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梧
林秋梧 | |
---|---|
出生 | 1903年8月15日 日治臺灣臺南廳 |
逝世 | 1934年10月10日 日治臺灣臺南州 |
國籍 | 大日本帝國 |
教育程度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肄業(1922) 廈門大學哲學系肄業(1925) 駒澤大學(1930) |
年代 | 20世紀哲學 |
研究領域 | 臺灣哲學 |
受影響於 |
林秋梧(台灣閩南語: Lim Tshiu-ngôo),1903年8月15日—1934年10月10日),法號證峰,別名林證峰、林洲鰲、林宣鰲,筆名坎人、守俄、林洲鰲,台灣台南人,是台灣日治時期的臺灣佛教僧侶和社會運動家,其思想受到民族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並藉此批判當時台灣佛教現象,被喻為「解放佛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研所名譽教授李筱峰為其外甥孫。
生平
[編輯]林秋梧家庭窮困,父林成武、母楊安,以挑賣菓行商為營生。1911年入臺南第一公學校,課後則趕赴七娘媽廟的私塾刻苦學漢文。公學校畢業後,在漢文先生向林家說項下於1918年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課間與蔣渭水等臺灣文化協會之文人往來。
1922年2月,由於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爆發反日學潮,僅差11日即可畢業的林秋梧被校方勒令退學。雖蔣渭水曾交涉林獻堂出資林秋梧赴日深造,但家貧父母反對作罷。期間雖投考警員、赴日神戶同鄉經營的「玉坡貿易協會」,卻因其學運身分及嗜讀忘工而屢不順遂,甚至遭總督府警察監視。[1]
1924年春,林秋梧轉赴中國廈門,於集美學校執教,並於廈門大學哲學系求學,隔年因丁憂回臺。後於1926年返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擔任辯士、參與文協的文化演講,進行對市民的文化啟迪工作,任《赤道報》發行兼編輯。
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後,林秋梧於1927年出家為僧,投禮開元寺住持得圓和尚為師,同年4月入東京駒澤大學就讀,拜忽滑谷快天門下。
1930年學成歸途,旅行朝鮮,視察各地佛教。5月受命任南部臨濟宗佛教講習會講師,9月出任開元寺講師兼書記,並開設佛教講會,向寺內住眾講授佛學哲學日本語。同年12月受命兼南瀛佛教會講師。1934年2月受命為臨濟宗布教講習會講師兼翻譯。同年因肺結核而圓寂。
理論與主張
[編輯]林秋梧主陳左翼解放佛學以抗當時佛教陳腐之處,其著作先後發表於《中道》、《南瀛佛教》、《臺灣新民報》及《赤道報》等刊物;其中發表於《南瀛佛教》的〈真心直說白話註解〉、〈佛說堅固女經講話〉等短篇可謂之代表作。其詩「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2]可代表其中心思想。
左翼的解放佛學
[編輯]林秋梧匯通左翼思想的社會主義及唯物史觀、大乘佛學的如來藏及般若思想、中國佛學的佛性論及無情有性論等[3][4],建構出解放佛學的平等觀─將極樂淨土類比於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主張「自力的現世淨土」,倒轉宗教界所遮蔽社會經濟活動的結構問題,而應回歸到現實關懷的階級鬥爭為方法,藉此批判傳統就彼岸性的極樂淨土思想及臺灣趨炎附勢、不明就裡的迷信風氣,進而採取無抵抗的大抵抗主義來改變身邊的不公不義。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李筱峰. 臺灣革命僧林秋梧. 臺北: 自立報系. 1991.
- ^ 林秋梧. 詩選:贈青年僧伽. 南瀛佛教會會報. 1929, 7 (3): 58.
- ^ 嚴瑋泓. 從「階級鬥爭」到「現世淨土」:論林秋梧批判早期臺灣佛教的方法與目的. 洪子偉 (編).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臺北: 中央研究院. 2016: 141–166. ISBN 9789860472905.
- ^ 嚴瑋泓. 林秋梧「左翼佛學」的哲學基礎. 洪子偉; 鄧敦民 (編).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 185 [2023-02-25]. ISBN 9789863503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5).
延伸閱讀
[編輯]- 國家圖書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林秋梧(證峰法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臺灣電影史研究史料資料庫,《林秋梧氏為僧─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3月11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