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女子甲級足球聯賽
成立年份 | 1990年 |
---|---|
國家/地區 | 德國 |
所屬聯盟 | UEFA(歐洲) |
球隊數目 | 12 |
聯賽等級 | 第 1 級 |
降級至 | 德國女子乙級足球聯賽 |
國內盃賽 | 德國足協盃 |
應屆冠軍 | 狼堡 (2021-22賽季(7 次奪冠)) |
最多冠軍球隊 | 法蘭克福、狼堡(7 次奪冠) |
網站 | 官方網站 |
2022年至2023年德國女子甲級足球聯賽 |
福萊爾拉姆女子聯邦聯賽(德語:FLYERALARM Frauen-Bundesliga)一般稱作德國女子甲級足球聯賽或簡稱女子德甲,是德國女子足球的最高等級聯賽。它是在1989年根據男子德甲聯賽為藍本設立,並於1990年正式劃分為雙賽區、每區各10支球隊的模式作賽。自1997年起,女子德甲又轉變為12隊規模的全國性單軌賽制至今。
作為聯賽系統的組成部分,女子德甲的每支球隊均需與同級別的所有其它球隊進行主客場制對賽,最終的德國足球冠軍可代表德國足協參加歐洲女子冠軍聯賽;而排名最末的兩支球隊將降級至德國女子乙級足球聯賽(女子德乙),後者自2004年起成為位居女子德甲之下的第二高等級聯賽。2016-17賽季為第27屆賽事,賽季於2016年9月3日開始,至2017年5月21日結束。狼堡為該賽季冠軍。
舉辦模式
[編輯]賽制
[編輯]女子德甲的單個賽季為跨年制,它分為上、下兩個半程,總共12支參賽球隊根據賽季前統一制定的比賽計劃相互對賽兩次,其中主、客場各一次。上下半季的賽程並不相同,而雙方球隊亦不會在同一半季中對賽兩次。賽季的全部22輪比賽通常從每年的8月或9月至次年的5月或6月進行。若該年為世界盃或奧運會的舉辦年,則聯賽有可能獲得約一個月的休賽期,因為世界盃並不總是在夏休期間舉辦。然而,歐國盃原則上都會在夏休期舉辦。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的2月底為聯賽冬歇期,此時將展開德國足協室內盃的爭奪。單個比賽日會在星期日的11點或14點開球[1]。類似於「英國周」那樣分散的開賽日程十分罕見,因為補賽應儘可能在周末舉行。[2]
賽程表是根據每個賽季不斷變化的關鍵字進行調整,由此確定賽事的系統性及球隊相互對賽的順序。關鍵字以及賽程表主要是在電腦程式的輔助下,依照相關的參數和其他重要事項制定。比賽日程取決於國際足總及歐洲足總的框架日程。[3]
在雙循環主客場制比賽後名列第一的球隊,即被視為「德國足球冠軍」,並獲得代表德國足協參加來季歐洲女子冠軍聯賽的資格(亞軍亦可獲此資格)。若一支德國球隊在歐洲女子冠軍聯賽中奪冠,且她在同一賽季的德甲最終積分榜中並非位列前兩名,則德國將獲得一個額外的歐冠席位。排名最末的兩支球隊需要降入德國女子乙級足球聯賽(女子德乙),作為替換,在德乙排名前兩位的球隊可以直接升入德甲。俱樂部的排名是通過相關的積分相加進行確定。每場比賽後,勝方及負方球隊可分別獲得3分和0分,平局則各得1分。在同分情況下,將首先按淨球數排列名次,淨球數相同則按進球數計。若此比較仍然相同,則按以下順序排列名次:相關球隊的對賽總成績、對賽淨球數差及對賽客場進球數。如果以上方式還是無法分出排名,最後將於中立場地舉行一場附加賽決出勝負。但這種情況在德甲歷史上從未發生。
賽制變化
[編輯]女子德甲的賽制自首次舉辦以來已發生過一次變化。在1990年至1997年間,德甲是由兩個組別(南區及北區)、每組10支球隊所組成。而在1991-92賽季,則包括有兩組各11支球隊——這是因為接納了來自前東德的2支球隊。[4]經過主客場制雙循環比賽後,每個組別的前兩名球隊晉身準決賽。準決賽採用主客場淘汰制。並類似於歐洲賽事,在積分及進球相同的情況下計算客場進球數。決賽則為單場制,在兩支決賽球隊之一的主場舉行。自1997年以來,聯賽改以單軌制運作。三分制是自1995-96賽季起生效,在此之前,每場比賽的勝方和負方球隊可分別獲得2分和0分,平局則各得1分。自1993年起,兩個半場各45分鐘的比賽時間也適用於女子足球。此前女足比賽的每個半場僅為40分鐘。
主辦方
[編輯]女子德甲的主辦方是德國足球協會,後者負責賽事的實施、許可和裁判事務。每個參加女子德甲的球隊都必須持有德國足協頒發的參賽牌照。參賽牌照將根據競賽、法律、人事行政、基建、安保、媒體技術和財務等範疇的標準進行發放。所述條件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為了確保球隊的經濟可行性,牌照審批通常會更側重財務標準。[5]
牌照發放過程並不像男子德甲那樣廣泛而複雜,女子德甲的參賽球隊的預算可以控制在六位數以內。但由於特別重視對流動資金的考核,以及在審查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球隊在來季是否能夠維持比賽運作,因此女子德甲自成立以來還沒有球隊在賽季進行中宣告破產或因經濟原因退出聯賽。若球隊不具備參賽牌照,按照規定將在來季被強制性降入地區聯賽,其當季排名也將移動至德乙聯賽的積分榜最末端,而原本降級的球隊名額將相應減少。錫根體育之友便曾於2002-03賽季因經濟原因被拒絕發放來季的參賽牌照。到目前為止,尚無球隊因違反牌照條件而被扣分或罰款。德國足協還負責委派裁判。自1993年起,所有比賽都通過裁判進行規管,相關費用每隔半年由各球隊平攤。[6]
歷史
[編輯]既往史
[編輯]從1974年至1990年,德國足協曾主辦過17屆德國足球錦標賽。最後一屆女子錦標賽於1990年舉行,由16支球隊作為各自州級足球協會的最優秀代表入圍決賽圈。[8]
當局早自1980年代中期起便一直就出台一個跨區性的聯賽展開討論。這主要是由於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分散的最高等級聯賽之中,一些頂尖球隊和聯賽其它球隊之間的表現差異極大。在德國西部和北部,於1985年及1986年率先成立了覆蓋更廣的地區聯賽。而其它地區足協於同期則僅存在有單一協會級別的聯賽。而帶有均等陣容實力的全國性聯賽方可提高表現水平。在1986年於不萊梅舉行的德國足協聯邦議會上,代表們幾乎以全票通過贊成籌辦這樣的聯賽。然而,德甲聯賽仍遲遲無法出台。直至德國國家隊在本土奪得1989年歐國盃冠軍後,聯邦議會才於1989年在特里爾舉行的會議上決定,自1990-91賽季起設立雙軌制的德甲聯賽。[9]
新設立的德甲聯賽應該包含南、北兩個賽區,並且各自擁有10支球隊參與相互競爭。早在第一輪申請時,便有35支球隊提交了計劃中的德甲參與願望。20個既定名額的選擇在最初是與男子德甲成立時類似——即採用一項計分標準,其中最近幾年的競賽成績所占的比重最大[10]。而在最終確定的入圍資格中,當時德國足協16個成員協會內各自最優秀的球隊將在1989-90賽季結束後自動入圍,剩下的4個名額則由個別成員協會第二優秀的球隊獲得[11]。
德甲聯賽的20支創始球隊最終為:[12]
- 來自北部高級聯賽:福爾圖娜薩克森駿馬、珀彭比特爾、施馬爾費爾德、威廉港、和睦狼堡
- 來自西部地區聯賽: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KBC杜伊斯堡、賴內、錫根
- 來自柏林高級聯賽:新克爾恩
- 來自黑森高級聯賽:FSV法蘭克福、普勞恩海姆
- 來自萊茵蘭協會聯賽:巴特諾因阿爾07
- 來自薩爾蘭協會聯賽:薩爾布呂肯09
- 來自西南協會聯賽:下基興08
- 來自巴登協會聯賽:克林格塞卡
- 來自南巴登協會聯賽:賓岑
- 來自符騰堡協會聯賽:辛德爾芬根、烏爾姆/新烏爾姆
- 來自巴伐利亞聯賽:拜仁慕尼黑
1990年-1997年:雙軌制聯賽
[編輯]北部集團最初是由錫根占據統治地位,她們贏得了前四個賽季的分區頭名,並三次奪得聯賽冠軍[13]。來自柏林的新克爾恩在首秀賽季中輸掉了全部18場比賽[12]。在南區起主導作用的球隊則是FSV法蘭克福和下基興08。而當主力前鋒海迪·莫爾轉會至阿爾巴赫後,下基興的成績有所回落。作為兩德統一的一部分,來自新聯邦州的兩支球隊——耶拿大學和維斯穆特奧厄於1991年被吸納至德甲聯賽[4]。但增加為兩個賽區、每區11支球隊的規模僅維持了一個賽季:耶拿隨即降級,而奧厄則因財政原因在賽季結束後退出。[14]
在德甲初期,原本的女子足球先驅逐漸被新興球隊所取代。其中1985年的冠軍KBC杜伊斯堡和奪冠次數最多的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雙雙於1994年降級,而魯梅恩-卡爾登豪森和綠白布勞韋勒則始終穩居北區頂端[15]。南區的統治者是FSV法蘭克福,法蘭克福姑娘甚至在1995年對陣魯梅恩-卡爾登豪森的準決賽前,保持賽季全勝[16]。
1997年至今:單軌制聯賽
[編輯]至1997-98賽季,德甲縮減為單賽區共12支球隊的規模,因為各隊的水平差異仍然太大。兩個賽區的前四名球隊自動入圍。而第五至第八名球隊則與來自次級聯賽的8支球隊共同組成四個附加賽小組、每組包含4支球隊。四個小組的頭名亦可入圍單軌制的德甲聯賽。其中福爾圖娜薩克森駿馬儘管憑藉競賽成績入圍,卻因財政原因遭撤回。其名額由漢堡替補。[17]
首個單軌制德甲的冠軍由FSV法蘭克福獲得[18]。此後俱樂部開始了沉淪的進程。最初她們跌落至中游位置,然後整個一線隊於2005年夏天離開俱樂部。在接下來的賽季,她們僅取得1場平局,其餘比賽全輸[19]。至2005-06賽季結束後,俱樂部最終解散了女子足球部。在這期間,錫根體育之友也取代了前冠軍得主錫根的地位,後者最終於2001年跌落至西部地區聯賽[13]。
得益於FSV法蘭克福的沉淪,普勞恩海姆(即後來的法蘭克福女足)能夠從同城死敵陣中挖來眾多的實力派球員,例如國家隊核心比吉特·普林茨。從1999年至2008年間,該俱樂部共包攬了七次聯賽冠軍。在FSV法蘭克福降級後,法蘭克福女足成為唯一從未從德甲降級的創始成員。[20]
自1990年代末以來,前東德的冠軍球隊波茨坦渦輪開始參與德甲頂部位置的競爭,並在2000年代贏得了多次德甲冠軍。這也使得她們成為迄今為止在國內及國際上最為成功的新聯邦州球隊。[21]
除了法蘭克福和波茨坦渦輪,魯梅恩-卡爾登豪森(即如今的杜伊斯堡2001)亦能持續於榜首位置站穩腳跟。在2000年代,這三支球隊一直占據著積分榜的前三名。唯海克賴內曾在2003-04賽季搶走第三把交椅。而拜仁慕尼黑在2008-09賽季勇奪第二並僅以1個淨球數之差憾失冠軍,則創造了另一個驚喜[22]。
在2013-14賽季,共錄得平均每場比賽1,185位觀眾的數據,創造了德甲歷史上最高的上座紀錄[23]。在2014年4月,保險公司安聯作為主贊助商贏得了德國足協及德國足球聯賽協會的聯賽冠名權[24]。因此,聯賽自2014年7月起使用「安聯女子聯邦聯賽」的稱謂,為期五年。通過贊助協議,每支球隊在每個賽季可獲得10萬歐元的定額收入。[25]
球隊
[編輯]自1990年德甲聯賽創立以來,共有50支球隊參加過這項德國女子足球的最高級別賽事。法蘭克福(1999年以前稱為普勞恩海姆)是迄今唯一參加過德甲聯賽全部賽季的球隊,它在聯賽25年的歷史中從未缺席。其次是完成了23個賽季的狼堡(原稱和睦狼堡)和21個賽季的波茨坦渦輪。[26]
迄今為止,參加德甲聯賽的球隊既有來自大城市亦有來自小城鎮或居民點。其中最小的德甲地點為魯帕-戈爾德豪森,這是阿爾巴赫的所在地,僅有約1,200位居民。近些年來,女子德甲已逐漸向大城市轉移。其中柏林、杜伊斯堡、法蘭克福和慕尼黑都曾擁有兩支德甲球隊。
2019-20賽季參賽球隊:
俱樂部 | 聯邦州 | 所在地 | 主場 | 容量 |
---|---|---|---|---|
杜伊斯堡 | 北萊茵-西發利亞 | 杜伊斯堡 | PCC體育場 | 3,000 |
埃森 | 北萊茵-西發利亞 | 埃森 | 埃森體育場 | 20,650 |
法蘭克福 | 黑森 | 法蘭克福 | 布倫塔諾泳場體育場 | 5,650 |
弗萊堡 | 巴登-符騰堡 | 弗萊堡 | 莫斯勒體育場 | 5,400 |
霍芬海姆1899 | 巴登-符騰堡 | 辛斯海姆 | 迪特馬爾·霍普體育場 | 6,350 |
耶拿大學(升班馬) | 圖林根 | 耶拿 | 恩斯特·阿貝體育場 | 12,360 |
科隆(升班馬) | 北萊茵-西發利亞 | 科隆 | 弗朗茨·克雷默體育場 | 5,457 |
拜耳勒沃庫森 | 北萊茵-西發利亞 | 勒沃庫森 | 庫特科滕青訓中心 | 1,140 |
拜仁慕尼黑 | 巴伐利亞 | 慕尼黑 | 市立綠森林街體育場 | 12,500 |
波茨坦渦輪 | 布蘭登堡 | 波茨坦 | 卡爾·李卜克內西體育場 | 10,499 |
桑德 | 巴登-符騰堡 | 維爾斯泰特 | 奧賽體育場 | 2,000 |
狼堡(聯賽、盃賽衛冕冠軍) | 下薩克森 | 狼堡 | AOK體育場 | 5,200 |
德甲球隊在德國全境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勻的。在2019-20賽季,共有5支球隊來自德國南部,占了德甲球隊總數的約一半。另有4支球隊來自位於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2支球隊來自德國東部,以及1支球隊來自德國北部。若以聯邦州計,包括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漢堡州、柏林州、不萊梅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薩爾州、薩克森州和薩克森-安哈特州在內的9個州份在本賽季無參賽球隊。其中僅薩克森-安哈特州從未產生過德甲球隊。
球隊更名及分離
[編輯]德甲歷史上曾多次發生球隊更名及分離事件。一些球隊從母俱樂部中退出,並成為獨立的俱樂部。球隊此舉大多數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營銷機會。賴內和狼堡已歷經三次更名,而杜伊斯堡甚至使用過四個不同的名稱。德國足協還為此專門出台了「牌照轉移」政策:當一個俱樂部的女子足球部門加入另一個俱樂部或成立為獨立俱樂部,則原參賽權及競賽資格亦可轉移至新俱樂部。然而,這項權利只能每五年行使一次。[27]
以下為變更概覽:
- 1994年:賴內 > 和睦賴內(合併)
- 1996年:錫根 > 錫根體育之友(改變俱樂部)
- 1997年:魯梅恩-卡爾登豪森 > 杜伊斯堡55(更名)
- 1997年:薩爾布呂肯09 > 薩爾布呂肯(改變俱樂部)
- 1997年:和睦狼堡 > 狼堡-文德肖特(改變俱樂部)
- 1998年:和睦賴內 > 海克賴內(新獨立俱樂部)
- 1999年:普勞恩海姆 > 法蘭克福(新獨立俱樂部)
- 1999年:SSV波茨坦渦輪 > 波茨坦渦輪(新獨立俱樂部)
- 2000年:綠白布勞韋勒 > 布勞韋勒普爾海姆2000(新獨立俱樂部)
- 2001年:杜伊斯堡55 > 杜伊斯堡2001(新獨立俱樂部)
- 2003年:狼堡-文茨肖特 > 狼堡(改變俱樂部)
- 2009年:布勞韋勒普爾海姆2000 > 科隆(改變俱樂部)
- 2014年:杜伊斯堡2001 > 杜伊斯堡(改變俱樂部)
德甲冠軍
[編輯]自單軌制的德甲聯賽於1997-98賽季實施以來,單個賽季結束時位居積分榜首位的球隊即為德國足球冠軍,並獲頒冠軍銀盤。在2009年以前,冠軍獎品是一座獎盃。此外,奪得3次以上德甲冠軍的球隊可以在隊徽上方印製1顆冠軍星章,奪冠5次以上為2顆、10次以上為3顆。
在過往27個賽季的德甲聯賽中共有9支不同的球隊奪得過冠軍。法蘭克福作為最成功的球隊曾7次奪得德甲冠軍,並在歷史積分榜中領先於其它對手。緊隨其後的則是曾有6次奪冠紀錄的波茨坦渦輪。錫根不僅在1991年奪得了首屆德甲冠軍,它也是首個能夠成功衛冕的球隊。能夠實現「三連冠」的球隊則有法蘭克福(2001-2003),以及甚至連續四次奪冠的波茨坦渦輪(2009-2012)。
自德甲成立以來,共有四支球隊能以不敗的成績奪得冠軍。首支球隊是1992年的錫根,然後是1995年的FSV法蘭克福。至2001-02賽季和2006-07賽季,法蘭克福均能保持不敗;而2014-15賽季的拜仁慕尼黑亦是如此。
排名 | 球隊 | 奪冠次數[28] | 冠軍星章 | 上次奪冠 |
---|---|---|---|---|
1 | 法蘭克福 | 7 | 2 | 2008年 |
2 | 波茨坦渦輪 | 6 | 2 | 2012年 |
3 | 狼堡 | 5 | 2 | 2019年 |
4 | 錫根 | 4 | 1 | 1996年 |
5 | FSV法蘭克福 | 2 | – | 1998年 |
= | 拜仁慕尼黑 | 2 | – | 2016年 |
7 | 綠白布勞韋勒 | 1 | – | 1997年 |
= | 杜伊斯堡2001 | 1 | – | 2000年 |
= | 下基興 | 1 | – | 1993年 |
截至:2019年 |
升、降級球隊
[編輯]德甲聯賽的降級球隊由每賽季排名墊底的球隊組成,作為替換,在次級聯賽中表現最好的球隊得以升入德甲。
在德甲聯賽剛成立的前七個賽季共有20支球隊參賽,因此每個賽季中設有4個降級名額。唯一的例外是在1991-92賽季,當時聯賽共有22支參賽球隊,降級名額亦相應增加至6個。首次參賽便降級的球隊包括有巴特諾因阿爾07、賓岑、新克爾恩和威廉港。儘管巴特諾因阿爾此後能夠重返德甲並停留了較長的周期,但其它3隊此後則再也未能回到德甲。
德甲有史以來表現最好的升班馬是綠白布勞韋勒(即今科隆)。她們於1991-92賽季一路晉身總決賽,才在那裡被錫根終止前進的步伐。而在2002-03賽季,則出現了兩支升班馬又立即雙雙降級的情況。
共有7支球隊以3次升級的成績創造了升班馬紀錄。其中巴特諾因阿爾07率先在1993年、1995年和1997年達成。隨後克賴爾斯海姆是在1995年、2004年和2006年躍升至頂級聯賽。第三支球隊則是1997年、2001年和2003年的漢堡。最後達成第三次升級的還有薩爾布呂肯(2003年、2007年和2009年)、柏林普魯士網球(1991年、2002年和2009年)、弗萊堡(1998年、2001年和2011年)以及黑爾福德(2008年、2010年和2014年)。除了巴特諾因阿爾,僅施馬爾費爾德和狼堡兩次能夠在降級又於次年立即升級。
降級紀錄保持者是薩爾布呂肯(2002年、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及巴特諾因阿爾07(1991年、1994年、1996年和2013年),她們曾四次降入第二級聯賽。其次是施馬爾費爾德(1992年、1995年和1997年)、漢堡(1998年、2002年和2012年)、辛德爾芬根(1997年、2006年和2014年)以及黑爾福德(2009年、2011年和2015年),她們各有三次降級記錄。其中施馬爾費爾德如今已跌入協會聯賽,而巴特諾因阿爾在俱樂部於2013年破產前曾穩居德甲。
桑德是德甲參賽間隔最長的球隊,這支南巴登球隊自1997年首降級後,時隔18年才於2014年重返德甲。
排名 | 球隊 | 升級次數 | 年份 |
---|---|---|---|
1 | 巴特諾因阿爾07 | 3 | 1993年、1995年、1997年 |
= | 柏林普魯士網球 | 3 | 1991年、2002年、2009年 |
= | 克賴爾斯海姆 | 3 | 1995年、2004年、2006年 |
= | 弗萊堡 | 3 | 1998年、2001年、2011年 |
= | 漢堡 | 3 | 1997年、2001年、2003年 |
= | 黑爾福德 | 3 | 2008年、2010年、2014年 |
= | 薩爾布呂肯 | 3 | 2003年、2007年、2009年 |
= | 耶拿大學 | 3 | 1991年、2008年、2019年 |
= | 科隆 | 3 | 2015年、2017年、2019年 |
排名 | 球隊 | 降級次數 | 年份 |
---|---|---|---|
1 | 薩爾布呂肯 | 4 | 2002年、2004年、2008年、2011年 |
= | 巴特諾因阿爾07 | 4 | 1991年、1994年、1996年、2013年 |
3 | 施馬爾費爾德 | 3 | 1992年、1995年、1997年 |
= | 漢堡 | 3 | 1998年、2002年、2012年 |
= | 辛德爾芬根 | 3 | 1997年、2006年、2014年 |
= | 黑爾福德 | 3 | 2009年、2011年、2015年 |
德甲環境
[編輯]體育場及觀眾
[編輯]相較於男子德甲,女子德甲的體育場明顯較小並且舒適度欠奉。只有五座體育場的容量擁有超過10,000個席位。當前最大的比賽場地是位於埃森的埃森體育場,那裡負責承辦埃森女足的主場賽事,可容納20,650位觀眾。其次是慕尼黑的市立綠森林街體育場,設有12,500個席位。
在德甲成立初期,聯賽的平均上座人數約為200人。但自從德國隊奪得2003年世界盃冠軍後,這一數字已顯著增加[29]。四位數的上座人數並不僅發生在巔峰比賽,並且一些球隊的平均上座人數可能會翻一倍甚至兩倍。在2011-12賽季,德甲共錄得1,121人的平均值,創造了新的上座紀錄[30]。大多數觀眾都來自於頂尖球隊諸如波茨坦渦輪、法蘭克福、杜伊斯堡、狼堡以及埃森的主場。
截至2016-17賽季,已有9場比賽的入場觀眾超過5,000人:
主隊 | 客隊 | 人數 | 日期 | 來源 |
---|---|---|---|---|
狼堡 | 法蘭克福 | 12,464 | 2014年6月8日 | [31] |
狼堡 | 法蘭克福 | 8,689 | 2012年5月20日 | [32] |
狼堡 | 拜仁慕尼黑 | 8,249 | 2013年9月7日 | [33] |
波茨坦渦輪 | 法蘭克福 | 7,900 | 2003年6月15日 | [34] |
法蘭克福 | 波茨坦渦輪 | 7,250 | 2014年6月1日 | [35] |
波茨坦渦輪 | 埃森 | 7,000 | 2011年3月13日 | [36] |
波茨坦渦輪 | 萊比錫火車頭 | 6,460 | 2012年5月28日 | [37] |
狼堡 | 巴特諾因阿爾07 | 5,859 | 2013年5月12日 | [38] |
法蘭克福 | 波茨坦渦輪 | 5,200 | 2011年11月13日 | [39] |
以下為各賽季錄得的平均上座人數[40]:
賽季 | 平均人數 |
---|---|
2002-03 | 373 |
2003-04 | 531 |
2004-05 | 503 |
2005-06 | 582 |
2006-07 | 733 |
2007-08 | 887 |
2008-09 | 811 |
2009-10 | 766 |
2010-11 | 836 |
2011-12 | 1,121 |
2012-13 | 890 |
2013-14 | 1,185 |
2014-15 | 1,019 |
2015-16 | 1,007 |
財政
[編輯]德甲聯賽是一個水平尤為集中的三分團體。頂尖球隊統治聯賽並常伴以較高的勝率。其原因在於頂尖球隊的專業化管理和由此產生的收入。相對的,球隊持有50萬歐元或更高的豐厚預算,使其能夠簽入多名頂尖球員。然而,德甲大部分球隊每個賽季的收入都不足50萬歐元,它們部分來自於電視轉播分成,而德國足協提供的補助(用於資助全職總教練或經理)更是許多球隊融資的唯一手段。
法蘭克福在2007-08賽季的預算首次達到100萬歐元。在此之前,德甲球隊從未有過如此豐厚的預算。在2011-12賽季,法蘭克福的球隊預算達到170萬歐元。至2015-16賽季,柏林球隊呂巴斯(德乙預算20萬歐元)儘管憑藉競技成績奪得德乙冠軍,卻仍因財政原因放棄升級。因此時參加德甲聯賽的預算已需要50萬至70萬歐元,而狼堡在同期的預算更是達到了350萬歐元。[41]
媒體報道及電視轉播
[編輯]儘管近些年來,德國女子國家隊的國際比賽已開始通過電視進行直播,但女子德甲仍然鮮有出現在電視畫面上。黑森廣播公司和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會在其地區體育頻道播出法蘭克福或波茨坦渦輪的部分比賽。自2006-07賽季起,德國電視一台也會在「體育縱覽」欄目播出部分頂尖對決的比賽摘錄。每支德甲球隊在每個賽季的電視轉播分成約為6.9萬歐元。公共廣播頻道ARD和ZDF擁有德甲的比賽轉播權,這是連同男子德丙聯賽和女子國家隊比賽的轉播權打包以180萬歐元購得。除了提供電視轉播服務,德國足協還會將每個比賽日的每場比賽以網絡直播的方式顯示在其入口網站。從2013-14賽季至2015-16賽季,Eurosport會在每個比賽日轉播一場比賽。自2016-17賽季起,則由德國體育一台接手這項服務。
在平面媒體領域,雙月刊《女子足球雜誌》(FFussball-Magazin)已在市場站穩腳跟,它主要涵蓋了國家及國際女子足球報道。此外,《踢球者》雜誌每周也會利用半版頁面通報賽果、射手榜、積分榜及其它關於女子德甲的資訊。月刊《11朋友》於2009年至2012年間每隔三個月會出版名為「11女性朋友」的內頁。一些區域性的日報則會在其體育版面報道當地德甲球隊的比賽和賽果。
在全球資訊網領域,也有若干、但大多數為志願者運行的網站和博客,用於專門處理女子足球報道。
外籍球員
[編輯]女子德甲中外籍球員的比例相較於男子德甲是相當低的。在2011-12賽季,共有來自21個國家(地區)的65位球員(德國籍球員除外)在德甲註冊,一些德甲球隊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簽入外籍球員。由於德甲被視為世界最強的女足協賽之一,它對於外籍球員仍然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時至今日,部分德甲球隊陣中的外援比例已達三分之一左右。
首位參加德甲聯賽的外籍球員是法蘭克福的丹麥人露易絲·漢森,她從1994年至2008年間活躍於德甲賽場。在2012年,來自赤道幾內亞的熱諾維瓦·阿儂馬則成為首個加冕聯賽神射手的外籍球員。自2006-07賽季起,德甲球隊不允許在陣容中擁有超過三位非歐盟球員[42]。
注釋
[編輯]- ^ DFB-Durchführungsbestimmungen § 13 Nr. 1.
- ^ DFB-Durchführungsbestimmungen § 18.
- ^ Christof Kneer. Der Spielplan der Bundesligasaison: Tausendundeine Kleinigkeit. sueddeutsche.de. Süddeutsche Zeitung. 2010-05-19 [201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3).
- ^ 4.0 4.1 Hardy Grüne 1997,第224頁.
- ^ (德文)Lizenzierungsordnung der DFL vom 21. Dezember 20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130 kB).
- ^ DFB-Durchführungsbestimmungen § 38 Nr. 5.
- ^ Meister der Frauen-Bundesliga.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6).
- ^ Hardy Grüne 1997,第204頁.
- ^ Geschichte der Frauen-Bundesliga. Deutscher Fussball-Bund.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31).
- ^ Kicker-Sonderheft Bundesliga 88/89: Die Zeit ist reif – Damen wollen die Bundesliga, S. 178 f.
- ^ Kicker-Sonderheft Bundesliga 89/90: Freie Fahrt für die Frauen – Damenfußball-Bundesliga startet 1990, S. 202 ff.
- ^ 12.0 12.1 Hardy Grüne 1997,第212頁.
- ^ 13.0 13.1 Frauenfußball im Siegerland – „Siegen heißt gewinnen“. Regioport Siegerland.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 ^ Hardy Grüne 1997,第232頁.
- ^ Hardy Grüne 1997,第239頁.
- ^ Hardy Grüne 1997,第247頁.
- ^ Hardy Grüne 1997,第264頁.
- ^ Seite des DFB zur Saison 1997/98.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2).
- ^ Archive 2005/06. Deutscher Fußball Bund. [2017-01-19].
- ^ Die FFC-Story. 1. FFC Frankfurt.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9).
- ^ Birgit und Heiko Klasen 2005,第81頁.
- ^ Bayern München verliert Platz eins an Turbine Potsdam. Deutscher Fußball Bund. 2009-06-03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31).
- ^ Saison der Rekorde: Frauen-Bundesliga schreibt Geschichte.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4-06-10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Deutsche Presse-Agentur. Namensgeber: Allianz sponsert Frauen-Bundesliga. T-Online.de. 2014-04-10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 ^ „Allianz Frauen-Bundesliga“ startet zur Saison 2014/2015.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4-04-09 [2014-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 ^ Die Ewige Tabell. Fussballdaten.de.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7).
- ^ DFB-Spielordnung § 62 Nr. 3.
- ^ 僅計算德甲成立以來的奪冠次數,不含1990年之前的德國冠軍。
- ^ Jens Wolter. Der Weltmeistertitel 2003 als Zuschauermagnet. fansoccer.de. Tom Schlimme. 2005-06-25 [201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30).
- ^ Bernhard Kux. Zuschauerstatistik 1.Bundesliga Frauen (weiblich), Saison 2011/12. soccermagazin.de. [201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3).
- ^ Triplesieger lässt gegen Bayern Punkte liegen.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3-09-0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2-05-20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3-09-0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03-06-1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4-06-01 [2014-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1-03-13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2).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2-05-28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5-05-04 [201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2).
- ^ Spielbericht. dfb.de. Deutscher Fußball-Bund. 2011-11-13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Zuschauer Frauen Bundesliga. weltfussball.de. [2013-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7).
- ^ Günter Herkel. Zu arm für den Aufstieg. Deutschlandradio Kultur. 2015-08-23 [2015-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7).
- ^ DFB-Spielordnung § 10 Nr. 4.1.
參考文獻
[編輯]- Hardy Grüne. Bundesliga & Co. 1963 bis 1997. Enzyklopädie des deutschen Ligafußballs - Band 2. Kassel: Agon Sportverlag. 1997.
- Birgit und Heiko Klasen. Elf Freundinnen. Die Turbinen aus Potsdam. Berlin: Das neue Berlin. 2005. ISBN 3-360-0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