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典
破虜將軍
時代東漢
主君曹操
曼成
封爵都亭侯
封地魏郡
籍貫兗州山陽郡鉅野縣人
出生180年
逝世215年
諡號愍侯
墓葬紫蓬山
親屬
李禎
其他親屬伯父李乾 堂兄李乾

李典(180年—215年[註 1]),字曼成東漢兗州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人,原山陽郡地方豪強,後投曹操,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溫文儒雅,尊重博學之士,有長者之風,是曹操時期少有的儒將[1]。官至破虜將軍,合肥之戰時,與張遼樂進一同擊敗孫權十萬軍眾,戰後年僅三十六歲即病逝。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追諡號為愍侯。

生平

[編輯]

易任從命

[編輯]

李典年少時喜好學習,厭惡戰事,於是拜師學習《左傳》,博觀群書[2]。其伯父李乾有英雄氣概,在濟陰郡乘氏縣聚集了數千門客。初平年間(190年-193年),行奮武將軍曹操與關東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李乾帶領眾人跟隨曹操,曾參與擊黃巾軍壽張東面,及攻打袁術等戰事。

翌年(193年),伯父李乾隨曹操征討。乘曹操攻打徐州之際,留守兗州張邈陳宮等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撫各縣百姓。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勸其反叛,李乾不聽從,於是他們把李乾殺害。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由於災荒還軍鄄城。呂布到達乘氏縣,被李典的族人[來源請求]李進攻破,繼而向東屯兵山陽郡。後來曹操派李乾的兒子李整帶領李乾的部隊,和其他將領攻打薛蘭、李封。破之。後李整因為跟隨平定兗州的各縣有功,升遷為青州刺史。

沉謀研慮

[編輯]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曹操與袁紹對抗於官渡,李整死後,李典以中郎將身份領潁陰令,並統領李整的部隊,由於李典博觀群書,學識廣博,曹操覺得李典是個可造之材,讓他試著管理百姓,於是升遷為離狐太守。時任離狐太守的李典帶領部曲運輸糧食布匹以供應軍需。

十月,袁紹失敗後,李典擔任裨將軍,駐紮於安民縣。

後來曹操在黎陽攻打車騎將軍袁譚袁尚,派遣李典與程昱等將領用船運輸軍糧。此時適逢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領部隊駐紮在河上,斷絕了水道,曹操下令說:「如果船過不去,就走陸路。」李典與諸位將領商議說:「高蕃的部隊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勢,士兵有輕敵的心思,攻打他們一定能夠取勝。軍隊可以不聽從內廷的命令;若有利於國家,自己做主也可以,應該立即攻打。」程昱亦然。於是向北渡過黃河,攻打高蕃,取得大勝,水路終於確保暢通。

識破詐敗

[編輯]

建安七年(202年),劉備依附劉表。劉表企圖趁曹操北上攻擊袁尚的契機,襲取許都,乃派遣劉備領軍出擊,劉備於是發兵北伐,一直打到葉縣,已接近許昌,嚴重威脅中原安全,曹操調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反擊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選擇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我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于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敵人的埋伏,戰況對他們不利,李典指揮自軍人馬前往接應,救出了夏侯惇,劉備見救兵已至於是撤退。

謙厚敬賢

[編輯]

建安九年(204年),李典跟隨曹操圍攻鄴城。

建安十一年(206年),李典會同樂進在壺關圍攻并州刺史高幹,在長廣攻打管承,都取得勝利。升遷為捕虜將軍,封為都亭侯。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戶,居住在乘氏,李典自願請求遷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著說:「你想效仿耿純嗎?」李典謝罪說:「我性格懦弱功勞微薄,但是封賞的爵位太大,確實應該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還沒有平定,應該遷徙到魏郡之郊,來防禦四方變亂,並不是效仿耿純。」於是遷徙部下族人一萬三千多口到鄴縣。曹操讚揚他,加封為破虜將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李典參與赤壁之戰[3]

建安十六年(211年),去從征關中[4]

義忘私隙

[編輯]

建安十九年(214年)十月,曹操自合肥還,李典與張遼、樂進率領七千人在合肥駐紮。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往征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教令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遼、李典將軍出戰;樂進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與敵軍交戰。」張遼打算按照教令指示出城交戰。因為雙方兵力懸殊,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張遼說​​:「曹公正率軍遠征漢中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這是在告訴我們在敵軍初到,尚未立足安營紮寨,大軍尚未集結包圍完畢,前去攻擊他們。我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才可以順利守城。」樂進、李典、張遼平常互不和睦有隙。張遼害怕擔心李典因為舊怨而不從,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若計策可行,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廢公事不顧全大局呢!」於是,率領部眾與張遼一起打敗了孫權。增加食邑一百戶,算上以前的合計三百戶。不久後李典於三十六歲時去世,兒子李禎繼承他的爵位。

貴尚儒雅

[編輯]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 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於是,李典的另一個兒子(不是李禎)受封關內侯,並獲得百戶。 後來,李典被追封為愍侯。然而,李典既不是禍亂始興的一國之君,也不是捐軀赴死的殉節之士,故而,追封李典之法當為「在國連憂曰愍」,東漢名將耿巹臧宮等人、北宋名臣寇準,皆是按在國連憂之意而獲得「愍」的諡號,表達了世人對李典人生經歷的憐憂。而李典在世時,愛好學問,注重儒雅,從來不和別的將領爭搶功勞,又尊敬賢士大夫,生怕自己有禮節不周的地方。深有長者之風範。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李典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評價

[編輯]
  • 陳壽:「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 曹丕:「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 王沈 (西晉文學家):「典少好學,不樂兵事。」
  • 孫盛:「至於合肥之守,縣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必懷貪墮;以致命之兵,擊貪墮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而必固。是以魏武推選方員參以同異,為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妙夫矣!」
  • 沈林子:「耿純盡室從戎,李典舉宗居魏。林子雖才非古人,實受恩深重。」
  • 張預:「孫子曰:『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典不從太祖之命而破高蕃。又曰:『佯北勿追。』典謂賊無故退而不可追。又曰:『上下同欲者,勝。』典不以私憾害公,而率眾破權是也。」
  • 蘇籀:「錯捐金帶子輿台,李典張遼安在哉。濟溺我應知大略,摧鋒人自得高才。」
  • 胡三省:「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與戰。」
  • 黃道周:「魏擊譚、尚,兵至黎陽。命典與晃,船運軍糧。高藩絕水,船不得行。藩軍少甲,恃水而強。典窺懈怠,專制殺傷。既通水道,功不可量。劉皇伐鄴,惇、典守疆。忽燒屯去,惇欲追亡。典曰不可,設伏需防。惇不肯聽,被劫始忙。賴典救援,方兩相當。宗都甚重,散往招張。徒詣魏郡,彼此安康。遼欲擊賊,悉典仇方。典為國家,私憤久忘。盡力破賊,忠勇名揚。」
  • 趙翼:「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藝術形象

[編輯]

三國演義

[編輯]

三國演義中,李典與樂進在第五回同時響應曹操的號召,前來投歸。基本與史實相同,但在合肥之戰與史實不相同。張遼,樂進,李典三人在合肥守城,孫權率軍攻打。曹操派人送「賊來乃發」四字的木匣到合肥給三人,如果孫權十萬大軍來就打開。張遼打開一看,裡面寫著:「如果孫權將至,張遼將軍、李典將軍出戰,樂進將軍守城」。張遼將紙條給李典,樂進觀看,張遼打算出戰,但樂進見素與張遼不睦的李典默然不語,便對張遼說:「敵眾我寡,難以迎敵,應該堅守。」張遼見此並感慨二人不顧公事打算獨自出戰,李典頓時慷慨說道:「在下怎能因為私事而忘卻公事,願聽從指揮。」樂進也附應。張遼大喜,經過商議後,李典埋伏在小師橋旁的草叢,等中軍的孫權軍隊緩過小師橋後拆橋,令後軍部隊不能過橋,孫權也不能撤退。至於樂進的軍隊故意上前與前軍的甘寧進行交戰,並詐敗逃脫,引導甘寧部隊追殺他。張遼便等待到孫權來後,而李典拆橋過後,李典帶領軍隊匯合張遼、樂進二人,合擊孫權,最後大敗孫權軍。

影視形象

[編輯]

動漫遊戲

[編輯]

家庭

[編輯]

堂伯父

[編輯]

堂兄

[編輯]

[編輯]
  • 李禎,嗣爵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18》,出自陳壽三國志

參考文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三國志·李典傳》: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2. ^ 《魏書》: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
  3. ^ 《三國志·趙儼傳》: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4. ^ 水經注卷四·河水四》華陰潼關條·引郭緣生《述征記》:漢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道東原上,雲李典營
  5. ^ 英雄記》:李叔節與弟進先共在乘氏城中。呂布詣乘氏城下,叔節從城中出,詣布。進先不肯出,為叔節殺數頭肥牛,提數十石酒,作萬枚胡餅,先持勞客。

另註

[編輯]
  1. ^ 《三國志·李典傳》記載「年三十六薨」,未標註哪一年死去,張磊夫推測為180年生,217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