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0年9月8日) |
32°03′02″N 118°51′40″E / 32.05056°N 118.86111°E
中山陵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5年 |
編號 | 1-19 |
認定時間 | 2001年歸入中山陵 |
南京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是民國時期的國殤墓園,於1931年至1935年間建於靈谷寺舊址上,坐落在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東側,西鄰中山陵,占地約1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改為「靈谷公園」。
公墓建築
[編輯]建築以墓門、牌坊、祭堂、第一公墓、紀念館、紀念塔等建築構成南北一公里長的中軸線,兩邊對稱分列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葬有1,029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官兵,多數是北伐及一二八事變中陣亡的將士。
墓門
[編輯]墓門為仿古建築,歇山式屋頂覆綠色琉璃瓦,下辟三拱門,門額題「國民革命烈士之祠」,左右築紅色牆垣,兩端再辟一個偏門,正門前有一對石獅。原為明代靈谷寺的金剛殿,毀於清初戰火,光緒年間重建,成為靈谷寺大門,俗稱「紅山門」。造墓時改建為公墓大門。
牌坊
[編輯]陣亡將士牌坊共分五間,建於42層石階之上,台基面寬32.7米,進深16.6米,牌坊高10米,鋼筋水泥構築,外鑲花崗石,仿造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頂覆綠色琉璃瓦,飾有水泥脊獸,斗拱三級,四角起翹,十分壯觀。牌坊正面題「大仁大義」,背面題「救國救民」,均由中國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門額上均飾有瓷中國國民黨黨徽。牌坊前設有一對石獸。此處原是明代靈谷寺的天王殿舊址,清代毀後曾重建,改為大雄寶殿。建公墓時拆除。
祭堂
[編輯]祭堂由建於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的建築無梁殿改造而成。無梁殿原名「無量殿」,因殿內供有無量壽佛得名,為磚石拱券結構,無梁,故俗稱「無梁殿」。整修花費經費12萬元,雖經大修但整體結構未變,定名「正氣堂」。
殿東西長50米,南北進深34米,重檐九脊,五間三進。正堂中央奉有「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兩邊是「國父遺囑」和「國歌」碑刻;四周內壁上嵌有110塊黑色大理石碑,上刻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姓名、所屬部隊和軍階,其中1至61塊石碑刻1926年至1930年北伐期間陣亡的北伐軍將士名單,61至67塊石碑上刻1931年一·二八事變中陣亡的第十九路軍將士名單,67至110塊石碑上刻1931年至1933年華北抗戰中陣亡的各部將士名單,共刻陣亡將士33,224名,全文十六萬五千餘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陣亡者名錄碑刻。現闢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公墓
[編輯]第一公墓在祭堂後,廣達9,000多平方米,原為靈谷寺五方殿的舊址,建墓時築起花瓣形半圓圍牆,內辟蛛網式小路,分列墓穴。每位墓穴上置有石碑,上刻序號,陣亡者姓名、軍階、陣亡地點和時間。在花瓣形牆前,豎有一對立柱式花崗石紀念碑,碑上分別刻「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祭堂東西兩端約400米處,是第二和第三公墓,其形式與第一公墓相同。三個公墓共葬入1,029名陣亡者,多數是北伐戰爭及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將士。當時由於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採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籤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現為南京市「抗日戰爭歷史教育基地」。
其中第二公墓在1957年成為鄧演達的墓地,至今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第三公墓曾在1947年到1951年成為軍統局長戴笠的墓地,後戴笠墓在1951年被平毀,只有廢棄的墓碑還有鋼筋混凝土遺址還在原地。
紀念館
[編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館名曰「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築,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紀念館於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築師茂非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後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
這幢二層樓建築,高10米,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仿中國傳統古建築形式。外有迴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櫃,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這裡原是明代靈谷寺律堂的舊址,清代毀後改建為觀音殿,咸豐年間又毀。
紀念塔
[編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公墓的最北端,塔高60米,九層八面,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混合構築,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於遊人憑欄賞景。建於1931年至1933年,造價35.5萬元。由美國著名建築師亨利·墨菲與中國建築師董大酉設計、工程師劉寶鍔主責監理施工。塔內正中有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層,共252級。
塔外壁刻蔣中正題書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和由他撰寫的《遺阡表》,還刻有黃埔軍校同學錄序。塔內二至四層和五至八層壁嵌石碑分別刻有孫中山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詞和北上前在黃埔軍校的告別辭,分別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和吳敬恆書寫,是一組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現塔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三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現為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牌坊
-
牌坊前的石獸
-
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
蔣中正手書「精忠報國」之「忠」
保護
[編輯]靈谷塔是近代優秀建築,靈谷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於年久失修,塔身的結構安全受到危脅;由於塔身逐層收縮的特點,從上層脫落的瓦材碎片及砼表層塊,逐層砸向下層屋面,產生連鎖性破壞,也影響遊人的人身安全;塔身內,外壁的亂塗亂畫和油漆剝落脫皮。
2004年5月,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靈谷寺進行了保護整修,針對屋面琉璃瓦材破損的情況,對破損瓦材及破損花沿滴水更換,清除了以前遊人在塔身內、外的亂塗亂畫和留言,彩畫也採用專門材料進行了修復。整修耗資超過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