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盧森堡妥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盧森堡妥協[1]是在1966年1月達成的協議,用於解決歐洲經濟共同體空椅危機英語Hallstein Commission所造成的僵持。

內容

[編輯]

否決權

[編輯]

盧森堡妥協案催生出有效多數表決制英語qualified majority voting,授予各國在討論「重大國家利益」的話題時,擁有一票否決權。 在一般情況下,條約只需要絕對多數即可通過,但如果一個成員國提出該話題事關其重大國家利益,理事會成員則必須尋求創造一個所有成員都一致同意的解決方案。 但是盧森堡妥協案並沒有說明如果無法找到一個一致同意的解決方案,委員會應該怎麼做,妥協案假設委員會一般會按照常規程序繼續工作。[2] 戴高樂對此案不滿意,因為有效多數表決制令人口較少的國家擁有了不對等的投票權。[3]

事實上盧森堡妥協案提出的開頭20年,它有效阻止了一些條約被通過,但1982年英國行使否決權被法國推翻了。[4][5]

弱化委員會

[編輯]

盧森堡妥協限制了委員會。 因為任何成員國都可以用「重大國家利益」的理由行使一票否決權,委員會便不太有動力推動立法,不願意討論有爭議性的話題或深入的改革。[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賈文華. 1965年“空椅危机”起因考析 (PDF).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3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2). 
  2. ^ Luxembourg compromise bulletin (http://www.eurotreaties.com/luxembourg.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3 March 2012.), p. 5-6
  3. ^ Bomberg, Elizabeth. "Luxembourg Compromise." Decision-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By John Peterson. London: Macmillan, 1999. 49–50.
  4. ^ European Industrial Relations Dictionary | Eurofound.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4). 
  5. ^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Luxembourg Compromise by Anthony Teasdale, 1993 –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8-5965.1993.tb00481.x/abstra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Schmidt, S. K. (2001). A constrained commission: Informal practices of agenda-setting in the council. The Rules of Integration: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Europe, 12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