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威尼斯影展

座標45°24′22″N 12°22′02″E / 45.405975°N 12.36729°E / 45.405975; 12.36729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電影藝術展
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matografica della Biennale di Venezia
日期1932年8月6日,​92年前​(1932-08-06
地點威尼斯麗都島
45°24′22″N 12°22′02″E / 45.405975°N 12.36729°E / 45.405975; 12.36729
國家/地區 義大利
獎勵金獅獎等
首次頒發1932年
最近頒發2024年
官方網站威尼斯國際影展官方網站
威尼斯電影宮英語Palazzo del Cinema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電影藝術展義大利語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matografica della Biennale di Venezia;英語: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inematographic Art of the Venice Biennale),也曾被稱為「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或「威尼斯國際影展」(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國際上最古老的影展,同時也是與坎城影展柏林影展齊名的「世界三大影展」。[1][2] 「三大影展」因給予創作者透過電影表達其藝術自由的態度而享譽國際。[3]

威尼斯影展於1932年在義大利威尼斯創立,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展覽之一,由威尼斯市議會在1893年4月19日設立。[4] 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內容現在已涵蓋義大利及國際範圍內的美術、建築、舞蹈、音樂、戲劇和電影。[5] 這些作品有不同的展覽經歷:國際美術展、國際當代音樂節、國際戲劇節、國際建築展、國際當代舞蹈節、國際兒童嘉年華和年度威尼斯影展,而威尼斯影展是這些展覽中最為出名的。

威尼斯影展於每年的8月下旬到9月初在威尼斯潟湖內的麗都島上舉行,而主要的放映活動則集中在馬可尼海濱(Lungomare Marconi)的威尼斯電影宮英語Palazzo del Cinema di Venezia。威尼斯影展依然是目前國際上最受歡迎和發展速度最快的影展之一。[6]

影展歷史

[編輯]

在1930年代,義大利政府和國民都對電影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義大利人用於文化和體育方面的開支中,電影成了主要的支出項。[7] 由於當時在義大利播放的電影多為美國電影,這導致義大利政府想參與電影產業並希望藉此向人們展示義大利的大眾文化。[8] 基於這點考慮,威尼斯影展由朱塞佩·沃爾皮、盧西亞洛·德·費奧(Luciano de Feo)和安東尼奧·馬拉尼(Antonio Maraini)於1932年創立。[8]

管理人員

[編輯]

威尼斯雙年展主席在雙年展的合作贊助夥伴、公共當局和媒體前代表雙年展,該職位由義大利文化遺產部英語Ministr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ities (Italy)任命。現任主席為保羅·巴拉特英語Paolo Baratta;他在1998年至2002年期間也擔任過該職位。

總監負責協調威尼斯影展所有活動,由威尼斯雙年展主席選出並代表其行事。現任總監阿貝托·巴貝拉義大利語Alberto Barbera於2011年上任;他也曾是1999年至2002年期間的影展總監。

任職年限 總監人選
中文譯名 原名
2011年迄今 阿貝托·巴貝拉義大利語Alberto Barbera Alberto Barbera
2004年-2011年 馬可·穆勒 Marco Müller
2002年-2004年 莫里茨·德·哈德爾登英語Moritz de Hadeln Moritz de Hadeln
1999年-2002年 阿貝托·巴貝拉義大利語Alberto Barbera Alberto Barbera
1996年-1999年 菲利斯·勞達德義大利語Felice Laudadio Felice Laudadio
1992年-1996年 吉洛·彭特卡沃英語Gillo Pontecorvo Gillo Pontecorvo
1987年-1992年 吉列爾莫·畢拉吉英語Guglielmo Biraghi Guglielmo Biraghi
1983年-1987年 吉安·盧基·隆迪英語Gian Luigi Rondi Gian Luigi Rondi
1979年-1983年 卡洛·利扎尼英語Carlo Lizzani Carlo Lizzani

現有獎項

[編輯]

官方競賽單元

[編輯]
陶德·菲利普斯憑藉其電影作品《小丑》榮膺2019年金獅獎
  • 金獅獎:授予官方競賽單元中的最佳影片。
  • 評審團大獎:授予官方競賽單元中僅次於最佳影片的優秀影片。
  • 評審團特別獎:授予官方競賽單元裡次於金獅獎及評審團大獎的優秀電影,通常會獎勵一部到兩部電影。
  • 金奧賽拉獎:為一混合獎項,主要授予在官方競賽單元中,擁有卓越表現的導演、編劇、技術貢獻和電影攝影。與其他獎項差異的是,此獎項並不會每年都授予。
  • 特別獅子獎:就電影的整體效果頒發給官方競賽單元里優秀的新人導演或演員。

地平線單元

[編輯]

地平線單元針對所有「自定義格式」的作品開放報名,並主要關注融合在電影內表現語言的發展新趨勢。

第67屆威尼斯影展開始,地平線單元設置了四大獎項:[9]

  • 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
  • 地平線評審團特別獎
  • 地平線短片獎
  • 地平線中長片獎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增加了更多獎項:

  • 地平線最佳導演獎
  • 地平線最佳男演員獎
  • 地平線最佳女演員獎
  • 地平線最佳劇本獎

威尼斯日

[編輯]

威尼斯日義大利語Giornate degli autori自2004年創立,是與威尼斯影展聯合舉辦但卻平行且獨立的電影活動。威尼斯日的設立靈感源自坎城影展的「導演雙週」單元,由義大利電影導演和製片人聯合會(Anac and 100autori)負責組織、評選和推廣。威尼斯日共設有以下主要獎項:

  • 威尼斯日獎(Giornate degli Autori Award
  • BNL人民選擇獎(BNL People's Choice Award for the Official Selection's films
  • 歐洲標誌電影獎(Label Europa Cinemas

未來之獅獎義大利語Leone del futuro - Premio Venezia opera prima "Luigi De Laurentiis"(路易吉·德·勞倫蒂斯獎)

[編輯]

威尼斯影展各個競賽單元的所有長片處女作,無論是官方單元還是平行單元,都有資格獲得該獎項。獲勝者將獲得100,000美元的獎金,由導演和製片人平分。

導演萬歲獎

[編輯]
第65屆威尼斯國際影展
第74屆威尼斯國際影展

導演萬歲獎義大利語Premio Jaeger-LeCoultre Glory to the Filmmaker是由威尼斯影展與積家自2006年聯合舉辦的獎項,主要褒獎那些為當代電影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士[10]

導演萬歲獎得獎者列表
年份 獲獎者 國籍
2024年 克勞德·雷路許  法國
2023年 魏斯·安德森  美國
2022年 華特·希爾  美國
2021年 雷利·史考特  英國
2020年 阿貝爾·費拉拉  美國
2019年 科斯塔·加夫拉斯  希臘
2018年 張藝謀  中國
2017年 史蒂芬·佛瑞爾斯  英國
2016年 阿米爾·納德瑞波斯語امیر نادری  伊朗
2015年 布萊恩·狄帕瑪  美國
2014年 詹姆斯·法蘭科  美國
2013年 埃托爾·斯科拉義大利語Ettore Scola  義大利
2012年 史派克·李  美國
2011年 艾爾·帕西諾  美國
2010年 曼尼·拉特納姆  印度
2009年 席維斯·史特龍  美國
2008年 安妮·華達  法國
2007年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伊朗
2006年 北野武  日本

曾有獎項

[編輯]

墨索里尼杯

[編輯]

墨索里尼杯是1934年至1942年期間,威尼斯影展最佳義大利電影和最佳外國電影兩個獎的統稱。該獎項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時任義大利的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但在其於1943年被罷免後就廢除了。[4][11]

墨索里尼杯最佳義大利電影

[編輯]
年份 獲獎作品 導演
1942年 檳加西英語Bengasi (film) 奧古斯托·吉尼那英語Augusto Genina
1941年 鋼盔英語The Iron Crown 亞歷山德羅·布拉賽蒂英語Alessandro Blasetti
1940年 阿爾卡扎爾之圍英語The Siege of the Alcazar 奧古斯托·吉尼那英語Augusto Genina
1939年 阿布納·梅西阿斯英語Cardinal Messias 戈弗雷多·亞歷山德里尼英語Goffredo Alessandrini
1938年 空軍浴血任務英語Luciano Serra, Pilot 戈弗雷多·亞歷山德里尼英語Goffredo Alessandrini
1937年 女人與海英語Scipio Africanus: The Defeat of Hannibal 卡爾米內·加洛內英語Carmine Gallone
1936年 利比亞騎兵英語Lo squadrone bianco 奧古斯托·吉尼那英語Augusto Genina
1935年 幻影英語Casta Diva (1935 film) 卡爾米內·加洛內英語Carmine Gallone
1934年 特雷薩旗手英語Loyalty of Love 圭多·布里尼奧內英語Guido Brignone

墨索里尼杯最佳外國電影

[編輯]
年份 獲獎作品 導演 製片國家
1942年 偉大的國王德語Der große König 法伊特·海爾蘭德語Veit Harlan  德國
1941年 克魯格總統德語Ohm Krüger (Film) 漢斯·斯泰恩霍夫德語Hans Steinhoff
卡爾·安東德語Karl Anton
赫爾伯特·梅許德語Herbert Maisch
 德國
1940年 驛站長德語Der Postmeister 古斯塔夫·烏西基德語Gustav Ucicky  奧地利
1939年 無結果 不適用 不適用
1938年 奧林匹亞 萊尼·里芬斯塔爾  德國
1937年 舞會的名冊法語Un carnet de bal 朱利安·杜維威爾法語Julien Duvivier  法國
1936年 加利福尼亞的皇帝德語Der Kaiser von Kalifornien (Film) 路易斯·特蘭克德語Luis Trenker  德國
1935年 安娜·卡列尼娜英語Anna Karenina (1935 film) 克拉倫斯·布朗英語Clarence Brown  美國
1934年 阿倫人英語Man of Aran 勞勃·弗拉哈迪  英國

偉大金獎

[編輯]

全國法西斯娛樂協會偉大金獎(英語:Great Gold Medals of the National Fascist Association for Entertainment義大利語Le Grandi Medaglie d’Oro dell’Associazione Nazionale Fascista dello Spettacolo)曾是威尼斯影展授予最佳男演員與最佳女演員的獎項,現已被沃爾皮杯所取代。[4] 第一位榮膺該獎項的演員是凱瑟琳·赫本,她在1933年憑藉喬治·丘克所執導的電影《小婦人》而拿下本獎。[4]

觀眾票選

[編輯]

在1932年舉辦的首屆威尼斯影展上,由於缺乏評審團而導致沒有官方獎項的頒發,因此最終的獲獎名單是由觀眾票選產生的。具體的評選方法是根據每部電影的觀影人數來確定,並最終由組委會來宣布。由此方法,宣布了首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是執導《通往生活的旅行證俄語Путёвка в жизнь》的前蘇聯導演尼古拉·埃克俄語Экк, 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而最佳電影則是由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執導的《我們等待自由法語À nous la liberté》。

最佳導演

[編輯]
年份 導演 獲獎作品 製片國家
1938年 卡爾·弗勒利希德語Carl Froelich 士兵的假期德語Heimat (1938)  德國
1937年 勞勃·弗拉哈迪
佐爾坦·科達英語Zoltan Korda
象童英語Elephant Boy (film)  英國
1936年 雅克·費代爾 弗蘭德狂歡節法語La Kermesse héroïque  法國
 德國
1935年 金·維多英語King Vidor 洞房花燭英語The Wedding Night  美國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Ariston Anderson. Venice: David Gordon Green's 'Manglehorn,' Abel Ferrara's 'Pasolini' in Competition Lineup. 好萊塢報道.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8). 
  2. ^ Mary Corliss; Richard Corliss. Addio, Lido: Last Postcards from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時代周刊.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3. ^ Felicia Chan. Th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the making of a national cinema. Screen. 2011, 52 (2): 253–260 [2020-02-06]. doi:10.1093/screen/hjr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4. ^ 4.0 4.1 4.2 4.3 From the beginnings until the Second World War. 威尼斯雙年展.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5. ^ Maria Bergamin Barbato; Chiara Mio. Accoun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Control in the Cultural Sphere: The Case of the Venice Biennale. Accounting, Business & Financial History. 2007, 17 (1): 187–208 [2020-02-06]. doi:10.1080/095852006011278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6. ^ Owen Evans. Border Exchanges: The Role of the European Film Festiv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Studies. 2007, 15 (1): 23–33 [2020-02-06]. doi:10.1080/14782800701273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7. ^ 魯斯·本-吉亞特英語Ruth Ben-Ghiat. Italian Fascism's Empire Cinem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5-02-11: 4–5 [2020-02-13]. ISBN 97802530156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8. ^ 8.0 8.1 Christel Taillibert; John Wäfler. Groundwork for a (pre)history of film festivals. New Review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 2016, 14 (1): 5-21 [2020-02-13]. doi:10.1080/17400309.2015.11066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4). 
  9. ^ Four new “Orizzonti” awards. 威尼斯影展. 2010-03-22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10. ^ 张艺谋将获威尼斯电影节积家电影人荣誉奖. 騰訊網.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11. ^ Golden Lions and major awards of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labiennale.org. [201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