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閣
文宗閣,清代所建皇家藏書樓,典藏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原位於中國江蘇省鎮江金山寺,建成於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毀於1853年(咸豐三年),歷經74年。2010年,中國鎮江市人民政府園林部門主持重建,於原址以東的金山公園動工,2011年10月26日落成開放。
歷史
[編輯]乾隆帝於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十年後完成。因江南自古人文薈萃,文風鼎盛,而清室更為籠絡漢族士子仁心,於是整建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等「南三閣」,預備續鈔三分,送往典藏。藏書閣基本均仿照寧波天一閣形式而建。鎮江地方仕紳為爭取四庫全書能典藏於當地,向朝廷表示願意捐出「所有雇覓書手繕寫全書之費」,而後朝廷決定由地方負責書匣、裝潢庋架等費用。[1]
建造
[編輯]鎮江金山本建有皇帝行宮,建於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值1684年(康熙23年)[2]。乾隆帝於1779年賜給《古今圖書集成》一套。揚州的兩淮鹽運使便擇址於行宮左側,即鎮江金山寺,督造藏書樓,以供典藏[3][4]。[2]當地四面環江,頗有氣勢。興建期間,在地人士捐輸許多工料。[1]。文宗閣建築坐北朝南,落成後,乾隆皇帝御筆「文宗閣」以及「江山永秀」牌匾[2]。1780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決定建立南三閣,俟四庫全書編成後,續鈔三份典藏。[3]
全閣由兩淮鹽運使管理,除提名、奏請朝廷派任典書官之外,還另委派人負責校理、借閱、註冊、曝曬圖書等工作。清代名家汪中(容甫),就曾擔任過典書官一職。[4]
毀壞
[編輯]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末期,英軍進軍鎮江,文宗閣藏書受損。1853年(咸豐三年),太平天國林鳳祥、羅大綱、李開芳等進攻鎮江,火燒金山寺,寺廟僧眾僅能攜出寺中佛藏,文宗閣藏書與閣樓同時焚毀。[1][4]
重建
[編輯]2003年,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論文集》第四集出刊,刊登〈世人扼腕嘆文宗〉,引發熱議。當地政府與民間倡議重建。歷經數年考證、於《兩淮鹽法志》中查得「文宗閣實景寫真圖」,窺見清代時兩淮鹽運使負責建造文宗閣的淵源。經比對相關文獻,圖像與當年形式相符。
2009年11月中旬,重建工作開始正式推動,擇定金山寺寺東湖中小島為新址。隔年3月開始動工,於於2011年10月26日竣工。
藏書
[編輯]四庫全書成書後總共鈔成正本七份,副本一份。原鈔四分藏於北四閣,另續鈔準備藏於「南三閣」。[5]。閣建成後,乾隆帝先賜銅活字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一套。朝廷自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開始分批頒發《四庫全書》,直到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方頒發完整套。[1]
當年文宗閣所藏共有3461種,79309卷,6197函,36347冊。其中經部5402冊,分裝為947函,以青色函裝幀。史部9463冊,分裝為1625函,以赤色函裝幀。子部9084冊,分裝為1583函,為白色函。集部12398冊,分裝成2042函,裝幀為黑色函[6]。
更有《四庫全書總目錄》127冊,分裝22函,為黃色函,《四庫全書簡明目錄》8冊,分裝2函、《欽定古今圖書集成》5020冊,520函。《欽定全唐文》504冊,50函。《欽定明鑒》24冊,2函。[6]
乾隆帝原本開放江南士子可直接外借南三閣書籍,准許鈔錄流傳。然而等頒賜全書後,乾隆帝改變心意,仍只許士子申請入館借閱鈔錄,不得攜出。魏源校對《水經注釋》時,便曾運用文宗閣、文滙閣版本,黃承吉也曾從文宗閣中鈔錄《字詁》《義府》。[7]。
文宗閣所藏,全毀於戰禍之中。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韋力. 藏書樓尋蹤:文宗閣. 人民網. 2003-07-03 [201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2).
- ^ 2.0 2.1 2.2 戴曉彤. 走进古城镇江的『文化殿堂』—文宗阁. 城建檔案. 2003-12.
- ^ 3.0 3.1 蘇向東. 皇家藏书楼镇江金山文宗阁近日即将恢复重建. 中國網. 2011-01-18 [201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3).
- ^ 4.0 4.1 4.2 劉薔. 四庫七閣始末. [201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 ^ 四庫全書概述及其利用.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201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3).
- ^ 6.0 6.1 彭義. 文宗阁《四库全书》的几次校勘述略. 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 2018-05-25 [201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 ^ 彭義. 文宗阁《四库全书》嘉惠士林史迹考 (PDF). 江蘇人文社會科學講座. 2018-03 [2018-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