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詩
懸詩(阿拉伯語:المعلقات,al-Mu‘allaqāt,國際音標:[al-muʕallaqaːt])是阿拉伯賈希利葉時期一批著名長詩的總稱,被認為是該時期阿拉伯文學的精華和代表。[1]:29 [2]:69
通常認為,當時各部落的著名詩人會在歐卡茲集市上舉行一年一度的賽事會,公認最佳的作品就會用金水寫在亞麻布上,懸於克爾白神廟,故稱為懸詩。[1]:30[2]:69
現存的懸詩皆為格律詩,稱為「蓋綏達」:一聯兩句,同一聯內上下句的音步一致,符合特定的韻律;每聯押韻,一韻到底。[2]:56
作者
[編輯]七首懸詩的作者分別是:
- 烏姆魯勒·蓋斯(امرؤ القيس,'Umru' al-Qays)
- 塔拉法(طرفة بن العبد,Ṭarafah bn al-'Abd)
- 哈雷斯·本·希里宰(الحارث بن حلزة,al-Ḥārith bn Ḥillizah)
- 祖海爾
- 阿慕魯·本·庫勒蘇姆(عمرو بن كلثوم,'amru bn Kulthūm)
- 安塔拉(عنترة بن شداد,'Antarah bn Shaddād)
- 萊比德(لبيد بن ربيعة,Labīd bn Raby'ah)。
另說十首懸詩,則加上納比埃·祖卜拉尼(النابغة الذبياني,an-Nābighah adhu-Dhubyānī)、大艾阿沙(الأعشى الأكبر,al-A'shā al-Akbar)、阿比德·本·阿布賴斯(عبيد بن الأبرص,'Abīd bn al-Abraṣ)的作品。
此外還有八首懸詩的說法,作者所指不一,但皆不出上述十人。[1]:30[2]:69、70
烏姆魯勒·蓋斯的懸詩
[編輯]烏姆魯勒·蓋斯的詩歌創作生涯,以父親被害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表現出浪蕩公子氣質和浪漫主義色彩,後期則圍繞復仇主題,深沉、悲壯。
懸詩是他的前期作品。全詩共八十一聯,可以分為三部分:
- 第一部分,詩人駐足於情人舊居遺址前,觸景生情,悲傷地哭泣(1-9聯)。
- 第二部分,描寫詩人放蕩的艷遇經歷,尤其是與情人之間的愛情生活(10-43聯)。
- 第三部分,描寫流亡中所遇:夜晚(44-47聯)、狼群嚎叫的山谷(48-51聯)、騎獵(52-69聯)、閃電(70-71聯)、洪水(72-81聯)。
- 烏姆魯勒·蓋斯長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擅長簡約而開闊地描繪自然界的全貌和細節。他被認為是阿拉伯自然詩歌的鼻祖。
烏姆魯勒·蓋斯的懸詩具有其他任何懸詩都無法比擬的廣泛聲譽,阿拉伯人將其作為創作和審美的標準,甚至會說:「就像『讓我們停下里哭泣』那麼美。」[1]:36-46[2]:72-79
塔拉法的懸詩
[編輯]塔拉法在成年後,酗酒、玩樂,因而被逐出部族,騎著駱駝四處流浪。回鄉之後,他迫不得已要為同父異母的哥哥放牧駱駝群。但他在放牧時心不在焉,只想著作詩;哥哥指責他,他卻說,如果駱駝丟了,自己能靠詩歌贏回它們。而後,由於疏忽,駱駝群真的走失,哥哥要求他賠償,他則轉向堂兄求救,但堂兄非但拒絕幫助,還對他大加指責。在得到兩位部族首領的幫助後,塔拉法寫下了這首懸詩,對堂兄的薄情寡義加以責怨。
全詩共104聯。第一部分(1-10聯)為納西布,第二部分(11-44聯)對駱駝進行描寫,第三部分(45-94聯)介紹詩人自己放縱揮灑的生活方式,對親友們的不滿和壓制提出自己的看法,責怨堂兄對自己的冷淡,認為自己對待他人毫不吝嗇,卻沒有在他人那裡獲得同樣的對待,為此而傷心,第四部分(95-104聯)則提出遺囑,希望死後能得到如實的評價。
這首懸詩得到了後人的高度評價,認為其表現了一個年輕人熾熱的心靈;他有做對的地方,也有做錯的地方,他了解和熱愛生活,卻不能完全理解生活的崇高意義;詩歌中的矛盾情感和對生死的看法,都顯出真實而坦誠的人性,因此而為人們所喜愛。[1]:46-53[2]:98-106
阿比德·本·阿布賴斯的懸詩
[編輯]全詩48聯。第一部分(1-17聯)為納西布;第二部分(18-26聯)包括格言、警句和一神論的觀點等,表達了看破紅塵的出世思想;第三(27-33聯)、第四部分(34-48聯)分別描寫駱駝和馬。其中第二部分或被認為是後人偽作。[1]:53、54[2]:130-133
哈雷斯·本·希里宰的懸詩
[編輯]賈希利葉時期,阿拉伯曾發生一場重要的戰爭——[[:白蘇斯之戰|白蘇斯(البسوس)之戰]]。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台額里卜部族|台額里卜(تغلب)部族]]和[[:貝克爾部族|貝克爾(بكر)部族]]——又起衝突,最終轉向杏德國王爭訟。哈雷斯·本·希里宰是貝克爾部族的代言人,他代表本部族向國王發言,即寫成了這首懸詩。
全詩共85聯。第一部分(1-14聯)為納西布,第二部分(15-58聯)為矜誇和諷刺,先反駁台額里卜部族的中傷,然後渲染本部族的功績,再含蓄地提及台額里卜部族的恥辱,第三部分(59-85聯)拉攏國王,先指出國王與台額里卜人的宿怨,再提及本部族與國王的長期友好關係和血緣之親。希里宰的懸詩帶有強烈的演講風格,是賈希利葉時期最典型的政治詩,並最終幫助貝克爾部族贏得了國王的支持。[1]:54-56[2]:119-123
阿慕魯·本·庫勒蘇姆的懸詩
[編輯]阿慕魯·本·庫勒蘇姆的懸詩同樣跟台額里卜部族、貝克爾部族向杏德國王爭訟的事情有關。庫勒蘇姆是台額里卜部族的首領和發言人,他在演說中矜誇自己的部族,卻沒有對國王加以歌頌,因而國王最終做出了有利於貝克爾部族的判決。後來,杏德國王又侮辱了庫勒蘇姆的母親,庫勒蘇姆一怒之下就拔出了國王的寶劍,將他擊殺。他的懸詩即以這兩件事為主題。
全詩共100聯。第一部分(1-48聯)從與情人的傾談開始,主要是對本部族的矜誇和對國王的恫嚇,第二部分(49-100聯)是在殺死國王后所作,表示對國王的反抗,堅決不受侮辱的自尊,並讚頌部族的功德。
庫勒蘇姆的懸詩作於兩個最緊迫、最激動人心的場景之下,充滿了自尊和榮譽感。詩人的理智被強大的感情衝動給淹沒,因而缺乏邏輯,顯得冗長,但也因此展現出詞句的昂揚和想像的誇張,富有史詩和戰歌的特點。[1]:56-59[2]:114-119
納比埃·祖卜拉尼的懸詩
[編輯]納比埃是阿拉伯的第一個宮廷詩人,他將詩歌從歌頌部族的主題中解放出來,卻又將詩歌當作獻媚和牟利的手段。他曾在努爾曼國王的宮廷中擁有很高的地位。旁人十分妒忌,便誹謗中傷他,國王因此對納比埃非常惱怒。納比埃的懸詩即作於此時,目的在於討好國王。第一部分(1-6聯)為納西布,第二部分(7-20聯)描寫駱駝和野牛,第三部分(21-36聯)讚頌國王,並為自己開脫,第四部分(37聯到末尾)請求寬恕。[1]:59-70[2]:86-91
祖海爾的懸詩
[編輯][[:阿布斯部族|阿布斯(عبس)部族]]和[[:祖卜延部族|祖卜延(ذبيان)部族]]曾因為兩匹賽馬而爆發長達40年的爭鬥,稱為[[:達希斯與艾布拉之戰|達希斯(داحس)與艾布拉(الغبراء)之戰]]。後來,兩位熱愛和平的善人居中調解,買下三千匹駱駝來化解雙方的恩怨,這才結束了戰爭。祖海爾的懸詩即以此為主題,頌揚調解者,教導部族雙方應停止仇恨,守護和平。
全詩64聯。第一部分(1-15聯)為納西布,第二部分(16-25聯)敘述調解和雙方締結和約的過程,讚頌兩位義人出資化干戈為玉帛的善行,第三部分(26-35聯)警告試圖繼續復仇的族人,第四部分(36-47聯)為祖卜延部族辯護,第五部分(48-64行)為格言和諺語。祖海爾的格言警句膾炙人口,被稱為「格言詩人」。[1]:70-77[2]:79-86
安塔拉的懸詩
[編輯]安塔拉的父親在戰爭中俘獲了一位衣索比亞女子,以其為女奴,生下了安塔拉。安塔拉出身時是奴隸,後來靠著戰場上的英勇表現獲得了自由身,並成為部族的英雄。但即使如此,他熱戀的堂妹阿卜萊仍因為安塔拉的黑色皮膚和母系血統而疏遠他。部族中也有一些人仍然不接受他,辱罵他;安塔拉回應說,自己驍勇善戰,行事清廉,慷慨大度;那人則夸自己有詩才,嘲笑安塔拉只會吟兩三聯的短詩。於是安塔拉當場吟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蓋綏達,即是他的懸詩。
全詩79聯。第一部分(1-12聯)為納西布,第二部分(13-21聯)描寫阿卜萊,第三部分(22-34聯)描寫駱駝,第四部分(35-41聯)矜誇自己的高尚、慷慨、榮譽感和自由天性,第五部分(42-79聯)具體描寫了自己在一次戰鬥中的表現,並用了相當篇幅描述自己的戰馬,用戰馬的表現映襯自己在沙場上的拼搏。[1]:77-83[2]:106-113
大艾阿沙的懸詩
[編輯]大艾爾沙的懸詩共65聯。第一部分(1-32聯)從納西布開始,描寫遊樂生活,著重描寫了狂喝豪飲的場面,第二部分(33-44聯)描寫旅途中所見到的荒原、閃電和經歷的突發事件,第三部分(45-65聯)對企圖煽動自己部族來攻打詩人所在部族的堂兄進行攻訐和恫嚇,並充滿自豪地矜誇詩人自己所在的部族。[1]:83-85[2]:91-97
萊比德的懸詩
[編輯]萊比德的懸詩共88聯,內容主要是緬懷故人遺址、描寫駱駝、描寫遊樂生活、矜誇自己的慷慨和部族的榮耀,反應了賈希利葉時期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1]:85、86[2]:123-130
評價
[編輯]黑格爾將懸詩歸入史詩,並評價說:
“ | 描述所用的語調有時大膽誇張,有時很有節制,平靜柔和,所描述的還是阿拉伯人還處在異教時期的原始情況,例如部落的光榮,復仇的怒火,愛情,冒險探奇的熱望以及歡欣愁苦之類題材都寫得很有魄力,其中有些特色令人回想起中世紀西班牙騎士的浪漫風格。這在東方原始生活中是一種真正的詩,其中沒有妄誕的幻想,沒有散文氣味,沒有神話,沒有牛鬼蛇神之類東方怪物,有的是真實的獨立自足的形像,儘管在詞藻比喻方面偶爾有些怪誕和近乎遊戲,還是近乎人情的,形式完整的。 | ” |
——《美學》[3] |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漢納·法胡里 著,郅溥浩 譯. 阿拉伯文学史.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227037392.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仲躋昆. 阿拉伯文学通史.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4715461.
- ^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 美学(第三卷下册).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 ISBN 710001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