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改革
光武改革(韓語:광무개혁/光武改革)為朝鮮王朝末期朝鮮高宗在位期間的現代化改革。朝鮮高宗於1897年改年號為光武,自稱光武皇帝。改革以「舊本新參」(以舊制度為根本、參酌新事物)為基本路線,在政治上趨向保守,同時推行經濟和軍事的近代化。從1897年到1904年這段時期,韓國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被後世總結為「光武改革」。與辛丑條約之後晚清政府推行的「光緒新政」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帶有濃厚而急進的西化色彩。
建陽年間改革項目
[編輯]政治
[編輯]君權極度膨脹,各部的權力逐漸被削弱。一度準備改造為議會的中樞院有名無實,一切權力都向代表宮中勢力的宮內府集中,宮內府下屬的內藏院代替度支部,成為全國財政賦稅的核心機構;宮內府警衛院代替警務廳,總管全國警察事務;宮內府鐵道院管理全國鐵路幹線;宮內府通信司代替電郵局,管理全國郵傳電訊。1900年4月17日頒行勳章和綬帶,勳章包括大勳位金尺大綬章、大勳位瑞星大綬章、大勳位李花大綬章、太極章、八卦章、紫鷹章等[1]。1902年1月27日下令制定國歌[2]。
科學技術
[編輯]教育
[編輯]- 朝鮮高宗公佈朝鮮新教育令開始改革教育。
- 各郡設立一所「國小」。
- 設立漢城師范學校,以培育教師。
- 派遣學生留學海外,如錢奎植於到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大學(Roanoke College),直至1913年才回國。
經濟
[編輯]- 大朝鮮麻製絲公司(紡績公司)創立。
- 漢城銀行的創立。
- 鼓勵工商業的政策,在日俄戰爭前出現了大朝鮮苧麻製絲會社、漢城織造會社、漢城電氣會社、仁川郵船會社、大韓天一銀行、漢城銀行等一系列新型企業。
- 1901年宣布實行金本位制度,請日本的大阪造幣局代為鑄造年號「光武」,面值5圓、10圓和20圓的金幣(成色90%金、10%銅,與日元等值),並在1903年設立了韓國中央銀行。「光武改革」的另外一項重大措施是被稱為「光武量田」的全國土地丈量工作,聘請美國的測量人員,依據西洋式方法丈量國土,並依據丈量的結果重新授予地契。這是進行全國土地開發的前奏。在進行土地丈量的同時,還對韓國全國的山林、礦產、水力等資源進行調查。不過,由於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以及日軍占領韓國,「光武量田」在丈量了全國土地的2/3後就被迫中止了。「光武改革」的進程在1904年因日俄戰爭爆發而告終止。
- 英國人在韓國取得以及架設電車電燈的專利。
- 漢城的洪陵西大門,於1899年電車正式通車。
- 得美國合作,在漢城開設電氣、自來水供應。
- 俄韓合辦的露韓銀行設立。
- 漢城皇國中央總商會發起商權守護運動,藉此擺脫外國,成立國辦企業。
- 鍋下鐵路公司成為韓國國人企業公司。
- 1899年開馬山、群山、城津三港口作為供外國船隻停泊逗留的國際港口。
- 1899年韓國政府機關商理局改名為商務公司。
- 利用美俄等國的外資發展電車、自來水等公用事業。1898年批准與美國合資的漢城電力會社建設首都的供電系統和路面電車系統。
思想學術
[編輯]- 韓英文字的報紙獨立新聞正式出版,英文版為The Independents。
- 建陽二年(1897年)5月15日發行大朝鮮獨立教會會報。
衛隊
[編輯]- 3月16日設定一個大隊名為「侍衛隊」、仿傚俄羅斯的軍隊。
- 4月4日親衛隊人數由884人縮小到685人。
- 6月14日地方增設軍隊,擴展至八個地方軍隊,共5112人。
- 6月30日王宮大臣李載純(王族成員,後來成為清安君)建議的設「侍從院扈衛軍」,並預定7月下旬僱用俄羅斯軍中三至九個下士官到達漢城教授新設的軍隊。
內政
[編輯]外交
[編輯]和許多國家建交,和清朝建立平等外交關係。主動對外開放了木浦、鎮南浦(今朝鮮南浦)、馬山、群山、城津(今朝鮮金策)等通商港口,以及平壤等內陸城市,允許外國商人和僑民自由居留。
軍事
[編輯]- 承襲之前的改革方式,以俄羅斯軍官作顧問,訓練一支現代化並組織4000人以上的軍隊。軍人改穿西式服裝。
- 1898年侍衛隊內206人作為砲兵隊。親衛隊同侍衛隊一樣(共五大隊共1千人。俄式訓練),另外,曲號隊以21人 分發在大隊內。
- 到了1899年,地方隊的總兵力達5600人,士兵主要散落在全國十四個地方,每支達到200-600人。
修繕
[編輯]教育
[編輯]- 1898年開城培花女子私立學校建成。
- 直至1899年,韓國成立了10間漢城國立小學、6間外語學校、1間醫科學校、1間師範學校及62間地方國立小學。
交通
[編輯]1899年大韓帝國從法國手中收回了京義線鐵路(漢城-新義州)的敷設權,並修建京元線(漢城-元山)、湖南線(漢城-大田-木浦)等新鐵路幹線。不過,京仁線(漢城-仁川)和京釜線(漢城-釜山)兩條重要鐵路幹線的敷設權被日本人所把持。
郵電
[編輯]1900年韓國加入萬國郵政聯盟,到1902年已經開通了漢城、仁川、平壤、釜山等地之間的長途電話。
思想學術
[編輯]- 《大韓新報》創辦
- 《獨立新聞》改成日刊。
評價
[編輯]光武改革的基本路線是「舊本新參」(舊制為本,參酌新物),政治上加強君主集權,宣揚國家獨立自主,頒布《大韓國國制》;經濟、軍事、教育上學習西方,經濟上鼓勵工商業,開港招商,學習西方的財政與金融,農業實行「光武量田」等政策。軍事上學習西方制度,建立西式軍隊;社會上也開始學習西方。這種改革一方面在經濟、科技、軍事上趨向西方,而政治不但不學習西方走向自由民主,反而加強獨裁,強化高宗李熙的權力,宣揚無限君權[3],當時開化派組織的獨立協會主張將諮詢機構中樞院改造為議會,實行君主立憲制,發起萬民共同會。高宗卻於1898年底,取締獨立協會。這種改革核心是強化皇權,不是民權,不可能使韓國走向富強。韓國歷史學家姜萬吉說:「實際上皇權強化恰恰是規定並制約光武改革整體性質的根本因素,也是光武改革未能深入更未能成功的根本因素,忽視這一點而僅僅看到此時期經濟社會等表面上的某些變化而承認改革的進步意義這一立論,恐怕尚須進一步的考察」[4]。慎鏞廈認為光武改革不算改革,他說:「以獨立協會為首的改革派為了維持國家的獨立,屢次提出了能夠總體解決時代問題的改革方案,但是光武年間主政的親俄守舊派統治階層不但沒有採納並推行這些主張,而且通過強制解散獨立協會等手段壓制了他們的救國改革運動。……考察當時的事實,只能說『統治階層的光武改革』這一概念是難以成立的一種虛構。」[5]而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國史編纂委員會委員長李泰鎮說:「光武改革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不少成果,日本覺得如果就這麼放手不管的話,征服朝鮮半島會有困難。因此,他們對俄羅斯發起戰爭,以其軍事力量推進了強占朝鮮半島的政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