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出師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出師表
四川成都武侯祠內刻有《前出師表》的碑文
正體字 出師表
簡化字 出师表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奏章

前出師表

[編輯]

《前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建興五年,蜀漢國力有所恢復,諸葛亮深知蜀國弱小,若想生存必須對外征伐方可延續政權,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魏國[1]。《前出師表》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內容有規勸君王、委託政事、回顧經歷、表明北伐決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蘇軾評價《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里,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2]。日本史學家狩野直禎認為,因為諸葛亮十分敬仰戰國時樂毅的功業[3],《前出師表》中的文句受到《樂毅報燕惠王書》影響很大[4]

歷代名人對《前出師表》評價甚高,如下: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讀《陳情表》不哭者不,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

王夫之:「《出師表》一文之妙,為古人所稀,而後人所宜思。」

魏源:「此表乃漢文之冠,其辭氣之壯,其藝術之精,固古今之精鑄也。」

梁啟超:「此乃文之珠璣也,後人讀來,彷彿置身當時,真有感動之情。」

胡適:「《出師表》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一篇表文,其文藝價值和思想價值都非常高。」

林語堂:「《出師表》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座豐碑,是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至高評價。」

毛澤東:「《前出師表》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一篇表文,它不但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而且在政治、歷史和思想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

[編輯]

《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年)。《後出師表》一文沒有收錄於《三國志》,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釋的時候,註明是引自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而《漢晉春秋》中的《後出師表》又是出於三國的《默記》。因此,清代錢大昭在《三國志辨疑》中對於《後出師表》的作者是否為諸葛亮,表示懷疑。現代學者李敖也認為《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5]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對於國家的忠心耿耿。本文另外的名句「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經常為後人引用。

武將

[編輯]

《後出師表》提到在第一次北伐到這次上表期間,去世的將領有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

偽作爭論

[編輯]
清朝描述諸葛亮北伐、軍臨渭水的畫作,其上寫著:六第出師,誓挽天河清北魏;半生握將,力扶漢鼎定中原

《後出師表》的真偽受到了廣泛的爭議,認為它是偽作的大致理由如下:

  • 陳壽修《三國志》時未將其收錄在十萬四千字的《諸葛氏集》之中。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即《後出師表》並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於東吳張儼的《默記》,這顯然不合常理。
  • 《後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即與《三國志》記載的趙雲卒年(建興七年,229年)不合。
  • 《後出師表》裏的語氣非常沮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與《前出師表》積極的文辭截然不同。
  • 諸葛亮此時獨攬大權,當時沒有人質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卻談到「議者所謂非計」,不符合蜀漢當時的情況。因此有學者懷疑這是東吳諸葛恪為了執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製的偽作。
  • 根據陳壽的概括,諸葛亮的文風是「文采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這在諸葛亮的其他作品裡也可體現。然而《後出師表》中卻過分注重文辭修飾,有許多如「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這樣使用對仗排比而導致文章意思不通順的地方。
  • 關於漢高祖的看法與諸葛亮其他作品不同。在同時期的作品《論光武》中,諸葛亮認為由於漢高祖相比漢光武帝水平有限,從而使漢初的群臣建立功業,且這種功業僅是「焦爛之功」[6];然而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高度評價漢朝的開國君臣為「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
《後出師表》




成語

[編輯]

兩文中尤以《前出師表》的文學水準甚高,所以有很多成語為後世所用。

《前出師表》中為後世所用的成語有危急存亡之秋妄自菲薄陟罰臧否引喻失義作姦犯科猥自枉屈三顧草廬不知所云,名句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等。

《後出師表》中也有經常被引用的名句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成語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7]等。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三國志·卷三十五》:「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 ...」
  2. ^ 《樂全先生文集敘》,《蘇軾集·卷三十四》
  3. ^ 《三國志·卷三十五》:「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 ^ 狩野1990、『孔明「出師表」を読む』學習研究社歴史群像シリーズ16、三國志下巻所収の論考
  5. ^ [李敖语妙天下]20090106 04.諸葛孔明的精神, [2022-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中文(中國大陸)) 
  6. ^ 論光武》: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闊疏,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稱鄧禹曰:『孔子有回,而門人益親。』嘆吳漢曰:『將軍差強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與諸臣計事,常令馬援後言,以為援策每與諧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審也。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7. ^ 如黃宗羲的《巡撫天津右僉都御史留仙馮公神道碑銘》;朱鎔基2001年的演講均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