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希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希崇(888年—939年1月29日),字德峰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燕國遼國後唐後晉將領,幽州薊縣(今北京市)人。

張希崇父親張行簡,假薊州玉田令。張希崇年輕時通曉《左氏春秋》。天祐年間,劉守光不喜儒士,張希崇投筆自效,升為裨將。李守光敗,晉王李存勖周德威鎮守幽州,張希崇以舊籍列於麾下,不久周德威派遣他率偏師守平州。契丹耶律阿保機南攻,攻陷平州城,俘虜張希崇。阿保機詢問張希崇,知其為儒者,讓他擔任元帥府判官,後改任盧龍軍行軍司馬,又改任蕃漢都提舉使。天成初年,契丹平州節度使盧文進自平州亡歸後唐,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以張希崇繼任平州節度使,派遣心腹總率邊騎三百監軍。張希崇在任幾年,耶律德光漸加寵信,監視的士兵稍稍懈怠。一天,登州樓自己盤算說:「昔日班仲升戍西域,不敢擅自歸還,是因為稟承皇帝詔命。我現在入關,決斷在自己,何必安於不測之地而滯留自己!」於是召來漢人部曲中的翹楚,對他們說:「我身陷此地,飲乳酪穿皮毛,活著不能見親人,死後成為窮荒之鬼,南望山川,度日如年,你等難道沒有思鄉者嗎!」部曲也都哭泣下沾衣,說:「明公想要保全部曲南歸,好是好,如何對付敵眾呢?」都說兵多不能一起走,勸張希崇獨自歸去。張希崇說:「北虜監視我的只有三百騎兵,等到明日首領至牙帳,則先將他擒獲,沒有統領,其黨必散。平州距離契丹王帳千餘里,待報至王帳,他們徵兵,十天才到這裡,則我等已經深入漢界了,哪還用因為兵少而犯愁呢!」部下大喜。當天,張希崇在州衙之側的空地上挖了個坑,裝進石灰。第二天早上,契丹將領與他的隨從前來,張希崇請他們喝了飲數鍾醇酒,酒醉,將他們投於灰坑中,都死在裡面。契丹騎兵在北郭駐營,他派人攻打,都潰圍逃走,張希崇於是率領管內二萬餘人南歸中原。唐明宗嘉賞他,任命他為汝州防禦使。張希崇到任,派人迎母親來赴汝州。其母進入汝州境,張希崇親自肩抬載其母的板輿走了三十里。張希崇為人樸厚,喜歡讀書,公事之餘,手不釋卷。不喜聲色,不好飲酒音樂,不養姬妾僮僕。不管嚴寒盛暑,都衣冠齊整,家中勤雜,沒有聽到他說放縱傲慢的話。事母至孝,早晚母親吃飯,他一定侍立左右,吃完洗漱完畢才退下。

在汝州二年後,張希崇改任靈州兩使留後。靈州地近戎狄,靈州戍兵每年運糧跋涉五百里,擔心被搶。張希崇於是告諭戍邊士兵,廣開屯田,努力耕種,一年後,軍糧充足。節省運糧,明宗下詔書褒揚,正授旄節為朔方節度使。張希崇安定士卒,招撫蕃部,甘州回鶻、瓜州、沙州歸義軍全都遣使入貢。

在任四年,清泰年間,張希崇不喜歡邊疆的風俗,多次上表請求入覲,回到內地,李從珂允許。至京不久,朝廷以他有安邊之名,決定在內地任職,改為邠州節度使。他性情雖然仁恕,但遇到奸惡,則嫉惡如仇。在邠州時,有人給郭家當義子,從幼童一至長大成人,因性情乖戾不聽教訓,被趕走了。郭氏夫婦相繼去世。郭氏有嫡子,已經長大了,郭家的親戚與那個義子相約,說是親子,想要分其家財,幫他打官司,前後幾任官員不能了結,遂成疑案。張希崇看到訴狀,判道:「父親在時已經離開,母親去世也不回來。即使是義子,也辜負了二十年的撫養之恩;如果是親兒,那就犯了三千條悖逆之罪。大為傷害名教,怎敢來分割家產!郭家的財產全部交付親子,起訴人與夥同造假的,交給法官按律定刑。」

石敬瑭因為勾結契丹建立後晉,,他擔心會被引渡回去,於是再任靈武朔方節度使。官至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封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戶,賜靖邊奉國忠義功臣。張希崇嘆道:「我該老死邊城,這種命運是無法逃避了。」於是鬱郁不得志,久後成疾。他知星曆,善觀象,天福三年(938年),在靈州,觀察到月球遮掩了畢口大星,經過一個月又是如此,於是嘆道:「畢口大星,代表邊將也,月亮兩次遮掩,我大概要死了。」天福四年正月初七己酉日(939年1月29日)在任上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贈太師。其子張仁謙擔任引進副使[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舊五代史》卷88 晉書十四 列傳三
  2. ^ 新五代史》卷47 雜傳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