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賽德市的歷史
伯恩賽德市是阿德萊德大都會區的一個地方政府區域,它的歷史跨越了三個世紀。在歐洲人來此定居之前,伯恩賽德的居民是考爾納人。他們冬季居住在托倫斯河的小溪周圍,夏季居住在阿德萊德山。
1836年,英國在南澳大利亞殖民後不久,這裡的定居者開始在阿德萊德市東部的山腳下購置房產。1838年,馬吉爾村被劃分了出來。一個名叫彼得·安德森的蘇格蘭人和他的家人是1839年在現在被稱為伯恩賽德郊區地區的第一批正式定居者,他以他的財產毗鄰多倫河而命名該地區(在蘇格蘭語中,"伯恩 "是指小溪或河流)。此後不久,伯恩賽德村成立,伯恩賽德區議會於1856年在公報上公布,從更大的東多倫斯區議會中分離了出來。早期伯恩賽德的經濟支柱是葡萄種植、採礦和橄欖園。格倫奧斯曼擁有大量的礦場資源, 並且還在馬吉爾和士敦尼埠建立了葡萄園。
1926年,現在的議會廳建成於圖斯莫爾;1935年,議會成為一個了市鎮。隨著整個地區經濟的增長和城市的發展,伯恩賽德在1943年被設立為城市。20世紀60年代,伯恩賽德建立了一個社區圖書館和一個游泳中心;1997年至2001年期間,對這兩個中心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展和升級。
早期的村莊
[編輯]在南澳大利亞州成立僅29個月時的1839年5月,肯辛頓村就成立了。這個村主要發展農業,與附近的諾活村關係密切。1853年,這兩個村子組成了阿德萊德最早的市鎮之一,即諾活和肯辛頓鎮,後來演變成今天的諾活卑尼咸及聖彼得斯市。現在肯辛頓花園和肯辛頓公園的郊區是被包括在伯恩賽德市的肯辛頓的部分地區。 馬克吉爾村(後來的馬吉爾村)村最初是作為524英畝(約2.1平方)的馬克吉爾村莊園建立的。莊園的主人是兩個前往新成立的殖民地的途中在水牛號上相遇的蘇格蘭人羅伯特·考克和威廉·弗格森。這個莊園是以庫克夫人的受託人大衛·M·馬克吉爾的名字來命名的。 負責耕種莊園的弗格森在1838年時建造了莊園的宅基地。 但在耕作開始後不久,兩人就因缺乏資金,使得馬吉爾成為第一個被分割的山麓村莊。 格倫奧斯曼村的發展與兩位康乃狄克移民在奧斯曼山山坡上發現銀和鉛密切相關。他們發現的礦物在當時南澳大利亞州的早期經濟尚未建立,面臨破產時,為殖民地提供了寶貴的出口收入。 當時,南澳大利亞州長喬治·高勒在第一時間參觀了這一發現,因此第一個礦場麥爾·高勒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19世紀40年代,麥爾·高勒中開採的礦物資源出口到海外,並且因為幾個礦場被一個德國商人買下,這為早期的康沃爾人和後來的德國移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早期的村莊有著很強烈的康乃狄克風格,後來因為德國人的移民又增添了很多德國特色。但在1851年,鄰近的維多利亞殖民地開始出現淘金熱,工人們紛紛出走,採礦業隨之衰落。
1839年,安德森家族是伯恩賽德村建立後首先在這裡定居的。彼得·安德森以其位於多倫河邊的位置命名了這塊土地("Burn "在蘇格蘭語中指小河)。他們帶來了來自蘇格蘭的良好品行、寶貴的耕作經驗和3000英鎊(2018年為26萬英鎊);然而,蘇格蘭的耕作模式與這裡反季節的耕作模式大相逕庭,他們未能適應這樣的變化。於是,1847年,安德森一家賣掉了他們的土地,放棄了他們的宅基地搬到了莫菲特谷。很快,在1849年,這片土地的買主威廉·蘭德爾決定在在他的新土地上建造一個村莊。他聘請了測量師和規劃師內森·海勒斯來規劃新的村莊村。[1]當從歐洲的植物在這裡茂盛的生長時,海勒斯既驚訝又失望這裡已經有人定居過並離開。 這裡建立的第一批村莊,即格倫奧斯曼、馬吉爾和肯辛頓村,在伯恩賽德新村宣布成立時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 新村處於一個很好的發展位置;它被兩條主要的大道所包圍,即伯恩賽德(現在的格林伯恩)和青山道,並且有位於多倫河的優勢。 因此這個村子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居民;其中一些是在山腳下建造莊園的阿德萊德富人,另一些則更關心在土地上的工作。海爾斯在1850年的廣告中把村子描述成 "美麗的伯恩賽德",它的優點是 "永久的自來水、廣闊和多樣化的視野、豐富的花園土壤和良好的建築石材",還提供了一條 "直達的、新開闢的、沒有缺陷的通往阿德萊德的道路"。
區議會成立
[編輯]成立伯恩賽德區議會的村莊原本屬於東多倫斯區議會,其面積為159平方公里(61平方英里)。東托倫斯北部與托倫斯河接壤,東部是阿德萊德山,南部是巴克山路,西部是阿德萊德公園區。1853年5月26日,總督亨利·楊根據1852年區議會法的規定宣布東托倫斯區議會成立,並按照法案的要求任命了五位就職議員,分別是: 大衛·瓦克博士、詹姆斯·科布萊迪克、查爾斯·邦尼、丹尼爾·弗格森和喬治·穆勒。[2][3] 其中,邦尼除了是一名議員外,還是殖民地的皇家土地專員。 1853年6月12日,議員們在馬吉爾的World's End酒店舉行了第一次會議。[4] 通過會議制定了最初的計劃,首先調查和評估議會地區,並按照《議會法》的規定收取許可費和稅費。[來源請求]
來自馬吉爾的T.B.Penfold於1854年1月1日成為第一任區書記和收款員。1854年1月4日,納稅人們投票表決了他們將向議會支付多少費用(以一先令比一磅);並且決定免除慈善組織、學校和教堂的稅款。到1855年,議會區的人口為3705人,比鄰近的肯辛頓和諾活高出一千人。事實證明,龐大的東托倫斯並不像肯辛頓和諾活那樣穩定。納稅人對他們的錢的去向感到沮喪;議員們沒有實質的行動也缺乏資金,影響力議會的有效運作,而且這個地區的貧富差距也很大。因此,在1856年8月14日,該地區被一分為三,不再統一。佩內漢姆區議會在東托倫斯的西北部分離出來,伯恩賽德區議會則從東托倫斯的西南部15.9平方公里(6.1平方英里)的地方分離出來。1858年,隨著克拉弗斯區議會的脫離,東托倫斯議會進一步分裂。
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期
[編輯]1856年8月19日,新的伯恩賽德區議會在塔斯莫爾的綠門旅館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由於選舉新議員需要時間,12月29日,議會再次舉行了會議。議會主席克里斯多福·彭福德博士在會議時會見了其餘的代表: 來自格倫南加的丹尼爾·弗格森、來自蒙特雷斯的亞歷山大·格森、來自馬吉爾的約翰·湯森,以及來自貝利維的詹姆斯·格里爾斯。正是在這一時期,肯特鎮決定不成為伯恩賽德的一部分,而是申請加入了肯辛頓和諾活的企業鎮。直到1869年12月,第一個議會廳建成時,議會一直在酒店或弗格森的家中舉行會議,但這並不影響它仍然能夠根據《1852年地方政府法》運作並履行其義務。議會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管理小路,管理屠宰場許可證和公共房屋,以及防止有毒的蘇格蘭薊的蔓延。並且根據1851年的另一項法案,議會也有義務鼓勵和支持教育的發展。許多道路和橋梁工程建設都開始於議會成立之後,早期的居民驚訝於這樣大量的開發和建設。但是由於這樣大量的建設,議會幾乎要被壓垮了,所以在他們地區建造橋梁時,只能被迫要求個別納稅人提供一些金錢援助。
伯恩賽德的大部分歷史是由居民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機構(學校和教堂)觀察和記錄的。 1846年,這裡的第一所學校在馬吉爾開設,這也是全州範圍內教育的首次開拓。1855年11月,馬吉爾小學進行了擴建,同年有38名男孩和29名女孩入學;他們由一名教師教授閱讀、寫作、算術、語法、地理、歷史、繪畫和唱歌等課程。到了1865年,教師數量增至兩名。[5] 格倫奧斯曼小學成立於1858年10月,在格倫奧斯曼小學成立之前,這是一個社區辯論和學習中心。 1872年,伯恩賽德小學接管了一個小型私人機構成立了學校。 這些小學在沒有適當的圖書館和類似機構的情況下,從鎮上的居民那裡獲得了大量的書籍和著作。居民們還利用學校對於國家和地區的未來進行著頻繁又激烈的辯論,這些討論常常會吸引大量的人群駐足和參與。然而,即使有這樣的精神,在對成年人的教育領域仍然空缺。這樣的學習動力一直持續到布爾戰爭,在此之後社會上更加強調體育活動和功績。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種學習活動的發展並沒有在現在的議會廳、社區中心和圖書館所在的,伯恩賽德靠近塔斯莫爾的傳統中心得到複製。
到了1871年,伯恩賽德已經發展成能支持著1,557名適度的人口生活的是一個混合的村莊。相比之下,雖然肯辛頓-諾活面積較小,但卻已經發展至5132人。 格倫奧斯曼仍然受到採礦業擴張後的巨大影響,是最大的單一人口中心,有343名居民。區議會也在1869年12月建造了它的第一個議會廳。在1870年至1880年期間,比拉公園(北肯辛頓)和伊斯特伍德兩個村莊經歷了人口增長和發展,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不僅為新移民提供住房,也能為富有的阿德萊德提供投資。 取代公園地區的一個擁擠的建築而建於1866年的帕克賽德醫院(現在的格倫賽德)是一家精神專科醫院。在它建造的場地上,有一面精緻的外牆,那是伯恩賽德早期的建築紀念碑。 1881年,托馬斯·庫珀在萊布羅克創世了南澳大利亞的第一個啤酒品牌 「庫珀」[6]在同一時期,斯托尼菲爾也出現了經濟擴張的情況;其大型採石場於1867年轉讓,1873年,斯托尼菲爾橄欖公司成立。 19世紀末是伯恩賽德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然而,在幾十年不計後果的擴張之後,大洋洲的經濟陷入蕭條,伯恩賽德遭到了嚴重打擊,這種發展在最後十年,即19世紀90年代時戛然而止。
20世紀初期
[編輯]到20世紀初,伯恩賽德的城市化發展更加顯著。即使圍場仍然散布在整個地區,村莊也在穩步發展中。圖勒花園,德威治和其他靠近城市的村莊被刊登在憲報上,被宣傳為郊區,向居民區開放。發展也比早期來說有所進步。到1920年時,區議會區共有人口17,000名,房屋4,000所。在6萬英鎊的發展預算中,有10%是商業企業的付款,其餘則由納稅人的費用組成。 南澳大利亞州政府也頒布了更多包含《1920年都市計畫法》和《1923年建築法》在內的,與地方政府有關的法律。 這些法律都給於了議會在必要的時候更多的責任與權力;與此同時,阿德萊德正在逐步擴大。伯恩賽德的議員們建議州政府收購和管理旅遊度假區;並在瀑布溝開設了一個信息亭,根據這一建議莫里亞塔保護公園也成功建立。 此外,伯恩賽德因其精心的綠化和植樹計劃而受到了阿德萊德報紙的高度關注。議會正在進行保護古樹的行動,並且每年種植樹木約500棵。這一時期,伯恩賽德的一位議員HES Melbourne因為在大蕭條缺乏資金時,用自己的錢為居民購置了糧食儲備和土地,而受到了人們的崇拜。他制定了精簡但合理的預算計劃,並監督種植樹木和樹葉以美化城市。接替Melbourne擔任議員的當地居民戈登·艾倫這樣描述他: "沒有一個議會擁有比他更好的人"。 Melbourne還監督了奧斯曼山高爾夫球場的建設,但他建設鄉村俱樂部的設想沒有實現。
山面區之在20世紀20年代的發展限制已經建立;所以議會有義務遵守它嚴格的準則。 1928年,宏偉的新議會廳建造在格林希爾和波特魯什路的拐角處,並且至今仍在使用。 雖然1931年,洪水摧毀了瀑布溝, 伯恩賽德仍然繼續發展;直到1935年,伯恩賽德區議會成為伯恩賽德自治市。 但到1941年,只剩下401英畝的耕地在耕種。
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
[編輯]1943年,伯恩賽德自治市被宣布為伯恩賽德行政市。[7]1945年,在約翰-克利蘭爵士教授的遊說努力下,克利蘭保護公園(2021年11月擴大並升級為克利蘭國家公園)[8]的大部分地區被州政府購。這片土地的大部分,包括瀑布溝地區,在1963年被合併為公園,向東延伸到樂富泰山的山頂,向北延伸到格林希爾路。
伯恩賽德的許多男性市民都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回國後,人們為他們舉行了紀念儀式,並命名了伯恩賽德第一家社區醫院的名字。建在當地居民奧托·范·萊賓捐贈的房子裡的伯恩賽德戰爭紀念醫院於1949年4月在圖勒花園開業。 在伯恩賽德的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陣亡者紀念碑;例如:游泳中心對面的黑澤爾伍德公園,學校和教堂,以及保護區。與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一樣,伯恩賽德堅持 "毋忘初心 "的理念,同樣,這句話被也印在許多社區建立的紀念碑上。 在亞歷山德拉大道的玫瑰公園裡,有一座大型的澳大利亞帝國部隊士兵的紀念碑和雕像,牌匾上寫著: "紀念陣亡者:二戰、韓國、越南"。".[9] 戰爭結束後,幸村士兵在伯恩賽德市成立了幾個退伍軍人聯盟俱樂部。
1951年,當澳大利亞在慶祝澳大利亞聯邦的金禧年時,伯恩賽德的居民也參加了慶祝活動,並在之後的1956年紀念了他們自己的城鎮的一百周年。 在卑霍利政府領導下的戰後經濟和嬰兒潮中,伯恩賽德的人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從1947年的27,942人,增長到1961年的38,768人。 郊區吞併了剩餘的圍場,並且在在肯辛頓公園裡1953年建造了一個公共舞廳,1965年建造了一個奧林匹克看台。 1963年,克利蘭保護公園在伯恩賽德的東部邊界建立。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通過政府資助的道路工程計劃,伯恩賽德的道路全部改成瀝青路。還制定了新的道路建設計劃來代替蜿蜒而危險的白加山道。 其中修建連接哈澤爾伍德公園和青山道的伯恩賽德-克拉夫特公路的建議得到了議會的大力支持。它將穿過哈澤爾伍德公園和博蒙特,繞過瀑布溝的山丘,然後越過鷹山,與克拉弗斯連接。伯恩賽德議會為這一建議付出了很多努力,包括拓寬了林登大道(從西北到東南方向),為公路的建設做準備。但是提案最終被否決,因為支持升級白加山路,將會穿過原本平靜的郊區。[來源可靠?]][10]
1955年《圖書館法》的通過,為居民建立圖書館的費用變得容易負擔。所以,在1959年2月首次提出建議後,伯恩賽德於1961年建立了一個擁有7800冊圖書的公共圖書館。伯恩賽德游泳中心於1966年開業;因為當時的市長喬治·博爾頓對中心所在的黑澤爾伍德公園有一個宏偉的願景,所以該游泳中心是他重點關注的項目。但博爾頓在1964年首次提出這個想法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公眾反對。 因為伯恩賽德的大量老年人(15%)完全反對這個想法,他們認為泳池的建設會帶來很多麻煩和噪音。 並且泳池的建造費用也估計為7.5萬英鎊 (£1,620,000 as of 2024). 當建築師們因擬議的開發規模而辭職,許多居民也表示反對時,阿德萊德的報紙卻舉行了一場舞會;1964年,漫畫家們也在他們的日常漫畫中花了很多篇幅來報道這場災難。3月24日,《星期日郵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伯恩賽德對游泳池說不》的民意調查結果。" 但博爾頓市長對結果並不感到沮喪,也繼續推進自己的想法,並在12月宣布了新的計劃。經過一場激烈的公眾運動和對該項目的微小修改,1965年2月的一次民意調查強烈支持這一想法。市長贏得了這場「戰鬥",並在開放時將其命名為喬治·博爾頓游泳中心以紀念他。
伯恩賽德議會在1967年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 每1000人要留出5公頃的保護區。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議會從州政府手中購買了哈澤爾伍德公園,並通過1973年的地方政府法修正案獲得了對博蒙特公園的控制權, 並從公路部門獲得奧斯蒙德山的部分地區的控制權。 在進入市議會的所有權之前,黑茲爾伍德公園已經將要在政府的倡議下進行細分。當議會聽說這件事,在與總理托馬斯·普萊福德四世進行了討論後,提出了接管所有權的建議,並於1964年轉讓了契約。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
[編輯]1982年,在議會會議廳旁邊建造了一個社區中心,毗鄰圖書館。整個議會綜合大樓於1996年首次升級,同時升級了伯恩賽德游泳中心。2001年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為居民提供了一個現代化的圖書館和社區中心。[7]
伯恩賽德在1993年設計了一個新的議會標誌。由綠色和紫色組成,綠色代表伯恩賽德鬱鬱蔥蔥的公園和保護區,紫色代表了藍花楹樹。[來源請求]
東部相鄰的阿德萊德山郊區斯凱和奧爾達納於1999年合併入伯恩賽德。2001年,庫珀啤酒廠搬出了利布羅克到攝政公園(Regency Park)。[7] 庫珀啤酒廠的舊址被改成了退休村.[7]
參考資料
[編輯]- ^ Warburton, p. 2.
- ^ Proclamation [公告] (PDF). The Government Gazette of South Australia. 1853-06-02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5-06).
- ^ District Councils Act (No 16 of 15 and 16 Vic, 1852) [區議會法(1852年維多利亞州第15和16號第16號)。]. South Australian Numbered Acts. AustLII. [2020-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7).
- ^ East Torrens [東托林斯]. The Register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1928-10-12: 12 [2020-03-07] –透過Trove.
- ^ Magill School homepage [馬吉爾學校主頁]. Magill School. [200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6).
- ^ Student Information Booklet [學生信息手冊] (PDF). Coopers Brewery. [2006-04-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5-24).
- ^ 7.0 7.1 7.2 7.3 Significant Dates in Burnside's History. City of Burnside. 4 June 2020 [4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5). and Our Early Beginnings [我們早期的起點]. City of Burnside. 2020-06-04 [4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 ^ Speirs, David. SA now home to Australia's biggest national park [南澳州現在是澳大利亞最大國家公園的所在地]. Premier of South Australia. 2021-11-26 [2021-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 ^ Southwell-Keely, Michael. Burnside District Soldiers Memorial [伯恩賽德區士兵紀念館]. War Memorials in Australia. [200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1).
- ^ [來源可靠?] Princes Highway - A history of the section from Adelaide to Tailem Bend Ozroads [王子公路--從阿德萊德到泰倫彎路段的歷史]. Ozroads. [200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書籍來源
[編輯]- Bromell, W. Mines in Burnside: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Unley : Burnside Council. 1981.
- Coleman, D (編).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A History of Burnside in South Australia. Corporation of the City of Burnside. 1956.
- Cox, A. Bertram. Fairways on the Mount: A History of the Mount Osmond Golf Club 1927–1977. Mount Osmond, S. Aust. : The Club. 1978.
- Hugo, Graeme. O'Neil, Bernard , 編. Playford's South Australia: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South Australia, 1933–1968.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Historians. 1996. ISBN 0-646-29092-4.
- Simpson, ER. Beaumont House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Hyde Park Press, Richmond, Adelaide. 1993. ISBN 978-0-9592458-2-0.
- Warburton, E. The Paddocks Beneath: A History of Burnside from the Beginning. Corporation of the City of Burnside, South Australia. 1981. ISBN 978-0959387605.
進一步閱讀
- Burnside Heritage Survey (South Australia): Part 1: General Report (amended 1987) (PDF). Prepared for the Corporation of the City of Burnside and the State Heritage Branch of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y John Dallwitz and Alexandra Marsden of Heritage Investigations, Adelaide 1986.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06).
- Burnside Street Names and their Origins. Burnside Historical Society. 2015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Also available on Burnside Council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reface to 3rd edi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ays 1st edition 1989; 2nd edition 2000; Amendment 1 2004; 3rd edition 2015.)
外部連結
[編輯]- Our History: City of Burnside(伯恩賽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