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大公 (奧地利-泰申)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تۆرکجه
- Български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עברית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한국어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ombard
- Lietuvių
- Latviešu
- Bahasa Melay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mple English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ไทย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卡爾大公 | |||||
---|---|---|---|---|---|
泰申公爵 | |||||
捷欣公爵 | |||||
統治 | 1822年-1847年 | ||||
前任 | 阿爾貝特·卡西米爾 | ||||
繼任 |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 ||||
出生 | (1771-09-05)1771年9月5日 神聖羅馬帝國托斯卡納大公國佛羅倫斯 | ||||
逝世 | 1847年4月30日(1847歲—04—30)(75歲) 奧地利帝國維也納 | ||||
安葬 | |||||
配偶 | 拿騷-威爾堡的亨麗埃特 | ||||
子嗣 | 兩西西里王后瑪麗亞·特蕾西亞·伊莎貝拉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卡爾·費迪南 腓特烈·費迪南 瑪麗亞·卡洛琳娜 威廉·弗朗茨 | ||||
| |||||
王朝 |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 ||||
父親 | 利奧波德二世 | ||||
母親 | 西班牙的瑪麗亞·路易莎王女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神聖羅馬帝國 奧地利帝國 | ||||
服役 | 帝國陸軍 帝國皇家陸軍 | ||||
服役時間 | 1792–1809 | ||||
軍階 | 元帥 | ||||
指揮 | 帝國皇家陸軍 | ||||
參戰 | |||||
卡爾大公(德語:Erzherzog Karl von Österreich, Herzog von Teschen,又称Karl von Österreich-Teschen),全名卡爾·路德維希·約翰·約瑟夫·洛倫茨(德語:Carl Ludwig Johann Joseph Laurentius von Österreich,1771年9月5日—1847年4月30日), 奧地利帝國元帥,利奧波德二世和皇后瑪麗亞·盧多維卡(英語:Maria Luisa of Spain)公主之子,弗朗茨二世之弟。儘管他患有癲癇病,但不影響他作為指揮官和奧地利軍隊的改革者。
青年和早期生涯
[編輯]卡爾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公國的佛羅倫斯,他的青少年時期在托斯卡納、維也納及荷蘭(當時為奧地利的屬國)度過。法國革命戰爭時他開始他的軍事生涯,並與法軍對抗。1792年,他在熱馬普戰役指揮過一個旅的兵力,並在1793年的內爾溫登戰役和之後的阿爾登霍芬戰役(英語:Battle of Aldenhoven (1794))和中建立了自己的名聲。在這一年,他成為比利時當地總督並獲得陸軍中將軍階(Lieutenant Field Marshal),不久晉升為上將。隨後參加弗勒呂斯戰役。
在1795年他服役於萊茵軍團,並在第二年被賦予領導所有萊茵河奧地利軍隊。1796年將茹爾當和莫羅的法軍趕出,獲元帥軍階。1799年在安貝格和維爾茨堡戰役與茹爾當會戰中再次擊敗茹爾當的軍隊,但遭到巨大損失,後被莫羅的法軍擊敗並被迫離開德國。
拿破崙戰爭
[編輯]1797年他被派往義大利迎擊波拿巴·拿破崙,有力地鉗制了拿破崙的進軍,在1799年的戰役他再次迎戰茹爾當,在奧斯特拉赫(英語:Battle of Ostrach)和史塔卡赫之戰中打敗他,隨後入侵瑞士,在第一次蘇黎世戰役(英語:First Battle of Zurich)中擊敗馬塞納,重新進入德國占領萊茵河。
因健康欠佳他被迫退休回到波西米亞,1801年升任奧地利軍事委員會主席,銳意實施改革。由於受到阻撓,被迫於1805年1月辭職。霍恩林登戰役後卡爾大公不得不作出斯泰爾停戰決定(英語:Armistice of Steyr),第二次反法同盟以來的連綿戰事暫時告一段落。這給他贏得給他豎立塑像的榮耀和國家救世主的名聲,但卡爾拒絕了。
1805年的戰爭,卡爾大公打算將主要軍隊留在義大利,與法軍馬塞納元帥在北義大利開始卡爾迪耶羅戰役,10月28日會戰開始,31日結束,奧地利戰敗,隨著締結和平條約,他開始了積極的軍隊改革,此一成果後在1809首次得到了檢驗。
1806年2月弗朗茨二世重新任命他為奧地利軍隊總司令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806年8月6日,法蘭茲二世被迫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封號,只保留奧地利皇帝頭銜,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至此,歷經了844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徹底宣告終結。法蘭茲二世再度被迫臣從於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提爾西特同盟中,不可干涉第七次俄土戰爭。法蘭茲二世還被迫以和親的方式,把女兒瑪麗·路易莎嫁給拿破崙。從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大幅度衰落,無法恢復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1809年5月21-22日,在阿斯佩恩和艾斯林使拿破崙一世第一次遭到挫敗。7月,瓦格拉姆會戰失敗後辭職。
晚年生活
[編輯]當奧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聯盟時,卡爾大公並未被賦予軍隊的指揮權,而是由施瓦岑貝格親王擔任,卡爾大公退休後除了在1815年擔任美因茨堡壘指揮官外,未再擔任公職,並在1822年繼任泰申公爵。
1815年9月15日(或17日),卡爾大公在魏爾堡與亨利埃特結婚。
1847年4月30日,卡爾大公在維也納逝世,並葬在維也納皇家墓園第122號墓地。1860年在維也納英雄廣場豎立起了一座紀念他的雕像。
家庭
[編輯]1815年,卡爾大公與拿騷-威爾堡的亨麗埃特結婚,兩人共有4子2女:
- 瑪麗亞·特蕾莎(1816年—1867年),兩西西里王后
- 阿爾布雷希特(1817年—1895年),泰申公爵
- 卡爾·斐迪南(1818年—1874年)
- 腓特烈·斐迪南(英語:Archduke Friedrich of Austria (1821–1847))(1821年—1847年)
- 瑪麗亞·卡羅琳娜(英語:Archduchess Maria Karoline of Austria)(1825年—1915年)
- 威廉·法蘭茲(英語:Archduke Wilhelm Franz of Austria)(1827年—1894年)
工程
[編輯]- Grundsätze der Kriegskunst für die Generale (1806)
- Grundsätze der Strategie erläutert durch die Darstellung des Feldzugs 1796 (1814)
- Geschichte des Feldzugs von 299 (1819)
外部連結
[編輯]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神聖羅馬帝國帝國陸軍大元帥 | |
---|---|
定制前 | |
新教系 |
|
天主教系 | |
| |
交戰國 |
| ||||||||||||||||||||||||
---|---|---|---|---|---|---|---|---|---|---|---|---|---|---|---|---|---|---|---|---|---|---|---|---|---|
主要戰鬥 |
| ||||||||||||||||||||||||
軍事將領、 政治領袖 |
| ||||||||||||||||||||||||
相關資訊 |
| ||||||||||||||||||||||||
- 粗劣翻譯
- 維基數據有相關圖片而本地未添加
- 含有德語的條目
- 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連結助手模板的頁面
- 維基共享資源分類連結使用了維基數據上的匹配項
- 引用自1911年大英百科全書而缺少條目參數的維基百科條目
- 含有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內容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cB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RISM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