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第四戰區
抗日戰爭第四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四戰區所轄範圍為廣東及福建,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四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做過兩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並於戰爭末期與第三戰區合併。
1937年
[編輯]中國戰區的首次劃分是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與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
1937年8月20日,第四戰區劃分是以廣東福建兩省,也經歷了廣州爭奪戰等激烈戰役。該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雖然何是戰區司令長官,但他是甚至連第四戰區都沒去過,所以實際上戰區司令是余漢謀。),副司令長官余漢謀。轄有第4集團軍(集團軍司令蔣鼎文)及第12集團軍(集團軍司令余漢謀兼)
1938年
[編輯]- 司令長官何應欽(參謀總長兼任)
- 作戰地區為廣西、廣東
- 第十二集團軍:余漢謀
以上共轄9個步兵師,兩個步兵旅,不含特種部隊及要塞守備部隊。
1939年
[編輯]- 司令長官張發奎(1938年12月中旬,國民政府軍委會明令發表張發奎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代理司令長官。1939年1月1日,張發奎在韶關通電就職。1939年10月正式任司令長官)
- 參謀長蔣光鼐/1939年10月陳寶倉
- 副參謀長陳寶倉(原參謀長)
- 長官部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丘譽
- 總參議翁照垣
- 作戰地區為兩廣方面
以上共轄24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不含特種部隊。
1939年11月日軍在北部灣登陸,發動桂南戰役(含崑崙關戰役)。由桂林行營遷江指揮所直接指揮;此次作戰所有部隊,包括新調入廣西的中央軍、第四戰區所屬部隊由軍委會軍事訓練部長、參謀次長、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全權指揮。1939年12月,日軍由廣州一帶分兵三路向第四戰區長官部駐地韶關進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12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指揮第一次粵北會戰。
1940年
[編輯]1940年一月初,軍委會電令廣東西江、東江、北江地區由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余漢謀指揮作戰,第四戰區長官部僅負責廣西南部作戰。1940年2月11日,第四戰區長官部遷至廣西柳州。1940年8月上旬,廣東(不包括粵西南,35集團軍之64軍駐防區)從四戰區劃出組建第七戰區,余漢謀任第七戰區長官。
-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 參謀長:陳寶倉/吳石(1940年5月27日從桂林行營參謀處長調任)
- 副參謀長:陳寶倉(1940年5月27日-)
- 政治部主任:梁華盛(1940年10月桂林行營政治部主任調任)
- 第16集團軍
- 靖西指揮所
1942年
[編輯]- 政治部主任:侯志明少將(晉升中將)
- 政治部副主任:侯志明少將
1944年
[編輯]- 第27集團軍(川軍):總司令由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楊森兼。從長衡會戰撤退至廣西桂東平樂,不到30000人
- 第16集團軍(桂軍):總司令夏威。副總司令韋雲淞兼桂林城防司令。駐永福
- 第35集團軍(粵軍):總司令鄧龍光
- 第六十二軍:軍長黃濤,參謀長許讓玄。1944年7月,第62軍奉蔣命令由粵北入湘參加衡陽外圍作戰。第62軍在衡陽城外與由長沙來的日軍作戰,結果不利,第62軍陣亡副師長余某,士兵傷亡和散失總共約七千人。第62軍被迫由湘桂鐵路退入廣西,先在桂林整理,整理結果只剩餘七千多人。奉命死守柳州城防。在來賓阻擊從南寧北上的3000餘日軍騎兵。第62軍全部離開柳州城後,在柳州西邊的大塘地區與第64軍會合。推舉第35集團軍總司令鄧龍光負責擔任廣東部隊的指揮,決定向忻城撤退。第62軍向忻城撤退途中,在忻城以東地區,遭受日軍埋伏部隊的襲擊,整個步兵團被消滅,團長鍾某陣亡。第62軍進廣西以來首次遭受重大損失。第62、第64軍到忻城後,以忻城接近宜山(宜山是通往貴陽的大道,但已淪陷日軍),因此感覺到忻城不安全,決定向都安縣撤退。都安地方狹小,糧食補給困難,決定再向南寧地區移動就食。另外設法與第四戰區司令部恢復聯絡關係。在往南寧途中得消息說:南寧早幾天就被日軍第二十三軍占領了。至此,鄧龍光又改變計劃向桂西邊境百色地區撤退。1944年12月1日,第62、第64軍到達了廣西田東縣以東地區,對南寧日軍警戒。第62軍開至廣西靖西縣擔任右側翼掩護任務,而第64軍仍舊在果德縣地區防備南寧方面日軍。
- 第151師
- 第157師師長
- 第六十四軍:奉命死守貴縣、桂平地區。在桂平、蒙墟地區抗擊北上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3旅團
- 第六十二軍:軍長黃濤,參謀長許讓玄。1944年7月,第62軍奉蔣命令由粵北入湘參加衡陽外圍作戰。第62軍在衡陽城外與由長沙來的日軍作戰,結果不利,第62軍陣亡副師長余某,士兵傷亡和散失總共約七千人。第62軍被迫由湘桂鐵路退入廣西,先在桂林整理,整理結果只剩餘七千多人。奉命死守柳州城防。在來賓阻擊從南寧北上的3000餘日軍騎兵。第62軍全部離開柳州城後,在柳州西邊的大塘地區與第64軍會合。推舉第35集團軍總司令鄧龍光負責擔任廣東部隊的指揮,決定向忻城撤退。第62軍向忻城撤退途中,在忻城以東地區,遭受日軍埋伏部隊的襲擊,整個步兵團被消滅,團長鍾某陣亡。第62軍進廣西以來首次遭受重大損失。第62、第64軍到忻城後,以忻城接近宜山(宜山是通往貴陽的大道,但已淪陷日軍),因此感覺到忻城不安全,決定向都安縣撤退。都安地方狹小,糧食補給困難,決定再向南寧地區移動就食。另外設法與第四戰區司令部恢復聯絡關係。在往南寧途中得消息說:南寧早幾天就被日軍第二十三軍占領了。至此,鄧龍光又改變計劃向桂西邊境百色地區撤退。1944年12月1日,第62、第64軍到達了廣西田東縣以東地區,對南寧日軍警戒。第62軍開至廣西靖西縣擔任右側翼掩護任務,而第64軍仍舊在果德縣地區防備南寧方面日軍。
1944年12月,第四戰區與湯恩伯黔桂湘邊區總司令部劃分了作戰區域,第四戰區轄區又縮小了一大片。
撤銷
[編輯]依軍委會命令,第四戰區在廣西百色開會決定對柳桂會戰失敗追責:[2]
- 廣西綏署第二縱隊司令唐念、135師師長嚴僧武撤職,押送重慶查辦;
- 撤銷31軍軍長賀維珍、桂林城防司令韋雲淞的職務,自行到重慶述職,聽候處分;
- 第十六集團軍和第三十五集團軍
- 撤銷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七軍番號;
- 保留第46軍、62軍、64軍。
1945年3月3日,第四戰區撤銷。張發奎改任第二方面軍司令官。
參考資料
[編輯]- ^ 劉鳳翰:〈論抗戰期間國軍游擊隊與敵後戰場〉,《近代中國》第90期,刊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6月,ISBN 978-957-08-1826-0,
- ^ 韩兢:忆父亲韩练成的老朋友吕文贞将军. [2017-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參考文獻
[編輯]-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