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鮮半島行政區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朝鮮歷史上有史可證的制歷史始於11世紀高麗王朝時期,更早的統一新羅時代,於7世紀後期設置過等一級行政區。

漢晉郡縣的行政區劃

[編輯]
天漢年間東北亞局勢

漢武帝在征服衛滿朝鮮後在約前108年於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四個,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但是四郡並存的情況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到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的東部地區被併入樂浪郡,玄菟郡治西遷至高句驪縣。之後的東漢曹魏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與玄菟郡。東漢末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分樂浪郡南部原真番郡轄地為帶方郡,並為魏、西晉所承繼。從313年開始樂浪郡與原真番郡轄地帶方郡由於成為中原王朝的飛地,受到了孤立,在4世紀時成為百濟國和高句麗爭奪的焦點,5世紀開始被高句麗吞併。

在四郡設立之前,武帝元朔年間曾於朝鮮半島東部的穢貃地區設立蒼海郡,由於記載簡略,其建制情況尚未得到確切考定。

中國王朝漢朝、公孫氏、曹魏西晉對這一地區的先後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四世紀初晉朝陷於內亂,才被高句麗和百濟所取代。

朝鮮三國時代的行政區劃

[編輯]
4世紀末時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版圖

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兼併北部的各部落國家,並於313年侵略漢四郡,經過一個世紀與百濟的爭奪,完全控制了漢四郡故地。在南部,百濟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而新羅的北部一直也有靺鞨部落的騷擾。六世紀開始,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雄爭霸的局面。三國之間的關係很微妙,一會兒是友,一會兒是敵。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以對付百濟和倭國。隨著高句麗的南下,新羅開始與百濟結盟對付高句麗。新羅從百濟手中奪到被高句麗霸占的漢江流域後,疆土抵達黃海開始與唐朝結盟對付百濟和高句麗。

三國時代時朝鮮半島各個國家各自為政,並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地方似乎使用不太規範的州制,如比列忽州等。

統一新羅的行政區劃

[編輯]
新羅九州

660年,唐朝幫助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征服了西南部的原百濟統治地區,668年,又同唐朝滅亡了北部的高句麗,朝鮮半島大部分土地第一次被單一政權統治,統一新羅的北部由西部的大同江延伸到東方的元山。721年,新羅北與唐朝的安東都督府渤海國毗鄰,並且在平壤到元山修建了一道長城。唐朝在今朝鮮半島中南部也設立的羈縻雞林州都督府,由新羅王兼任都督。

統一新羅的首都在金城(今日的慶州),五個別都(小京)分別是:金冠京(金海)、南原京、西原京(清州)、中原京(忠州)、北原京(原州)。

整個國家劃分為9個州,3個在660年以前的新羅境內,另外原高句麗和百濟的領地上也分別設置了各3個州。

以下表格為統一新羅時期一級政區一覽。

前屬國家 韓字 漢字 首府 現代地名對應
新羅 良州 양주 良州 良州 慶尚道東部
康州 강주 康州 康州 慶尚南道西部
尙州 상주 尙州 尙州 慶尚北道西部
百濟 武州 무주 武州 武州 全羅南道
全州 전주 全州 全州 全羅北道
熊州 웅주 熊州 公州 忠清南道
高句麗 漢州 한주 漢州 漢州(今首爾 忠清北道京畿道黃海道
朔州 삭주 朔州 朔州 江原道西部
溟州 명주 溟州 溟州 江原道東部

高麗的一級區劃

[編輯]

892年,甄萱在新羅的西南部建立了後百濟;918年,王建在西北建立了高麗,首都在松岳(今日的開城)。935年,高麗消滅了新羅,次年(936年)又滅亡了後百濟。松岳更名為開京。

高麗有一個首都和三個別都:東京(今日慶州)、南京(今日首爾)、西京(今日平壤)。

起初,高麗全境劃分為開京附近的畿內和12個牧[1],12牧不久後重新劃分為10道。1009年,10道再次重新劃分為5道和2界。

以下表格為高麗一級政區沿革情況一覽。

新羅的一級政區 行政區劃 1009之前的諸道 1009之後的諸道 現在的位置
漢州 京畿 京畿道 京畿道 開城
揚州牧 關內道 西海道 黃海道
黃州牧 黃海北道
海州牧 黃海南道
廣州牧 楊廣道 京畿道
忠州牧 中原道 忠清北道
熊州 清州牧
公州牧 河南道 忠清南道
全州 全州牧 江南道 全羅道 全羅北道
武州 羅州牧 海陽道 全羅南道
昇州
尚州 尚州牧 嶺南道 慶尚道 慶尚北道
康州 晉州牧 山南道 慶尚南道西部
良州 嶺東道 慶尚南道東部
朔州 不適用 朔方道 交州道 江原道
溟州 不適用 東界
不適用 不適用 浿西道 北界 平安道

朝鮮王朝及大韓帝國

[編輯]

朝鮮王朝大韓帝國時期,以為一級行政區。道之下,為。17世紀後期,郡縣之下為

朝鮮八道

[編輯]
朝鮮八道示意圖

1413年,朝鮮王朝將全國分為8個道:忠清道江原道京畿道慶尚道全羅道咸鏡道黃海道平安道

朝鮮後期的府制

[編輯]

1895年,朝鮮將全國分為23個府,各自以首府所在城市名稱命名,這次廢道置府的政策比較短暫,不久後又重新使用早前的道制。

府名一覽:安東府、春川府、忠州府、大邱府、東萊府、江陵府、公州府、海州府、咸興府、漢城府、洪州府、仁川府、濟州府、全州府、晉州府、開城府、江界府、鏡城府、甲山府、羅州府、南原府、平壤府、義州府。

大韓帝國諸道

[編輯]

1896年恢復了早前的八道,同時其中的5個道各分為北道和南道,它們是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咸鏡道、平安道。新的十三道歷經日本殖民時代一直沿用到1945年朝鮮分裂。

這13道分別是:忠清北道忠清南道江原道京畿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咸鏡北道咸鏡南道黃海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平安北道平安南道

南北分裂後的諸道

[編輯]
北韓行政區劃
南韓行政區劃

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分劃為美國佔領區(南方佔領區)蘇聯佔領區(北方佔領區),1948年,北方占領區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方占領區建立了大韓民國

3個道—黃海,京畿,江原—由38線所切割。

  • 黃海道大部分地區位於蘇聯占領區內,南部小部分被合併到南方的京畿道。
  • 京畿道大部分地區位於美國佔領區內。於1946年,在蘇聯佔領區內原京畿道的一小部分併入江原道(見下條);原屬於京畿道的開城在韓戰後先併入北朝鮮黃海北道,1955年又與開豐郡及板門郡統合,成為了開城直轄市。2003年,北朝鮮政府發佈,開城直轄市成為了開城特級市。
  • 江原道切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北兩方分別設置了江原道。北境內的江原道於1946年合併了原京畿道北部的一小塊以及咸鏡南道南部一部分(元山市附近)

1946年,南方的漢城(後更名首爾)和北方的平壤脫離所屬的京畿道平安南道成為特別市。後來南方從全羅南道分置了新的濟州道(1946年),北方則從平安北道分置慈江道(1949年),並從咸鏡南道分置了兩江道(1954年)。

地域 名稱 韓語 首府 人口
(人)
面積
(平方公里)
 大韓民國(南韓)
京畿 首爾特別市 서울특별시 中區 9,853,972 606
京畿道 경기도 水原市 8,937,752 10,136
仁川廣域市 인천광역시 南洞區 2,466,338 958
江原 江原特別自治道 강원특별자치도 春川市 1,484,536 16,536
全羅 全北特別自治道 전북특별자치도 全州市 1,887,239 8,047
全羅南道 전라남도 務安郡 1,994,287 11,956
光州廣域市 광주광역시 西區 1,350,948 501
慶尚 慶尚北道 경상북도 大邱廣域市 2,716,218 19,021
慶尚南道 경상남도 昌原市 2,970,929 10,518
釜山廣域市 부산광역시 蓮堤區 3,655,437 765
大邱廣域市 대구광역시 中區 2,473,990 886
蔚山廣域市 울산광역시 南區 1,012,110 1,056
忠清 忠清北道 충청북도 清州市 1,462.621 7,433
忠清南道 충청남도 大田廣域市 1,840,410 8,590
大田廣域市 대전광역시 中區 1,365,961 540
濟州 濟州特別自治道 제주특별자치도 濟州市 512,541 1,846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平安 平壤直轄市 평양직할시 3,255,388 3,194
新義州特別行政區 신의주 특별 행정구 349,500 132
平安北道 평안북도 新義州市 2,450,110 12,191
平安南道 평안남도 平城市 3,597,557 12,330
南浦特別市 남포특별시 455,000 829
慈江道 자강도 江界市 1,147,946 16,613
咸鏡 咸鏡北道 함경북도 清津市 2,327,000 15,980
咸鏡南道 함경남도 咸興市 3,050,000 18,534
兩江道 량강도 惠山市 660,000 13,880
羅先特別市 라선특별시 205,000 746
黃海 黃海北道 황해북도 沙里院市 2,113,672 8,157
黃海南道 황해남도 海州市 2,310,485 8,450
開城特級市 개성특별시 308,400 1,309
江原 江原道 강원도 元山市 1,477,582 11,091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韓文)Sources include Nahm 1988;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書籍

[編輯]
  • Nahm, Andrew C. (1988). Kore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ople. Elizabeth, NJ: Hollym International.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