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川南經緯學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川南經緯學堂(英語:Southern Szechwan Jing-wei School),位於四川瀘州。前身川南書院同治七年(1868年)由正藍旗人覺羅恆保創建,後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2]改建為新式學堂並更名為川南經緯學堂,成為全四川第一所「新學」,後改為瀘州師範學院,也是全國創辦最早的師範學校。

川南書院

[編輯]

同治七年(1868年),四川永寧道滿洲正藍旗人覺羅恆保廢當地的文昌宮創建川南學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華國淸,及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羅經學先後掌教。

清代榮昌敖氏文人曾為川南書院題聯:

居今仙人百玉堂,小子勉之,好與文昌儲將相
名魁多士黃金榜,吾道南矣,莫將溫飽負平生

川南經緯學堂

[編輯]

光緒二十年(1898年),戊戌變法開始。居於川南的仁人志士們也想開辦新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當時轄管著瀘州的永寧道道台黃立鰲呈請四川總督錫良將書院改辦爲新式學堂。在募資而來的六千兩銀子的幫助下,同年秋,書院成功更名為川南經緯學堂,成爲了全四川第一所新式學堂。

學堂首任學監趙熙[2]曾說:「為學要為上下古今之學,不能只求耳目尺寸,這叫做縱;當為大通世界之學,不能拘守方隅,這就叫橫。縱是經,橫是緯。」由此而得「川南經緯學堂」之名。舊日校門上還鐫刻著一副楹聯:

合德智體而為士
通天地人之謂儒

學堂曾組織「輸新社」,在川南地區宣傳民主革命。部分學生後來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如吳玉章黃復生向楚陶士等。

川南師範學堂與川南聯合縣立師範學校

[編輯]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學堂被光緒帝欽定為川南師範學堂,校址遷至瀘州水井溝文昌宮[3]。它是全國創辦最早的師範學校[1]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廢永寧道,設下川南道。川南師範學院成為下川南道所轄瀘州、資州敘州府永寧州四屬二十五縣所共有[1],學生考送和經費籌辦均來自各縣,是當時川南地區唯一的師範學校。

民國二年(1913年),遵教育部新規,學堂改名為川南聯合縣立師範學校,此後有段時間,「聯立」曾也改為「共立」。[2]

瀘州師範學校

[編輯]

民國三年(1914年),下川南道複置永寧道。1930年左右,川南聯合縣立師範學校遷往位於今瀘州市大營路29號的原瀘州鹽道公署。駐留舊校址的學堂則改為小學校。

1949後,學校遷往位於今江陽區前進路與平遠路交界處的永豐橋,改名瀘州師範學校。至今,那裡還坐落著瀘州外國語學校,前身即是瀘州師範學校

如今分支

[編輯]

瀘州師範學院至02年已不再單獨存在,至此,川南經緯學堂已有以下多個分支:

  •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2002年,瀘州師範學校瀘州教育學院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合併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 瀘州師範附屬小學:川南師範學堂創辦之初,便開始招收小學童,取名為川南師範學堂幼稚班。1902年遷入水井溝文昌宮內(現梓桐路小學)。1950年改名川南師範附屬小學,1952年更名為川南師範附小,1961年附小遷至鳳凰村11號,更名為瀘州師範附屬小學小並沿用至今。1960年後建校於瀘州市江陽區鳳凰村巷11號院,辦學至今。
  • 瀘州梓潼路小學瀘州梓潼路學校:1930年,川南師範學堂遷址後,駐守舊校址的學堂改為梓潼路小學。2000年後設初中部,小學更名為學校,但仍可稱小學部為梓潼路小學。如今,梓潼路小學依然保留著當時川南師範學堂的校門,作為後校門使用。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魏仁泉主編《瀘州之最》P126.成都出版社
  2. ^ 2.0 2.1 2.2 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著《瀘州歷史》P15.四川辭書出版社
  3. ^ 魏仁泉主編《瀘州之最》P132.成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