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克托亞圖克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4年12月2日) |
圖克托亞圖克 Tuktoyaktuk Tuktuyaaqtuuq Port Brabant | |
---|---|
村鎮 | |
綽號:"Tuk"(「圖克」) | |
坐標:69°26′42″N 133°02′09″W / 69.4449688°N 133.0358414°W | |
國家 | 加拿大 |
省州 | 西北地方 |
區 | 因紐維克地區 |
建立 | 1928年 |
城市地位 | 1970年4月1日 |
政府 | |
• 市長 | Erwin Elias |
• 立法會議員 | 傑其·雅各布森 |
面積 | |
• 陸地 | 14 平方公里(5 平方英里) |
海拔 | 5 公尺(16 英尺) |
人口(2016年) | |
• 總計 | 898人 |
時區 | 北美山區時區(UTC-7) |
• 夏時制 | 北美山區夏令時區(UTC-6) |
加拿大郵政編碼 | X0E 1C0 |
電話區號 | +1 867 |
電信交換號碼 | 977 |
網站 | www |
圖克托亞圖克(英語:Tuktoyaktuk,英語 /tʌktəˈjæktʌk/;伊努克提圖特語:Tuktuyaaqtuuq 國際音標:[təktujaːqtuːq],意為「它看起來像一頭馴鹿」)是位於加拿大西北地區因紐維克地區的麥肯齊河三角洲附近的一個因紐維亞路特村落,位於因紐維克-圖克托亞圖克公路的北端終點。作為因紐維亞路特定居區的六個社區之一,人們通常簡稱它為其第一個音節,圖克(英語:Tuk,/tʌk/)。它位於北極圈以北,濱臨北冰洋,並且是通過公路與加拿大其他地區相連的北冰洋上唯一的地方。在英國殖民之後,它被稱為布拉班特港(英語:Port Brabant),到1950年,它成為加拿大第一個恢復其傳統名稱的土著定居點。該地總面積11.07平方公里,總人口870。
歷史
[編輯]圖克托亞圖克是當地因紐維亞路特地名的盎格魯化形式,意為「像馴鹿的樣子」。據傳說,一位婦女看到一些常在該地的馴鹿走進水中,並變成了石頭,或者變得石化了。如今,據說在小潮時沿著鎮的海岸可以看到與這些石化馴鹿相似的礁石。[1]
目前沒有正式的考古遺址,但這個定居點已經被當地的因紐維亞路特人用作收穫馴鹿和白鯨的地方數個世紀了。另外,圖克托亞圖克的天然港口在歷史上曾被用作向其他因紐維亞路特定居點運輸供應品的手段。
在1890年到1910年之間,圖克托亞圖克的大量原住民家庭被美國捕鯨者帶來的流感疫情所消滅。在隨後的幾年裡,甸尼人以及赫舍爾島的居民也在此定居。到了1937年,哈德遜灣公司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貿易站。1944年9月9日,一個嚴重的秋季風暴吹過這個社區,嚴重損壞了幾棟建築和停靠在港口的幾艘帆船,並導致自安德森河的馴鹿站返迴路上的11人死亡,他們當時正在帆船Cally上。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安裝的雷達圓頂是遠程預警線的一部分,用於監視空中交通並在冷戰期間檢測可能的蘇聯入侵。該定居點的位置(和港口)使圖克在為DEW線上的民用承包商和空軍人員提供補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7年,圖克托亞圖克成為首批政府全日制學校的一個地點,該學校旨在強制地將因紐特青年同化入「主流」的加拿大文化中。[2][3]
圖克托亞圖克社區最終成為了對波弗特海的北極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基地。自從1973年阿拉伯石油出口國組織的石油禁運和1979年夏季的燃料短缺後,許多大型工業建築仍然存在於這個繁忙時期。這也帶來了更多的外來者進入該地區。
2010年底,加拿大環境評估機構宣布,將對因紐維克和圖克托亞圖克之間的全天候道路進行環境研究。[4]2014年1月8日,因紐維克-圖克托亞圖克公路的工作正式開始,該公路於2017年11月15日正式開放。[5]
地理
[編輯]氣候
[編輯]圖克托亞圖克機場(1981-2010年平均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濕熱指數 | 3.8 | 0.7 | −0.5 | 6.4 | 23.3 | 29.6 | 34.1 | 32.9 | 21.6 | 16.4 | 2.1 | 0.6 | 34.1 |
歷史最高溫 °C(°F) | 0.6 (33.1) |
0.7 (33.3) |
3.2 (37.8) |
8.2 (46.8) |
24.7 (76.5) |
28.2 (82.8) |
29.4 (84.9) |
30.0 (86.0) |
21.7 (71.1) |
17.4 (63.3) |
6.1 (43.0) |
1.1 (34.0) |
30.0 (86.0) |
平均高溫 °C(°F) | −23.0 (−9.4) |
−22.4 (−8.3) |
−21.1 (−6.0) |
−11.3 (11.7) |
−1.1 (30.0) |
11.0 (51.8) |
15.1 (59.2) |
12.3 (54.1) |
5.8 (42.4) |
−4.7 (23.5) |
−17.3 (0.9) |
−20.1 (−4.2) |
−6.4 (20.5) |
日均氣溫 °C(°F) | −26.6 (−15.9) |
−26.4 (−15.5) |
−25.1 (−13.2) |
−15.7 (3.7) |
−4.7 (23.5) |
6.4 (43.5) |
11.0 (51.8) |
8.9 (48.0) |
3.3 (37.9) |
−7.4 (18.7) |
−20.7 (−5.3) |
−23.8 (−10.8) |
−10.1 (13.8) |
平均低溫 °C(°F) | −30.4 (−22.7) |
−30.6 (−23.1) |
−29.2 (−20.6) |
−20.1 (−4.2) |
−8.2 (17.2) |
1.7 (35.1) |
6.9 (44.4) |
5.4 (41.7) |
0.7 (33.3) |
−9.9 (14.2) |
−24.0 (−11.2) |
−27.5 (−17.5) |
−13.8 (7.2) |
歷史最低溫 °C(°F) | −48.9 (−56.0) |
−50.0 (−58.0) |
−47.2 (−53.0) |
−42.8 (−45.0) |
−28.9 (−20.0) |
−11.1 (12.0) |
−2.2 (28.0) |
−2.5 (27.5) |
−12.8 (9.0) |
−31.1 (−24.0) |
−41.7 (−43.1) |
−46.7 (−52.1) |
−50.0 (−58.0) |
歷史最低風寒指數 | −70.8 | −61.2 | −58.1 | −55.5 | −40.1 | −16.5 | −6.5 | −8.9 | −20.9 | −46.9 | −50.8 | −58.9 | −70.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0.5 (0.41) |
8.9 (0.35) |
7.2 (0.28) |
8.3 (0.33) |
6.8 (0.27) |
11.0 (0.43) |
22.3 (0.88) |
25.7 (1.01) |
23.3 (0.92) |
18.4 (0.72) |
9.6 (0.38) |
8.7 (0.34) |
160.7 (6.33)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1.4 (0.06) |
9.7 (0.38) |
22.2 (0.87) |
24.4 (0.96) |
15.5 (0.61) |
1.3 (0.05) |
0.0 (0.0) |
0.3 (0.01) |
74.9 (2.95)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13.4 (5.3) |
10.2 (4.0) |
9.0 (3.5) |
9.4 (3.7) |
6.2 (2.4) |
1.3 (0.5) |
0.1 (0.0) |
1.2 (0.5) |
8.9 (3.5) |
20.1 (7.9) |
12.1 (4.8) |
11.2 (4.4) |
103.1 (40.6) |
平均降水天數(≥ 0.2 mm) | 8.4 | 7.3 | 7.1 | 5.5 | 4.9 | 5.1 | 10.1 | 12.7 | 12.7 | 13.3 | 9.6 | 8.9 | 105.6 |
平均降雨天數(≥ 0.2 mm) | 0.1 | 0.1 | 0.0 | 0.0 | 1.1 | 4.3 | 10.0 | 12.4 | 9.0 | 1.1 | 0.0 | 0.1 | 38.1 |
平均降雪天數(≥ 0.2 cm) | 8.6 | 7.4 | 7.5 | 5.8 | 4.2 | 1.0 | 0.1 | 0.9 | 5.0 | 13.0 | 9.9 | 9.1 | 72.5 |
平均相對濕度(%) | 74.2 | 73.0 | 73.9 | 81.5 | 81.5 | 68.4 | 68.7 | 73.9 | 77.9 | 85.7 | 79.5 | 76.1 | 76.2 |
資料來源:加拿大環境部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81–2010[6] |
人口
[編輯]
|
| ||||||||||||||||||||||||||||||||||||||||||||||||||||||||||||||||||||||||
Sources: NWT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1–2017)[7] |
參考來源
[編輯]- ^ Tourist guide. Tuk.c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4).
- ^ Crowe, Keith J. A History of the Original Peoples of Northern Canada revised.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74]. ISBN 978-0-7735-0880-4.
- ^ Brant, Jennifer. Racial Segreg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Canada.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Historica Canada. 1 May 2020 [202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7).
- ^ Canadi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gistry –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Home Page. Ceaa.gc.ca. 27 September 2010 [27 Dec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 ^ Montgomery, Marc. "Canada now officially connected by road-coast to coast to coa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BC Radio, 15 November 2017. Retrieved on 15 November 2017.
- ^ Tuktoyaktuk A.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81–2010. Environment Canada. [9 January 2014]. Climate ID: 2203912. (原始內容 (CSV (3069 KB))存檔於2020-03-13).
- ^ Population Estimates By Community from the GN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