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健
喬健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臺灣 | 1935年2月6日
逝世 | 2018年10月8日 美國 | (83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轉系)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文學士(1947)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1961) 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博士(1969) |
職業 | 人類學學者、民族學學者 |
經歷
|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創系主任 | |
任期 1980年—1991年 |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創所所長 | |
任期 1995年8月1日—2000年7月31日 |
喬健(1935年2月6日—2018年10月8日),國際人類學者、族群研究學者,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博士,被譽為華人人類學大師,曾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創系主任暨講座教授、國際瑤族研究協會、香港人類學會創始人。1995年,返國創辦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並任創所所長,2003年獲聘為中華民國國家講座教授,退休後榮獲中國學術界頒授「人類學終身成就獎」。[1][2][3]
喬建從事族群與文化研究多年,長期進行田野工作,包括:臺灣原住民族、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底邊社會、美國印第安民族的拿瓦侯傳統及美亞文化關聯等。撰寫及編輯專書三十餘種,學術論文近百篇。
生平
[編輯]喬健出生於1935年,當他從臺北市立成功高中畢業後進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原本在歷史系學習的他,因對考古人類學的濃厚興趣,轉入該系深造。同時,他也是考古人類學系該年級唯一的學生,這樣獨特的學習經歷,是他學術道路的一大轉捩點。 在臺大期間,喬健先生接受了包括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及語言人類學四大人類學分支的嚴謹訓練,這為他未來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曾師從多位著名學者,如李方桂先生、李濟先生、芮逸夫先生等,從他們那裡學到了豐富的學術知識和研究方法。[4]
喬健在其長達6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致力於對亞洲和美洲各種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他不僅揭示了美亞文化之間的關聯,還深入探討了亞洲的底層階級和邊緣社會,對族群發展進行了深思熟慮的分析。這種堅持踏實田野調查的精神,使他的研究更具深度和廣度。除了在學術研究上的成就,喬健先生還對後輩學者提出了寶貴的建議,特別是在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和方法上。他強調田野調查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深入的參與,這對於深化人類學研究至關重要。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國在其文章《族群與社會研究的先驅–喬健》中提及:
“ | 喬健教授可以說是國內人類學者中田野經驗最豐富、調查接觸族群文化種類最多的一位。 | ” |
——中央研究院李亦國院士 |
在談及華人人類學的發展時,喬健先生坦承華人人類學相較於其他國家,如印度、日本、韓國,發展較為緩慢,並對此提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他認為,人類學在中國的邊緣地位與學科發展緩慢有著直接的關係,並認為臺灣是華人人類學之支柱。為此,喬健協助香港中文大學創辦人類學系,為香港人類學發展貢獻。
1994年,在國立東華大學創校校長牟宗燦延攬下,返國創辦臺灣第一座族群研究所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並出任創所所長,其延攬了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教授余德慧、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紀駿傑等學者任教。[5][6] 創所不久後,便在臺大人類系、清華人類所競爭中突出,獲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資助創立原住民民族學苑籌備處,並擔任籌備處主任。2001年,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正式創立,為臺灣首座原住民族群之高等教育學府,同時喬健獲聘為中華民國國家講座教授,並在東華任教至2004年退休。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家講座教授 - 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2022-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31) (中文(臺灣)).
- ^ 慟!人類學大師辭世 敬悼喬健榮譽教授. secret.ndhu.edu.tw. [2022-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6) (中文(臺灣)).
- ^ 【20190327·纪念乔健先生专辑】“乔健学术思想与中国人类学发展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_研究. www.sohu.com. [2024-01-22].
- ^ 李, 亦國. 族群與社會研究的先驅 –––– 喬健 (PDF).
- ^ 【紀駿傑老師悼念文集】「紀」念文:「駿」如風、「傑」如山-台灣社會學會. www.tsatw.org.tw. [202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曾經──記東華文學院的歲月──吳天泰. 人社東華. 2020-08-26 [202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