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5月24日) |
本文或本章節關於目前或近期的太空任務。 |
名稱 | |
---|---|
任務類型 | 火星無人環繞、著陸、巡視 |
營運方 | 國家航天局 |
國際衛星標識符 | 2020-049A |
衛星目錄序號 | 45935 |
任務時長 | 現已1615天3小時又35分(自發射) 軌道器:≥1個地球年 現已1412天20小時又24分(自入軌環繞) 巡視器:90個火星日[9] 現已1319天8小時又58分(自著陸) |
太空載具屬性 | |
太空載具類型 | 軌道器、著陸器、探測車 |
發射質量 | 合計: 5,000公斤(11,000磅) 軌道器:3,715公斤(8,190磅) 巡視器:240公斤(530磅) |
尺寸 | 巡視器: 完全展開:2.6m × 3m × 1.85m 未展開:1.65m × 2m × 0.8m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2020年7月23日 12時41分15秒167毫秒 [10][11] |
運載火箭 | 長征五號 |
發射場 | 文昌 LC101 |
承包方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
火星軌道器 | |
太空載具組件 | 軌道器 |
入軌 | 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12] |
軌道 | 繞火軌道 275km×10,749km[13] |
軌道參數 | |
傾角 | 86.3° |
火星登陸器 | |
太空載具組件 | 著陸器[14] |
著陸日期 |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15][16] |
著陸點 | 烏托邦平原 25°03′58″N 109°55′34″E / 25.066°N 109.926°E[17] |
火星探測車 | |
太空載具組件 | 巡視器 |
著陸日期 |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15] |
著陸點 | 烏托邦平原 |
部署日期 | 2021年5月22日10時40分 (釋放至火星表面) |
天問一號探測任務徽標 |
天問一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進行的一項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下的中國火星探測計畫的一部分[18]。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車於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太空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送入預定軌道[11]。天問一號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在2021年2月10日完成火星捕獲後進入環火軌道。之後天問一號陸續展開著陸、巡視等火星科學探測任務[19][20]。其既定目標是尋找當前和過去生命的證據,並評估行星的環境。2021年5月15日北京時間上午7時18分[15][16],天問一號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21],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後,世界上第三個在火星著陸探測器的國家[22] [23][24][25];成為繼美國[註 1]後,世界上第二個在火星部署火星車的國家 [26]。
命名來源
[編輯]「天問」一詞取材來自《楚辭》由詩人屈原所創作的長詩《天問》,以此提出自己的疑問,表達了對真理執著的追求。此命名並非為火星任務的專屬命名,其他的行星任務將也會以此為命名方向(只是編號不同)[27]。
背景
[編輯]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深空探測始於月球,2007年中國探月工程發射了第一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對月球進行探測並積累經驗。由於火星探測的難度遠大於月球,在這一時期火星並不是中國太空探索的主要目標[28]。
中國對火星的探測的首次試水是2011年的螢火一號任務,該任務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太空科學中心發起,並不在國家重大航太工程之內。螢火一號作為中國的首顆火星探測車,搭載於聯邦太空總署福布斯-土壤之上,於2011年11月9日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原設計壽命兩年,主要科學探測目標是對火星的空間磁場、電離層和粒子分布變化規律,以及火星大氣離子逃逸率進行探測[29]。然而俄羅斯負責的部分出現故障,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主推動系統上的兩個引擎都未能點火啟動導致發射後無法離開近地軌道[30],最終於2012年1月15日再入地球大氣層,並墜毀於太平洋海域,這次任務並沒有輪到考驗中國自主研製的螢火一號探測器的性能即結束[31]。
儘管螢火一號任務失敗,但它為中國培養了人才隊伍,奠定了未來中國自主火星探測的基礎。在螢火一號之後,中國組建了原本沒有的專門研究火星的科研團隊,翻譯出版了關於火星的教科書,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學目標和探測方案,開始建設可以遠達火星軌道的深空測控站,中國自此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火星探索之路,將火星探測任務列入國家航太規劃之內,並將首次獨立火星任務本應分兩步、甚至三步走的「繞、落、巡」計畫,合併在一次實施。[32]
2014年6月,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在第22屆國際天文館學會大會的開幕式上透露中國計畫在2020年實現火星的著陸巡視[33]。同年11月11日,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太空博覽會上,中國火星車的早期等比例模型首次亮相[34]。
2016年4月22日,時任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在首個中國航天日來臨前透露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已於當年1月11日獲批,將在2020年前後發射火星探測車,一步實現繞火星的探測和著陸巡視[35]。同年8月23日,國家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發布中國首個火星探測車和火星車外觀設計構型圖,並啟動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全球徵集活動,標誌著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全面公開[36]。
2019年11月14日,國家航天局在位於河北省懷來縣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邀請了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觀摩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37]。
2020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宣布了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的名稱與圖形標識,將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將中國首次獨立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38]。
目標與任務
[編輯]這是中國的首次星際任務,也是對火星的首次獨立探測。因此,目標首先是驗證深空的通信和控制技術,在行星上繞軌道運行以及在其表面著陸。 軌道器還必須能夠找到地點,以便將來返回火星樣本。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必須達到5個目標:
- 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和成因的研究。為此,該探測將使用來自特徵區域的精確數據來分析行星的地形,這些特徵區域包括河流的乾燥河床、火山、風蝕、兩極冰川等。軌道器上的兩個攝像機專用於此目標。
- 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和地下層的特徵,與水冰分布。探測火星土壤種類、風化沉積特徵和全球分布,搜尋水冰資訊並開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層結構研究。這就是軌道器和火星車上的雷達的作用。
- 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開展表面礦物組成分析。分析火星古代湖泊,河流和其他景觀中存在的風化的碳酸鹽,這些礦物是由地球上過去存在的水引起的,例如赤鐵礦,層狀矽酸鹽,硫酸鹽水合物甚至高氯酸鹽礦物,以建立與過去火星水的聯繫。軌道器和火星車上的光譜儀以及多光譜攝像機專用於此目標。
- 研究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開展火星電離層結構和表面天氣季節性變化規律研究。以及更廣泛的大氣研究,無論是在其近太空環境還是在其表面。這是軌道器上的兩個粒子探測器以及火星車上氣象站的作用。
- 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其磁場,其地質演化的歷史,其質量的內部分布及其引力場。軌道器和火星車上的磁強計以及雷達專用於此目標。[39]
整個目標圍繞火星是否存在過生命或具備生命存在的環境,火星演化和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兩大科學問題開展[40]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目標將通過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共同實現,這在國際尚屬首次。環繞探測主要開展火星全球性、整體性和綜合性的詳查探測,巡視探測專注於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細探測和就位分析。[41]
基本技術方案
[編輯]天問一號任務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42]
探測器
[編輯]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總質量約為5噸。[42]
環繞器
[編輯]環繞器重約3715公斤[43],主要任務為:火星大氣電離層分析及行星際環境探測;火星表面和地下水冰的探測;火星土壤類型分布和結構探測;火星地形地貌特徵及其變化探測;火星表面物質成分的調查和分析。為此,環繞器配置了中解析度相機、高解析度相機、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火星磁強計、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共7種科學設備。[41]
著陸巡視器
[編輯]著陸巡視器由進入艙和巡視器組成。進入艙重約1285公斤,被包裹在球錐大底加球錐背罩內完成火星進入、下降、著陸(EDL)任務[44]。巡視器重約240公斤,完成巡視探測,其主要任務為:火星巡視區形貌和地質構造探測;火星巡視區土壤結構(剖面)探測和水冰探查;火星巡視區表面元素、礦物和岩石類型探測;火星巡視區大氣物理特徵與表面環境探測。為此,火星車配置了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多光譜相機、地形相機、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火星氣象測量儀共6種科學設備。[41]
巡視器經全球徵名、評審、網絡投票等層層遴選,在2021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開幕儀式上被正式命名為「祝融號」。祝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尊為最早的火神,象徵著用火照耀大地,帶來光明。[45]
運載火箭
[編輯]天問一號任務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負責發射並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長征五號地火轉移軌道發射能力超過5噸,是中國唯一有能力執行天問一號任務的運載火箭[46]。長征五號於2016年11月成功首飛,但在2017年7月的第二次任務中遭遇失利[47]。經過兩年多的歸零工作後,長征五號於2019年12月27日成功重飛[48],保證了2020年7月地火轉移窗口期火星探測任務的按計畫實施。
發射場
[編輯]天問一號任務發射地點為2014年建成的海南文昌太空發射場,該發射場是中國最先進、緯度最低的發射場,可為火箭提供最大運力,也是唯一有能力進行長征五號發射的發射場。
測控
[編輯]深空測控能力對於火星探測任務的成功至關重要,中國最早的火星任務螢火一號與俄羅斯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即為中國在當時尚未擁有真正的深空測控網[50][51]。經過數年建設,在2017年中國基本建成了兼具S/X/Ka多頻段測控能力,集測控、數傳和長基線干涉測量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中國深空測控網,對深空太空載具的測控覆蓋率提高到了90%以上,綜合水平處於世界前列[52]。
參與天問一號任務的測控系統包括:[42]
-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 佳木斯深空測控站: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擁有一座66公尺直徑天線,於2012年建成。
- 喀什深空測控站:位於新疆喀什市,於2020年完全建成,擁有四座35公尺的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達到等效66公尺口徑天線的數據接收能力,是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53]
- 阿根廷深空站:位於阿根廷內烏肯省拉斯拉哈斯市,擁有一座35公尺直徑天線,於2017年落成並投入使用,是中國在海外的首個深空測控站。[54]
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間,中國科學家利用中國深空站對在木星軌道運行的朱諾號探測器進行了多次跟蹤與測量,表明中國已擁有了遠至地-木距離的深空測控能力,為預定在2020年實施的火星探測計畫做好了充分準備。[55][56]
地面應用系統
[編輯]為接收天問一號來自火星的信號,地面應用系統在天津武清新建一台全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直徑70公尺,高72公尺,總重約2700噸,與已有地面數據接收天線進行組陣,達到等效103公尺直徑面積的數據接收能力[57]。
在接收到信號後,武清站會對數據進行解碼處理,然後用專用光纖發送到位於北京的國家天文台天問一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的運行控制與科學操作中心進行分析。
-
2020年7月23日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
2020年7月23日 數萬民眾現場見證「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科學儀器
[編輯]環繞器和巡視器帶有總共13個科學儀器,其中7個由環繞器攜帶,6個由「祝融號」巡視器攜帶:[41][58][59]
環繞器
[編輯]- 中解析度相機(MoRIC)在400公里的軌道上解析度為100公尺,在可見光波段進行彩色成像。
- 高解析度相機(HiRIC)在265公里軌道上的解析度為0.5公尺(全色模式)和2.0公尺(彩色模式)。
- 火星磁強計(MOMAG)進行火星空間磁場環境探測。
- 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MMS)可確定元素組成,用以進行遠距離火星土壤和表面物質成分分析。
- 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MOSIR)通過主動發射和接收電磁波信號來探測火星表面和地下水冰。
- 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MINPA)進行火星大氣電離層分析及行星際環境探測。
- 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MEPA)同上。
巡視器
[編輯]- 導航與地形相機(NaTeCam)拍攝可見光波段彩色照片以記錄巡視區地形地貌,像素2048×2048。
-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RoPeR)探測火星車沿途地下的淺表層結構,與環繞器上的次表層探測雷達原理相同,但解析度更高。祝融號和與其同年發射及著陸的毅力號並列為最早裝備該類儀器的火星地表探測器。
- 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RoMAG),探測著陸區火星磁場,確定火星磁指數。
- 火星氣象測量儀(MCS)配備風、聲傳感器和溫、壓傳感器,對巡視器附近的氣溫、氣壓、風速、風向和聲音資訊進行記錄。
- 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MarSCoDe)進行火星巡視區表面元素、礦物和岩石類型探測。
- 多光譜相機(MSCam)同上。
除科學儀器外,環繞器與巡視器均配置了若干工程儀器(如避障相機、監視相機等)用以輔助任務進行。考慮到首次火星著陸失敗的可能,著陸器還裝備了火星探測車應急信標裝置,可在非預期著陸的情況下向環繞器傳輸數據,返回儘可能多的資訊。[60]
任務經過
[編輯]主要事件
[編輯]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太空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地火轉移軌道。[11]
2021年2月10日,在經過了202天的飛行後,天問一號順利實施近火制動,成功進入環火軌道,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61]。
2021年5月15日凌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停泊軌道實施降軌,下降至火星進入軌道開始降落程序。7時18分,在經過了約三小時的降落過程後,天問一號著陸器攜帶祝融號巡視器通過傘降及反推的方式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62][63]。
2021年5月22日10時40分,祝融號巡視器安全駛離著陸平台,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64]
2021年6月11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由祝融號巡視器拍攝的首批科學影像圖,標誌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65]
2021年8月,祝融號達到了90個火星日的預定工作時長,累計行駛距離達到889公尺且狀態良好,探測任務繼續進行。[66]
2021年9月下旬開始,由於日凌作用導致的電磁干擾,天問一號環繞器與祝融號火星車按計畫暫停工作,進入休眠狀態。兩者於2021年10月安全度過首次日凌並恢復工作。[67][68]
2021年11月8日,天問一號環繞器進入遙感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69]
2021年12月1日,國家航天局與歐洲太空總署共同宣布中國的祝融號火星車與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快車號軌道器進行了在軌中繼通信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70]
2022年5月,祝融號火面工作時間達到一年。為應對沙塵天氣導致的太陽翼發電能力降低及冬季極低的環境溫度,按照設計方案和飛控策略,祝融號火星車於此時轉入休眠模式,預計將於同年12月前後的初春季節恢復正常工作。[71]
2022年6月,天問一號環繞器完成獲取覆蓋火星全球的中解析度影像數據,各科學載荷均實現火星全球探測,至此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和火星車均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後續環繞器將繼續開展全球遙感探測,並擇機開展拓展技術試驗,為相關任務開展先期技術驗證。[72]
2023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空間解析度76公尺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73]
詳細經過
[編輯]時間 (UTC+8) | 事件 | 軌道/地點 | 備註 |
---|---|---|---|
已完成 | |||
2020年7月23日 12時41分 |
發射 | 中國文昌太空發射場 LC-101 19°36′53″N 110°57′04″E / 19.614691°N 110.951004°E |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順利進入地火轉移軌道[11][74]。 |
2020年8月2日 7時 |
第一次軌道修正 | 地火轉移軌道 |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牛引擎開機工作20秒,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75] |
2020年9月20日 23時 |
第二次軌道修正 | 地火轉移軌道 | 在器地距離約1900萬公里處,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車按計畫實施地火轉移軌道第二次中途修正控制。[76] |
2020年10月9日 23時 |
深空機動 | 地火轉移軌道 | 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引擎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
2020年10月28日 22時 |
第三次軌道修正 | 地火轉移軌道 | 「天問一號」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77]。 |
2021年2月5日 20時 |
第四次軌道修正 | 地火轉移軌道 | 「天問一號」探測器引擎點火工作,順利完成地火轉移段第四次軌道中途修正,以確保按計畫實施火星捕獲。國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問一號」此前在距離火星約220萬公里處獲取的首幅火星圖像。[78] |
2021年2月10日 19時52分 |
近火捕獲制動 | 火星捕獲軌道 386km×181,763km 傾角11° | 「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環繞器3000N軌控引擎點火工作約15分鐘,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公里,遠火點約18萬公里,週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的大橢圓環火軌道。[20][12] |
2021年2月15日 17時 |
遠火點平面軌道調整 | 繞火極地大橢圓軌道 280km×181,540km 傾角87.3°[79]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捕獲軌道遠火點平面機動。3000N引擎點火工作,將軌道調整為經過火星兩極的環火軌道,並將近火點高度調整至約265公里。[80] |
2021年2月20日 19時 |
第二次近火制動 | 280km×84,600km 傾角87.7°[81] | 2月20日,天問一號第二次到達近火點時進行制動,進入週期約為3.45天的調相軌道,使其在運行一圈再次到達近火點附近時,能夠正好經過預定著陸區上空。 |
2021年2月24日 6時29分 |
第三次近火制動 | 280km×59,000km 傾角87.7° | 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近火點280公里、遠火點5.9萬公里、週期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探測器將在停泊軌道上運行約3個月,環繞器7台載荷將全部開機,開始科學探測。同時,載荷中的中解析度相機、高解析度相機、光譜儀等將對預選著陸區地形地貌、沙塵天氣等進行詳查,為擇機著陸火星做好準備。[82] |
2021年5月15日 1時 |
探測器降軌 | 火星進入軌道 | 凌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停泊軌道實施降軌,機動至火星進入軌道。[83] |
2021年5月15日 4時 |
軌道器升軌+著巡組合體分離 | 軌道器:440km×59,000km 傾角87.7° 著巡組合體:火星進入軌道 |
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兩器分離約30分鐘後,環繞器進行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為著陸巡視器的後續探測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搭建起地球和火星之間的通信橋梁。 |
2021年5月15日 7時09分 |
著巡組合體再入 | 火星大氣層 | |
2021年5月15日 7時18分 |
著巡組合體登陸火星 | 烏托邦平原 25°06′N 109°54′E / 25.1°N 109.9°E |
歷經約3小時飛行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衝,成功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 |
2021年5月17日 8時 |
軌道器第四次近火制動 | 268km×12,581km 傾角89.2° [84] | 天問一號環繞器實施第四次近火制動,順利進入週期為8.2小時中繼通信軌道。在這一階段,環繞器的主要工作是做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信使」,進行「地火傳書」。[85] |
2021年5月22日 10時40分 |
釋放巡視器 | 烏托邦平原 | 根據遙測數據判斷,祝融號火星車5月22日已安全駛離著陸平台,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86] |
2021年11月8日 | 軌道器第五次近火制動 | 275km×10,749km 傾角86.3°[13] | 環繞器進入遙感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69] |
國際合作
[編輯]為了天問一號任務的順利進行,國家航天局與多個不同國家的航太機構進行了國際合作:[87]
-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歐洲太空總署跟蹤站網絡 (ESTRACK)在天問一號從發射到前往火星的過程中提供了測控支持,其在火星運行的火星快車號會為著陸後的祝融號火星車提供備份通信功能。雙方在2021年11月進行了試驗並獲得成功[70]。
- 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為祝融號上的表面成分探測儀中的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探測儀(LIBS)提供了校正協助,用以和好奇號上的同類型設備進行比對。
- 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CONAE)通過阿根廷內烏肯深空站為天問一號的測控提供幫助。
- 奧地利研究促進署(FFG)參與了火星磁強計的開發和探測器飛行儀器的校準。
圖集
[編輯]備註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中国正在研制“萤火二号” 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tech.sina.com.cn. [2023-09-29].
- ^ 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正在研制“萤火二号”. 2012年8月7日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7月25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国在研“萤火二号”并非空穴来风. 2012年8月14日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月23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国火星探测器露真容 明年发射. 2019-10-12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6).
- ^ The 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rdination Group. January 2018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 ^ 6.0 6.1 China's Deep Space Exploration Roadma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8.
- ^ 中国火星探测器露真容 明年发射. 2019-10-12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6).
- ^ The 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rdination Group. January 2018.
- ^ China Exclusive: China's aim to explore Mars. Xinhua News. 21 March 2016 [2016-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1).
- ^ China to launch Mars probe in July. ChinaDaily.com. 23 January 2020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4).
- ^ 11.0 11.1 11.2 11.3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火星终迎“中国来客”. 中國新聞社. 2020-07-23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 ^ 12.0 12.1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chinanews.com. [202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13.0 13.1 Daniel Estévez. Tianwen-1 remote sensing orbit. [202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1).
- ^ It's official: China's first Mars lander debuts. 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14 November 2019 [2020-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 ^ 15.0 15.1 15.2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2021-05-15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 ^ 16.0 16.1 官宣!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2021-05-15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
- ^ Binlong Ye, Yuqi Qian, Long Xiao, Joseph R. Michalskia, Yiliang Li, Bo Wu, Le Qiao. Geomorphologic exploration targets at the Zhurong landing site in the southern Utopia Planitia of Mars. ScienceDirect. 2021-10-08 [202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英語).
- ^ 中国火星天团首度亮相,明年向火星出发. 36kr.com. [2020-01-19].
- ^ “天问一号”:欲问哪些火星之秘?. 科技日報.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 ^ 20.0 20.1 邢斯馨.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news.cctv.com. [202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 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发回遥测信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news.cctv.com.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 ^ WSJ. China’s Zhurong vs. NASA’s Perseverance: Rover Tech in Mars Space Race. YouTube. 2021年5月15日 [2021-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英語).
- ^ China has landed its first rover on Mars — here’s what happens next.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5).
- ^ La Chine va tenter de faire atterrir une sonde sur Mars dans les prochains jours.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Китай впервые осуществил успешную посадку зонда на поверхность Марса.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Jonathan Amos. China lands its Zhurong rover on Mars. BBC. 2021-05-16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5) (英國英語).
-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 命名天問一號. 中央通訊社. 2020-04-24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4).
- ^ 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正在研制“萤火二号”. 2012年8月7日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7月25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俄火箭升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1-11-09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李鵬. 萤火一号遇险:中国火星探测之路怎么走. 科學網. 2011-11-16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萤火一号失败推迟中国火星探测. 中國日報中文網. 2012-01-20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吳季. “萤火一号”: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中科院之聲. 2020-07-27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牛偉坤. 中国火星计划曝光:轨道器加火星车联合探测. 人民網.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8).
- ^ 趙竹青. 高清:中国火星探测器首秀 火星车神似“玉兔”. 人民網. 2014-11-11 [7 Jun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1).
- ^ 榮啟涵; 郭麗琨. 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 2020年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 新華網. 2016-04-22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1).
- ^ 白國龍. 高清:中国火星车亮相 太阳能电池板像4个“大翅膀”. 人民網. 2016-08-24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5).
- ^ 胡喆. 我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新華網. 2019-11-14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 ^ 胡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新華網. 2020-04-24 [202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Jia Yingzhuo, Fan Yu, Zou Yongliao.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Payloads of Chinese First Mars Exploration (PDF). 2018-09-06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3) (英語).
- ^ Zhou; et al. The subsurface penetrating radar on the rover of China's Mars 2020 mission. 2016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13–16 June 2016: 1–4. ISBN 978-1-5090-5181-6. doi:10.1109/ICGPR.2016.7572700.
- ^ 41.0 41.1 41.2 41.3 李春來; 劉建軍; 耿言; 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深空探測學報. 2018, 5 (5): 406.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5.002.
- ^ 42.0 42.1 42.2 耿言; 周繼時; 李莎; 付中梁 孟林智 劉建軍 王海鵬.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深空探測學報. 2018年8月, 5 (5).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5.001.
- ^ 上海衛星. 509所为你解密火星环绕器结构设计!. 2021-02-14 [2023-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中文(簡體)).
- ^ 2020中國火星探測計畫(根據葉院士報告整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ublished in 2018.
- ^ 胡喆、蔣芳. 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来了!. 新華網. 2021-04-24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 ^ 胡喆; 王琳琳; 周旋. 蓄势待发!为何“探火”任务要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 新華網. 2020-07-17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新華社快訊.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新華社. 2017-07-02 [201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中文).
- ^ 趙竹青. “胖五”王者归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 人民網. 2019-12-27 [2019-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中文).
- ^ 胡喆.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NASA探索. 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失败看中美差距. 網易. 2020-04-26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萤火一号"变轨失败 未能如约奔火星. 中國日報. 2011-11-10 [202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6).
- ^ 劉望.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天问一号”探火提供测控支持. 新浪網.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 ^ 李國利; 呂炳宏. 我国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正式启用. 新華網. 2020-11-18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 ^ 李國利; 呂炳宏. 我国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为“天问”探火提供测控支持. 新華網. 2020-07-25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 ^ 陳略; 平勁松; 李文瀟. 基于中国深空站的木星探测器开环测量试验. 深空探測學報. 2018, 5 (4).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4.009.
- ^ Andrew Jones. China quietly used NASA’s Jupiter probe to test its deep space network. Space News. 2019-11-20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3) (英語).
- ^ 4亿公里外的火星信号如何接收?祝融号拍摄的图片如何呈现?独家揭秘来了→. 環球網. 央視新聞. 2021-07-30 [202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 ^ Li, Chunlai; Zhang, Rongqiao. China’s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and Science Investigation. Space Science Reviews. doi:10.1007/s11214-021-00832-9.
- ^ haibaraemily. 祝融巡视,两器合影,天问一号会开展哪些科学探测?. 新浪微博. 2021-06-11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2).
- ^ 林溪; 周長城.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背后有他们的付出. 中國新聞網. 2021-05-17 [202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7).
- ^ 胡喆、蔣芳. 权威快报丨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 新華網. 2021-02-10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韩正在北京观看着陆情况. 新華網. 2020-05-15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 ^ Yan, Yongzhe; Zhang, Jianli; Qi, Chen; Wen, Bo; Wu, Yunjia; Peng, Song; Ma, Youqing; Jin, Shengyi; Zhang, Shuo; Zhang, Tianyi; Tian, He; Jia, Yang; Liu, Shaochuang. Fast and precise localization of Tianwen-1 Mars roverlanding sit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22-01-01, 67 (2): 204–211. doi:10.1360/TB-2021-0541.
- ^ 胡喆.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 新華網. 2021-05-22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 ^ 胡喆.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公布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網. 2021-06-11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1).
- ^ 宋雲霄. “祝融号”火星车完成既定探测任务. m.news.cctv.com. [202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8).
- ^ 天问一号探测器已进入日凌阶段. 新華網. 2021-10-05 [202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0).
- ^ 日凌结束 “天问一号”恢复科学探测. 新華網. 2021-10-22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2).
- ^ 69.0 69.1 耿言; 陳剛. “天问一号”环绕器进入遥感使命轨道. 新華網. 2021-11-08 [202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8).
- ^ 70.0 70.1 趙磊. 中欧火星探测器成功开展在轨中继通信试验. 中國日報中文網. 2021-12-01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 ^ “祝融号”遇强烈沙尘天气 进入冬季休眠模式. 人民網. 2022-05-20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中文(簡體)).
- ^ 天问一号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 新華網. 2022-06-29 [202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 ^ 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國家航天局. 2023-04-24 [202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 ^ 楊昇儒; 翟思嘉 (編).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中央通訊社. 2020-07-23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1).
- ^ 胡喆.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 新華社. 2020-08-02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中文).
- ^ 胡喆.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 新華社. 2020-09-21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中文).
- ^ 天问一号完成第三次轨道中途修. 新華網. 2020-10-29 [202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 ^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完成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 百度百家號 (瀟湘晨報). 2021-02-07 [2021-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Tianwen-1 plane change manoeuvre. [2021-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远火点平面轨道调整. [2021-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Tianwen-1 phasing orbit.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火制动 进入火星停泊轨道. [2021-02-24].
- ^ 刚刚!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Tianwen1 now in new "relay" orbit with a Period of 8.2 h (2.927128 rev/d), Periapsis 3657.190860 km, Apoapsis 15970.463278 km, Peri height 260.990860 km. Next Apoapsis 12:50 UTC, next Periapsis at 16:56 UTC.. [202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祝融号火星车首次通过环绕器传回遥测数据. [2021-05-18].
- ^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据.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 ^ Leonard David. China's Tianwen-1 Mars rover mission gets a boost from international partners. Space.com. 2020-07-22 [202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