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歷史
新會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222年,孫權在今司前鎮河村附近為治所設平夷縣,新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南朝的馮業南渡新會到宋末的羅貴南遷,新會在中原漢人歷次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新會」之名始於東晉元熙二年(420年)。而新會的古稱「岡州」就來源於唐代新會縣為岡州州治所在。1279年南宋滅亡前夕,新會成為南宋最後的行都所在地。到了明代,新會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廣東三大城市之一。清末,新會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904年江門開埠,以及之後新寧鐵路通車,新會成為四邑交通樞紐。1908年2月19日,孫中山和陳宜禧在新寧鐵路牛灣火車站會面。1939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新會飽受戰火摧殘。1949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新會城。改革開放以後,新會經濟發展迅速。
遠古至漢代
[編輯]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新會地區是珠江口上的一個海灣,之後因西江、潭江泥沙長期淤積,逐漸成陸。此時就有人類活動。近幾十年,在新會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都會貝丘遺址、梅閣炮台山沙丘遺址等,挖掘出一批有拍印紋飾的陶器碎片、粗陶器等文物。[1]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古井鎮象邊山遺址出土的代表權力象徵的禮器「璋」和「璜」反映了當時的新會地區已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古國」。[2]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新會屬南海郡番禺縣管轄。[3]秦末天下大亂,趙佗創立南越國,新會屬南越國領地。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新會復為交州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魏晉南北朝
[編輯]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官府在今司前鎮河村鄉附近為治所置平夷縣,以討平夷族為名,意為對當地以土著居民為主的人口實行鎮撫,這是新會設立行政區劃的開始。[4]
西晉滅亡東吳統一中國後,於太康元年(280年),改平夷縣為新夷縣。東晉末,析番禺縣地在新夷縣東面增置盆允縣,屬南海郡。又在新夷縣西面增置封平縣,屬新寧郡。[3]由於新會的土壤適合葵樹生長,種葵及製作葵扇也逐漸發展起來。據《晉書·謝安傳》記載:「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當時新會尚未置郡,但所生產的蒲葵扇已經由陸路從中宿,輸往江左一帶銷售。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晉恭帝分南海、新寧兩郡之地置新會郡,領有盆允、封平、新夷三縣,以盆允縣為郡治,新會之名自此始,並沿用至今。[4]
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北燕昭成皇帝馮弘之子馮業率領三百人從高句麗乘船渡海到此,被宋文帝封為懷化侯新會太守,成為馮姓入粵始祖,為有史可考最早到新會的移民活動。[5]至元嘉廿七年(450年)的新會郡境域,北枕皂幕,南達南海,西包珠環,東含澳門,面積約8419平方公里,地域甚為遼闊。[6]
隋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廢新會郡,將盆允、永昌、新建、熙潭、化召、懷集六縣合併為新會縣。以原新會郡治盆允為新會縣治,是為新會立縣之始。又將新夷併入義寧;始康併入封平,因境內有封水,置封州。翌年改稱允州。開皇十三年又改為岡州,州治在今開平古州墟。大業元年廢岡州,將封樂併入新會;封平併入義寧。至此,南朝宋時新會郡下轄十二縣省為兩縣,改屬廣州南海郡。[3][7]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定蕭銑後重置岡州,州治盆允城。武德八年,由於新會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西南沿海一帶設立了岡州鹽場,至宋朝發展到六個鹽場。另外,在古井官涌崖山附近的碗山窯址挖掘出四千多件陶器和青瓷器,說明了唐代新會燒瓷業非常發達。官府採取開放政策,鼓勵對外出口貿易,新會是外國商船進出當時的國際商埠廣州必經之路,因此碗山官窯的瓷器亦由此路源源不絕運往外國銷售。當時新會的貿易已經非常興旺,市務稅錢達4088貫,僅次於增城縣和扶胥鎮,成為嶺南第三商埠。[8]貞觀十三年(639年)廢岡州又復置,州治移治於今新會城。神龍元年(705年),佛僧一行來到新會境內的五馬歸槽山種茶,觀天象,繪星圖,並在圭峰山上弘揚佛法,後來在此地建玉臺寺,日後更成為嶺南四大名剎之一。[9][10]開元廿三年(735年)岡州再廢,並移新會縣治至岡州故治,乾元元年(758年)再置岡州,貞元廿一年(805年)再廢岡州不復置。乾符七年(879年),黃巢軍攻陷廣州城並屠城,大批新會人逃往南洋一帶避難,為新會有史可考最早到外國的移民活動。[11]
五代宋元時期
[編輯]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張九齡十三世孫張嚳從南雄敬宗巷入贅遷來新會,子孫在新會繁衍出榮、華、昌三個支派。[12]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被貶至儋州,途經新會時,在金溪山的寶積院親自種下一棵荔枝樹,名曰「東坡荔」。[13]北宋末年,都會人黃道娘發明手工織布機,教授紡織技術,比松江的黃道婆早百多年。[4]宋高宗時,朝議大夫馬持國由臨安南渡入粵,在金紫街定居,成為嶺南馬姓始祖。咸淳九年,因蘇妃之亂,羅貴帶領35姓共97家人從南雄珠璣巷南逃至新會,奠定今天新會姓氏宗族的分佈。[14]祥興元年,宋帝昺在元軍的追殺下逃到新會,最後在崖山海戰一役中被元軍擊敗,丞相陸秀夫抱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滅宋之後,採取高壓政策統治百姓,抗元復宋的起義不斷爆發,至元二十年,原南宋瓊州知州林獲次子林桂芳與宋宗室後裔趙良驄兄弟在瀧水縣羅旁起義,抗元復宋。號稱羅平國,改元延康。不久被元軍鎮壓,林桂芳等人被殺,起義失敗。[15]
明清時期
[編輯]明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廖永忠捕殺久據新會的農民起義領袖黃斌,正式將新會納入明朝的版圖。洪武二十四年,新會開始圍築縣城,縣城西起犀山東至馬山,周長六百六十丈,縣衙建於城內。至萬曆年間,城池修築至會城河邊,周長約五公里,新會城成為了廣東第三大城,僅次於廣州城和潮州城。嘉靖元年(1522年),佛朗機人別都盧及疏世利率領五艘船入侵新會,明廷派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張嵿應戰,史稱西草灣之戰,此戰從西草灣[16]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17]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德魯(Framcisfode Tello)派薩穆迪奧(DonJuan de Samudio)在虎跳門河岸設立據點,不久被官府派兵驅趕。崇禎七年(1634年)六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海盜劉香,入寇新會掠劫。兩廣總督熊文燦招撫不果,調鄭芝龍軍隊殲滅之。[18]
崇禎末年(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所滅後,新會仍為南明的管轄範圍。至紹武元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十五,清朝將領李成棟帶軍攻陷廣州,並委派林鳳翱為知縣,將新會納入清朝領土。然而,永曆二年1648年四月十五,李成棟轉投南明,新會一度歸回南明管轄,但永曆四年(1650年)十一月初二,清朝的尚可喜及耿繼茂重奪廣東,新會才正式納入清朝版圖。[19]
永曆八年,南明安西王李定國接連三次攻打新會城,圍攻新會城八個月之久,城中糧盡,守城清軍吃城內居民充飢,到十二月初,吃掉居民近萬人,其後章京鰲拜率八旗軍趕到,以火箭大破象陣,李定國敗走。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需向內陸遷徙50里,加上實施海禁,新會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到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允許馳禁,居民陸續遷回。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設置崖門炮臺,嘉慶十四年(1809年)遷至現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由於炮臺火力威猛,守衛森嚴,以致英軍不敢攻打,而轉攻虎門。咸豐四年(1854年),新會天地會首領陳松年、呂萃俊率領紅巾軍響應太平天國在江門起事,史稱狗山起事,不費一兵一卒占領江門。圍困新會城六十日之久,兩廣總督葉名琛派兵前來鎮壓,起事最終失敗。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根據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第十六條規定,江門開闢為通商口岸,並於兩年後正式通商。[20]
民國以後
[編輯]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黃明堂、黃梓等人在杜阮領兵起義,率領民軍進攻會城,於11月10日和平光復新會。[21]新會境內在清末開始修築新寧鐵路;民國時又修築新鶴、江佛等多條公路交匯在縣城東北10公里的江門鎮,新會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江門鎮取代,江門的快速發展,並於1925年11月26日正式脫離新會獨立成市,直到1931年2月26日才復歸新會管轄。[22]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軍於1939年3月28日,派出南支派遣軍藤田旅團2800人從鶴山傑洲登陸入侵新會。國民革命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因軍備落後,最終失守。4月2日,日軍太田部隊攻入會城,不久之後,新會全境大部分地區淪陷,縣政府流亡到雙水豪山張將軍家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派出一三○師團參謀長吉村芳次等人在台山公益胥山中學向六十四軍投降,新會正式光復。[23] 1945年11月至1949年秋的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武裝組織曾多次對新會縣的國民黨軍隊的發動偷襲。1949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和平占領縣城會城,中華民國國軍潰逃。自此,中國共產黨及其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了在新會縣的統治。[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會縣曾分別屬珠江專區、粵中行政區、佛山專區、江門專區、肇慶專區、佛山地區、江門市管轄。1965年7月19日,新會縣劃出東南部上橫、西安等地與中山縣斗門、乾務、白蕉等地合設斗門縣。1992年10月8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新會撤縣設市,為省直轄縣級市,由廣東省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4]1951年1月12日江門重新設市,之後半個世紀新會劃出外海、潮連、禮樂、棠下、杜阮、荷塘等鎮歸江門市管轄,1977年新會縣外海公社及荷塘公社的潮連島劃歸江門市, 1984年正式設立江門市郊區,1994年蓬江區設立,下轄堤東、倉後、沙仔尾、北街、江南5個街道辦事處。1992年江門高新區成立,後來2013年設為江海區。到2000年,潮連由鎮改潮連街道辦事處。到2002年9月成為江門市一個市轄區。[24]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新會史話》
- ^ 新會周代已有「古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5-22. 廣州日報
- ^ 3.0 3.1 3.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 ^ 4.0 4.1 4.2 4.3 《新會縣誌》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0-30.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ISBN 7-218-02035-6
- ^ 《隋書·譙國夫人傳》
- ^ 《新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10,ISBN 7-218-02046-1
- ^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地區、韶關地區沿革地理》學林出版社 1984
- ^ 陳大震,《大德南海志》
- ^ 觀天、種茶:僧一行在外海茶庵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08 江門日報
- ^ 新會嶺南名剎玉台寺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1-18. 新會僑網
- ^ 新會先有歸僑後有華僑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4-06-07. 新會僑網
- ^ 鍾顯宗,《清河郡張氏新會族譜》
- ^ 賈雒英,《新會縣誌》 1690
- ^ 新會瀧水都蓮邊里,《麥氏家譜》所
- ^ 新會史話
- ^ 位置約在珠海橫琴島之北。
- ^ 哨州位置約在香港大嶼山以西。
- ^ 林星章,《新會縣誌》1841
- ^ 顧誠,《南明史》
- ^ 江門海關建關百年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4 江門日報
- ^ 21.0 21.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新会史话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江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輝煌 紀念江門建市八十周年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8-17. 江門日報
- ^ 公益:見證江會日軍投降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03. 大江僑刊
-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02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央政府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