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記集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出三藏記集》,南朝梁代僧祐撰,又稱《僧祐錄》、《祐錄》,是現存最早的完整佛教經錄。成書於510年代(天監年間)。[1]
作者生平
[編輯]釋僧祐,本姓俞。僧祐兒時到建初寺禮佛,開心雀躍,十分喜愛佛道,以致不肯歸家。到十四歲時,因家人為他秘密求訪婚姻,被僧祐知曉後,他逃避到定林寺,師從法達法師。後從事法穎,兩人均是律學大家,僧祐竭盡思慮努力研求,從而對律部達到非常精通的程度,以致超過了先哲。永明年間,朝廷勒令僧祐入吳在五眾中試選僧尼,並宣講《十誦律》,尤其是講清受戒之法。他將所獲得的施捨全部用於定林、建初寺,或修繕其他廟宇。他造立經藏,搜集、整理經卷,使得到處廣開佛寺,佛法弘揚。
梁天監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僧祐在建初寺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僧祐搜集經藏,摘取重要的事跡撰為《三藏記》、《法苑記》、《弘明集》等,都流行於世。
歷史沿革
[編輯]僧祐於天監年間[1],借為定林寺、建初寺造立經藏寫一切經的因緣,在道安《總理眾經目錄》的基礎上,旁考諸目,「訂正經譯」,撰成《出三藏記集》。
僧祐編纂此書的用意在對佛經翻譯進行「沿波討源」,所以他將全書分作四個部分:一、《撰緣記》,二、《詮名錄》,三、《總經序》,四、《述列傳》。這些如僧祐的自序所說:「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錄詮,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征;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
《出三藏記集》不僅在經錄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價值,在目錄學上也佔有很高的地位,它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
劉勰長期在定林寺整理經藏,有人懷疑《出三藏記集》一書,出劉勰之手,或者「當是劉勰得意之筆,爲僧祐之序潤色或捉刀之際,自然流出。」[2]。饒宗頤在〈《文心雕龍》與佛教〉說:「《出三藏記集》,凡分十五卷,題僧祐名,可能出勰之手。其中不少論文,可視為劉氏所作,或至少可代表他的意見,不妨取與《文心雕龍》比較研究。」牟世金指出《出三藏記集》卷十二〈釋僧祐法集總目錄序〉「短力共尺波爭馳,淺識與寸陰競晷」,與〈麗辭〉篇「麗句與深采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非常神似[2]。日本學者興膳宏例舉《文心雕龍》與《出三藏記集》的相似處[3]。
評價與影響
[編輯]《開元錄》卷十,敘列古今諸家目錄,隋以前有二十七部。此中惟梁僧祐之《出三藏記集》現存。余均佚失。對於這本書的評價,歷代以來,推崇備至。獲得後世經錄學家的盛讚,認為僧祐所撰三藏記錄,條例可觀。
本書撰成後不久,僧紹編《華林佛典眾經目錄》,依此目分四色,加以增減,可以得知,在當時此目已被重用。《出三藏記集》的代錄,是在道安基礎上發展出依時代記譯人、記譯經的重要方法。代錄這一經錄組織方法,為後世的經錄學家所繼承。長房錄、道宣錄、智昇錄都是以代錄為主題進一步發展;佛典目錄在目錄學上獨樹一幟,與僧祐錄這方面的作用是分不開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