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天津市南開區 |
座標 | 39°8′22.736″N 117°10′30.839″E / 39.13964889°N 117.17523306°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5-207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天津廣東會館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正月十四日(1907年),坐落於天津老城鼓樓南面(今南開區南門裡大街31號),是天津現有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清代會館建築。目前,天津廣東會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3]。現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
歷史
[編輯]歷史上,天津原有一處粵閩會館,但當時由於粵商和潮商、閩商的矛盾,同時為了方便廣東同鄉,便由時任天津海關道的唐紹儀等倡議集資興建另一座廣東會館,此後,粵商們購置了鼓樓南大街原鹽運使署舊址的土地後便開始修建。1907年,嶺南建築和北方四合院風格交匯的廣東會館落成,天津廣東會館是由戲台、南園、鋪房、客房、藥房等組成的綜合功能建築群,也是旅津廣東人議事集會的場所。
1912年8月24日,同盟會北方支部曾請孫中山和黃興曾在此登台演講[4]。1919年,鄧穎超曾領導覺悟社成員在這裡進行募捐義演。192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天津總工會在這裡成立。1937年,天津淪陷,會館成為日本占領軍開辦的警官教習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周房舍改建中學。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廣東會館舊址籌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5]
建築
[編輯]廣東會館 | |
---|---|
位置 | 天津市南開區 |
建成時間 | 1907年 |
評定時間 | 2005年8月31日 |
參考編碼 | 0310004 |
等級 | 特殊保護 |
天津廣東會館為磚木結構的合院式建築,院門宏闊,羅漢山牆高聳,廳堂出廊廈,具有嶺南特色。建築外立面為青磚飾面。建築的磚瓦木料大多從廣東購買,其中,重要的房間和門窗均有精美的磚雕、木雕做修飾。會館內的戲樓是天津廣東會館的主要建築,戲樓前面有懸掛寫有「嶺渤凝和」的巨匾,樓上觀眾席為包廂,樓下為散座。戲樓舞台深10米,寬11米,均採用用細木構件榫接而成的穹隆狀密集旋轉斗拱藻井,戲樓前台橫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獅子滾繡球圖案,兩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狀的垂花柱,舞台正面鑲嵌著巨幅《天官賜福》木雕,雕有天官、童子、猿猴、松柏、雲和蝙蝠等畫面。戲樓的門窗也雕有獅子、鳳凰、牡丹等傳統紋飾。此外,會館周圍還建造了300 多間鋪房和住房。整個建築群採用中國傳統的合院建築形式,還具有廣東廣州四合院的嶺南建築特徵。[6]
天津市戲劇博物館
[編輯]由於歷史上,梅蘭芳、尚小雲、孫菊仙、楊小樓、馬連良、荀慧生等京劇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唱。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廣東會館舊址籌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天津市戲劇博物館建築面積兩千多平方米,戲台台面七十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納六,七百人,樓上是包間,樓下是散座,戲台正上方藻井重約10噸,外方內圓,斗拱接榫,螺旋向上,據說這種構造可以把聲音傳到戲園的各個角落。館內設有《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三個展室,展出中國戲曲簡史陳列,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等,以及一些戲曲界人士的專題性展覽。還收藏四千餘件與戲劇相關的文物,其中包括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尚小雲、馬連良等人的書畫品及演出服裝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