. [July 2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 2013) (日語).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Khan, Ridwan. Yasuhino Imagawa - Marching to a Different Drummer. Animefringe. September 2002 [August 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7, 2012).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Toole, Mike. Mobile Fighter G-Gundam review. Anime Jump. October 16, 2003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8, 2007).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Schley, Matt. King of the Super Robots! The Yasuhiro Imagawa Interview. Otaku USA. Vol. 4 no. 4 (Sovereign Media). February 2011: 106. ISSN 1744-9596. 
  11. ^ 11.0 11.1 11.2 11.3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1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November 5, 2002. ASIN B00006LPAS.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Schley, Matt and O』Mara, Sean. Yasuhiro Imagawa 2: Imagawa Harder. Otaku USA. Sovereign Media. November 14, 2011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30, 2012). 
  13. ^ 13.0 13.1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2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November 5, 2002. ASIN B00006LPAT. 
  14. ^ 14.0 14.1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3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November 5, 2002. ASIN B00006LPAU. 
  15. ^ 15.0 15.1 15.2 15.3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4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February 18, 2003. ASIN B00007L4L3. 
  16. ^ 16.0 16.1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11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June 17, 2003. ASIN B00008WT64. 
  17. ^ 17.0 17.1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7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April 22, 2003. ASIN B00008DDII. 
  18. ^ 18.0 18.1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6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February 18, 2003. ASIN B00007L4L5. 
  19. ^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5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February 18, 2003. ASIN B00007L4L4. 
  20. ^ 20.0 20.1 20.2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8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April 22, 2003. ASIN B00008DDIJ.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12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June 17, 2003. ASIN B00008WT65. 
  22. ^ 22.0 22.1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9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April 22, 2003. ASIN B00008DDIK. 
  23. ^ Imagawa, Yasuhiro (Director).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File #11 (DVD). Bandai Entertainment. June 17, 2003. ASIN B00008WT63. 
  24. ^ Oppliger, John. G-Gundam the Next Series for English Release?. AnimeNation. November 12, 2001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3, 2015). 
  25. ^ Gundam Wing Ratings.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6). 
  26. ^ 26.0 26.1 26.2 26.3 Oppliger, John. Ask John: Which Gundam Series Have Had the Most Impact on Anime?. AnimeNation. October 12, 2007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6, 2009). 
  27. ^ 27.0 27.1 Oppliger, John. Toonami Interview Online. AnimeNation. May 12, 2006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9, 2012). 
  28. ^ ANN staff. Bandai Acquires G-Gundam. Anime News Network. November 15, 2001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8, 2013). 
  29. ^ Oppliger, John. G-Gundam American Premier Tomorrow. AnimeNation. March 29, 200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3, 2015). 
  30. ^ ANN staff. G-Gundam on Toonami Official Press Release. Anime News Network. July 13, 200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9, 2013). 
  31. ^ 31.0 31.1 ANN staff. Char's Counterattack and G-Gundam on Cartoon Network. Anime News Network. February 16, 200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30, 2013). 
  32. ^ ICv2 staff. Yu-Gi-Oh and Pokémon on the Cartoon Network. ICv2. October 31, 2002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7, 2010). 
  33. ^ Oppliger, John. More Anime on Cartoon Network. AnimeNation. October 31, 2002 [September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3, 2015). 
  34. ^ ICv2 staff. Dragon Ball Back On Toonami In June. ICv2. May 12, 2003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0, 2005). 
  35. ^ Sunrise staff. Now Showing. Sunrise. [August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1, 2013) (日語). 
  36. ^ Animax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Animax.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Japan. [August 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0, 2013) (日語). 
  37. ^ ANN staff. Bandai Release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Anime News Network. September 24, 2002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5, 2013). 
  38. ^ 38.0 38.1 Dong, Bamboo. Shelf Life. Anime News Network. February 2, 2003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7, 2013). 
  39. ^ 39.0 39.1 Dong, Bamboo. Shelf Life: Weather Patterns. Anime News Network. April 24, 2003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30, 2013). 
  40. ^ 40.0 40.1 Dong, Bamboo. Shelf Life: Better late than never. Anime News Network. June 20, 2003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9, 2013). 
  41. ^ Amazon staff. Mobile Fighter G-Gundam: Complete First Collection (2002). Amazon.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42. ^ Amazon staff. Mobile Fighter G-Gundam: Complete First Collection (2002). Amazon. 27 June 2006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43. ^ Bandai staff. 映像商品|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Video Product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Bandai Visual. October 27, 2010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 2013) (日語). 
  44. ^ ANN staff. Bandai to Provide Content to Amazon Unbox. Anime News Network. September 11, 2006 [August 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 2013). 
  45. ^ Bandai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Bandai Channel. Namco Bandai Holdings. [August 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6, 2013) (日語). 
  46. ^ Luster, Joseph. Bandai Now Streaming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Anime. Otaku USA. Sovereign Media. October 25, 2011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4, 2014). 
  47. ^ Sunrise Partners with Right Stuf to Release Gundam Franchise Stateside. Anime News Network. 2014-10-11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48. ^ Crunchyroll Adds G-Gundam Anime to Catalog. Anime News Network. March 29, 2017 [March 2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30, 2017). 
  49. ^ Right Stuf Details G Gundam, Gundam Wing Anime Releases. Anime News Network. August 12, 2017 [August 1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1, 2018). 
  50. ^ Kodansha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1)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1)]. Kodansha.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8, 2013) (日語). 
  51. ^ Kodansha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2)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2)]. Kodansha.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8, 2013) (日語). 
  52. ^ Kodansha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3)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3)]. Kodansha.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8, 2013) (日語). 
  53. ^ ICv2 staff. Tokyopop Acquires Rights to Six Manga Series. ICv2. October 23, 200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7, 2010). 
  54. ^ Tokyopop staff.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Volume 1. Tokyopop.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0, 2004). 
  55. ^ Tokyopop staff.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Volume 2. Tokyopop.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4, 2004). 
  56. ^ Tokyopop staff.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Volume 3. Tokyopop.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3, 2004). 
  57. ^ Kadokawa Shote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発動の章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Imposition Chapter].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日語). 
  58. ^ Kadokawa Shote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流動の章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Flow Chapter].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59. ^ Kadokawa Shote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綺羅の章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Shining Chapter].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60. ^ Amazo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外伝翔龍伝説 (コミックボンボン) [コミック]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Side Story: Flying Dragon Legend (Comic BonBon) [Manga]]. (日語). 
  61. ^ Kodansha staff. 機動武闘外伝ガンダムファイト7th [Mobile Fighter Side Story: 7th Gundam Fight]. Kodansha.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9, 2013) (日語). 
  62.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1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1].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63.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7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7].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64.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新宿・東方不敗! -1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Shinjuku / Undefeated of the East! 1].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65.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新宿・東方不敗! -8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Shinjuku / Undefeated of the East! 8].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66.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爆熱・ネオホンコン! -1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Erupting / Neo Hong Kong! 1].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10, 2016) (日語). 
  67.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爆熱・ネオホンコン! -7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Erupting / Neo Hong Kong! 7].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68.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最終決戦編 -1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The Final Batlle 1].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69. ^ Kadokawa Shoten staff. 超級!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最終決戦編 -4 [Super Class!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The Final Battle! 4]. Kadokawa Shoten. [July 1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70. ^ 70.0 70.1 Starchild staff. King Amusement Creative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GUNDAM FIGHT-ROUND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undam Fight Round 1 & 2]. King Records (Japan).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4, 2015) (日語). 
  71. ^ 71.0 71.1 Starchild staff. King Amusement Creative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GUNDAM FIGHT-ROUND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undam Fight Round 3]. King Records (Japan). [July 20, 2013] (日語). 
  72. ^ 72.0 72.1 Starchild staff. King Amusement Creative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GUNDAM FIGHT-ROUND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undam Fight Round 4]. King Records (Japan). [July 20, 2013] (日語). 
  73. ^ 73.0 73.1 Starchild staff. King Amusement Creative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GUNDAM FIGHT-ROUND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undam Fight Round 5]. King Records (Japan). [July 20, 2013] (日語). 
  74. ^ CDJapan staff. Gundam -SINGLES HISTORY - 2. CDJapan.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4, 2005). 
  75. ^ CDJapan staff. GUNDAM ENDING SELECTION. CDJapan.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4, 2007). 
  76. ^ Sunrise staff. GUNDAM 30th ANNIVERSARY「GUNDAM SONGS 145」. Sunrise. [July 2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31, 2012). 
  77. ^ Famitsu staff. SFC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SFC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Famitsu.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9, 2013) (日語). 
  78. ^ Bandai staff. PS SIMPLEキャラクター2000シリーズ Vol.12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THE バトル [PS Simple Characters 2000 Series Vol. 12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The Battle]. Bandai.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9, 2015) (日語). 
  79. ^ Game Watch staff. 「ガンダム」シリーズのゲームアプリサイトを統合 バンダイネットワークス、iモード「ガンダム公式ゲーム」を開設 [Combined Gundam series game application site: i-mode official Gundam Official Game opened by Bandai Networks]. Game Watch. November 6, 2006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 2013) (日語). 
  80. ^ Dunham, Jeremy. Mobile Suit Gundam: Encounters in Space. IGN. December 5, 2003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81. ^ IGN staff. SD Gundam G Generation NEO. IGN. September 3, 200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82. ^ Yoon, Andrew. Fusing the world of Gundam and Dynasty Warriors. Joystiq. AOL. June 28, 2007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8, 2015). 
  83. ^ Ciolek, Todd. The X Button Non-Arcade Edition. Anime News Network. June 22, 2011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9, 2013). 
  84. ^ Gantayat, Anoop. New Super Robot Wars Game for GBA. IGN. August 5, 2005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85. ^ Smith, David. Super Robot Wars IMPACT. IGN. December 5, 2003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86. ^ ICv2 staff. Bandai Expands Anime Collector Sets. ICv2. February 14, 2002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9, 2009). 
  87. ^ ANN staff. Gundam Evolve + DVD. Anime News Network. June 19, 2003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7, 2018). 
  88. ^ Oppliger, John. Ask John: What is Gundam Evolve?. AnimeNation. September 11, 2002 [August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3, 2016). 
  89. ^ Amazo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ガンダムファイトハンドブック (D selection) [単行本]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Gundam Fight Handbook (D Selection)[paperback]]. (日語). 
  90. ^ Amazo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完全収録ガンダムファイト [大型本]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Complete Record [large book]]. (日語). 
  91. ^ Amazon staff. ガンダムウォーズ4 ファイティングG―モデルグラフィックス スペシャル・エディション [大型本] [Gundam Wars 4 Fighting G: Model Graphix Special Edition [large book]]. (日語). 
  92. ^ Amazo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 バトルメモリー [雑誌]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Battle Memory [magazine]]. [August 2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日語). 
  93. ^ Amazon staff. 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ガンダムウェポンズ (Gガンダム編) (ホビージャパンMOOK) [mook]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 Gundam Weapons (G Gundam Edition) (Hobby Japan MOOK) [Mook]]. (日語). 
  94. ^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Technical Manual. Tokyopop. [July 2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8, 2004). 
  95. ^ Cospa staff.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逆襲のシャア」「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よりTシャツ、パーカー、ウインドブレーカー発売決定! [More Mobile Suit Gundam: Char's Counterattack and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t-shirts, hoodies, and windbreakers set for release!]. Cospa. November 21, 2008 [August 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12, 2011) (日語). 
  96. ^ Nikkei Characters! Editing. 大人のガンダム [Adult's Gundam].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 August 20, 2004 [July 20, 2013]. ISBN 4-8222-1705-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 2014) (日語). 
  97. ^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Tucker, Derrick L.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T.H.E.M. Anime Reviews. [July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98. ^ Oppliger, John. Ask John: Will There be More G-Gundam?. AnimeNation. October 24, 2002 [August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 2014). 
  99. ^ Namco Bandai staff. Bandai Annual Report 2003 (PDF). Namco Bandai Holdings. March 31, 2003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July 5, 2011) (日語). 
  100. ^ ICv2 staff. G Gundam Tops Anime Rating. ICv2. September 24, 200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0, 2005). 
  101. ^ Pelletie, Claude J. Presentation'. Protoculture Addicts. No. 73 (Protoculture Inc.). November–December 2002: 4. ISSN 0835-9563. 
  102. ^ ANN staff. Bandai Shows at "Teen Comic Age & Animation 2002 Festival". Anime News Network. October 2, 200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5, 2013). 
  103. ^ Oppliger, John. Ask John: Is Bandai the New Streamline Pictures?. AnimeNation. February 14, 2002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5, 2012). 
  104. ^ Oppliger, John. Ask John: What's the Worst Anime Ever Made?. AnimeNation. February 14, 2002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 2015). 
  105. ^ Scott, Duncan. Anime Story: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or The Last Degradation. Protoculture Addicts. No. 32 (Protoculture Inc.). January–February 1995: 47. ISSN 0835-9563. 
  106. ^ 106.0 106.1 106.2 106.3 Smith, David. Mobile Fighter G Gundam Boxed Set - Rounds 1-3. IGN. October 11, 2002 [August 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5, 2021). 
  107. ^ 施德安. 日本處境與國民身分:《機動武鬥傳》. 趙永佳; 張彧暋 (編). 日本・趣味・想像──八十後御宅筆記. 香港: 上書房. 2013: 58–65. ISBN 978-988-15220-5-4. 
  108. ^ Oppliger, John. Animage Lists Most Important Anime Ever. AnimeNation. January 16, 2001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0, 2012). 

外部連結

[編輯]
前任:
機動戰士V鋼彈
未來世紀
1994–1995年
繼任:
新機動戰記鋼彈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