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散特勤灑
烏散特勤灑 | |
---|---|
ΤΟΓΙΝΟ ΥωΡCΟΝΟ ϷΟΥΟ 特勤,東方之王(錢銘) 罽賓王(中文史料) | |
統治 | 680-683年之間-738或739年 |
前任 | 巴爾哈特勤(Barh Tegin) |
繼任 | 拂菻罽婆 |
朝代 | 突厥沙阿王朝(Turk Shahis) |
烏散特勤灑[註 1](大夏文錢銘:ΤΟΓΙΝΟ ΥωΡCΟΝΟ ϷΟΥΟ,轉寫:togino uōrsano shao;巴列維文錢銘轉寫:tgyn’hwr''s''n MLK')是唐代罽賓國[註 2]的一位君主。「烏散特勤灑」是他的稱號,約意為「東方(或呼羅珊)的特勤、國王」,中國史籍稱其為「罽賓王」,學者推測他於約680-683年繼承王位,是該地突厥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在他在位期間,罽賓與西面的阿拉伯人發生過數次衝突。僧人慧超經行時(726年),他控制著罽賓、犍陀羅、覽波等地,即今喀布爾河流域一帶。中國史書後載他於738或739年因年老,上表唐朝將王位讓給兒子拂菻罽婆[1]。現代考古中發現了不少有togino uōrsano shao〔特勤,呼羅珊(或東方)之王〕及類似字樣的鑄幣,一般認為發行這些鑄幣的就是中文記載中的烏散特勤灑。
人物身份
[編輯]中文史籍中的「烏散特勤灑」意為「特勤,東方之王」,巴克特里亞語拉丁轉寫寫法為「tagino(特勤)uorsono(東方,即「烏散」)šao(國王,即「灑」)」;特勤為突厥官名,「烏散」即東方,或意為呼羅珊[5],「灑」即王,相當於波斯的「沙」[7][8]。而在出土的烏散特勤灑錢幣上,可見到的寫法有「togino uōrsano shao」(大夏文轉寫,意為特勤,呼羅珊/東方之王)、「tgyn』hwr''s''n MLK'」(巴列維字母轉寫,意為特勤,呼羅珊王)、「kharalāva pārame」(婆羅米文轉寫,意為哈拉吉人的俟利發)等[5][6]。
中文記載沒有指出烏散特勤灑登位的時間,只是記載他於739年把王位讓給了兒子拂菻罽婆,在他之前,只記顯慶三年(658-659年),罽賓王為曷擷支,又記開元八年(720-721年),冊罽賓王為「葛羅達支特勤」[2],《冊府元龜》則稱唐朝於開元九年(721-722年)冊葛羅達支特勤為罽賓王[9]。岑仲勉認為,「葛羅達支」即罽賓附近的謝䫻國,這次封賜指明該地進入罽賓的勢力範圍[4]。桑山正進則認為,「葛羅達支特勤」與「烏散特勤灑」是同一罽賓王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號,他初期稱「葛羅達支特勤」,728年左右改稱「烏散特勤灑」,並推斷他於大約680-683年之間即位[10]。也有學者認為,「葛羅達支」就是民族名「哈拉吉」的音譯[11]。
生平
[編輯]祖源、繼位
[編輯]伊斯蘭史家比魯尼在其著作《印度史》(阿拉伯語:تحقيق ما للهند من مقولة معقولة في العقل أو مرذولة,轉寫:Kitab al-Bīrūnī fī Taḥqīq mā li-al-Hind)中,記載稱曾有一些「Turk Shahis」(突厥王公)統治過喀布爾,其中第一位君主名叫Barhatakin(即Barha Tegin,巴爾哈特勤[12]),書中描繪他穿著突厥式服飾[13]。桑山正進認為,這個「巴爾哈特勤」就是烏散特勤灑之父,正是他在661年後,消滅了原據罽賓國,以「馨孽」為始祖,相傳十二代的「剎利種(粟特)」王朝,建立了突厥統治。烏散特勤灑繼承了這一統治[14]。也有學者認為,這一王朝可能就是阿富汗本地人,而他們借用突厥式的頭銜,只是利用突厥人的名聲而已[15]。
據伊斯蘭史家記載,約665年,阿拉伯軍就曾攻占過喀布爾,次年又被當地勢力奪回[16]。據桑山正進推測,此時在位的喀布爾君主應該仍是巴爾哈特勤[17],據穆斯林史家塔巴里與拜拉祖里的記載,約680-683年間,「喀布爾沙(Kābul Shāh)」與其兄弟魯比勒(RYBYL)發生衝突,喀布爾沙投奔穆斯林軍隊,桑山正進認為,這處記載應該是顛倒了人物關係,實際應是魯比勒逃到了穆斯林那裡;發生這種情況,應該是由於兩兄弟間發生了繼承衝突,烏散特勤沙取得了勝利,成功繼位,所以被稱為「喀布爾沙」,魯比勒失敗,隨之逃走,慧超稱罽賓王為謝䫻王之叔(見後),據此推測,烏散特勤灑應該是魯比勒之弟[18][19]。
烏散特勤沙繼位後,與阿拉伯人的衝突仍然不斷,魯比勒很快離開阿拉伯人,獨自占領了扎布里斯坦(Zābulistān),即中國記載中的謝䫻,又於686-687年左右被阿拉伯人殺死。《新唐書》稱:「罽賓取其子弟持兵以御大食」[20],表明兩國在共同抵抗敵軍。阿拉伯人在之後分別於697、699、711年三次進攻謝䫻(阿拉伯人稱其王為Zunbil),包括名將屈底波親自來攻,都沒有取得很大成果,謝䫻甚至不再向阿拉伯人納貢,罽賓也一直保持獨立[21]。
另外,《冊府元龜》載開元六年(718年),在長安「留宿衛」的吐火羅葉護之弟仆羅上書朝廷,列舉了吐火羅葉護的勢力範圍,請求授予自己更高的官位,指出「罽賓國王」及「謝䫻國王」等小國君主自6世紀末以來就是其藩屬,不過這更可能是705年阿拉伯名將屈底波進攻吐火羅前的情況,仆羅本人可能就是為了求援而前往長安的,吐火羅葉護本人也於710年被阿拉伯人俘虜,帶到大馬士革囚禁[22]。
稱號問題
[編輯]中文史料中的「烏散特勤灑」只是他的頭銜,阿拉伯人稱他為「喀布爾沙(Kābul Shāh)」,鑄幣上也沒有他的真名。出土錢幣中,有較早期的錢幣上銘CΡΙ ΤΟΓΙΝΙ ϷΟΥΟ(陛下,特勤國王,這可能表明他即位時像父親一樣,自稱「特勤」[23]。《冊府元龜》載,唐朝曾於開元九年(721-722年)「冊葛羅達支特勤為罽賓王」[9]。岑仲勉認為,「葛羅達支」即罽賓附近的謝䫻國,這次冊封指明該地進入罽賓的勢力範圍[4],桑山正進認為,從僧人慧超記載的人物關係來看,此特勤應與烏散特勤灑為同一人[24]。
另外,他錢銘上的ΥωΡCΟΝΟ(uōrsano),即中文「烏散」的含義也存在爭議,羅伯特·戈布爾認為這指的就是波斯的大呼羅珊,但桑山正進認為他的統治區並不屬於呼羅珊,該詞更可能是「東面」的意思[25],稱自己為「東方之王」,可能與謝䫻的臣服有關[24]。這一鑄幣有標年份(77年),一般認為是伊嗣俟三世紀年,即公元728年,此幣也可證明此時「烏散特勤灑」的頭銜已被使用,與「葛羅達支特勤」相比,是個更高級的頭銜[26]。
慧超的記載
[編輯]726年,新羅僧人慧超從中國出發,前往印度求法;他的著作《往五天竺國傳》中,記載了犍陀羅、罽賓、謝䫻等國的情況:
(建馱羅國)此王及兵馬。總是突厥。土人是胡。兼有婆羅門。此國舊是罽賓王王化。為此突厥王阿耶領一部落兵馬。投彼罽賓王。於後突厥兵盛。便殺彼罽賓王。自為國主。因茲國境突厥覇王此國已北。……此王雖是突厥。甚敬信三寶。……此國大小乘俱行。
又從此建馱羅國。西行入山七日。至覽波國。此國無王。有大首領。亦屬建馱羅國所管……
經於八日程。至罽賓國。此國亦是建馱羅王所管。此王夏在罽賓。逐涼而坐。冬往建馱羅。趁暖而住。彼即無雪。暖而不寒。其罽賓國冬天積雪。為此冷也。此國土人是胡。王及兵馬突厥。……國人大敬信三寶。足寺足僧。……此國行小乘。
又從此罽賓國西行至七日謝䫻國。彼自呼雲社護羅薩他那。土人是胡。王及兵馬。即是突厥。其王即是罽賓王姪兒。自把部落兵馬住此於國。不屬餘國。亦不屬阿叔。極敬三寶。足寺足僧。行大乘法。
——《往五天竺國傳》,約626年[27]
慧超的記載指出,當時統治罽賓的君主是突厥人,他同時還統治了犍陀羅和覽波兩地,相當於整個喀布爾河流域;他冬季前往較溫暖的犍陀羅,以烏鐸伽漢荼為其東都[28]。桑山正進認為,從時間上看,慧超這裡說到的「健馱羅王」可能就是烏散特勤灑[17]。
這裡記載謝䫻王為罽賓王侄子,學者認為,此謝䫻王就是當年與烏散特勤灑爭位的魯比勒(RYBYL)之子[29]。不過《新唐書》謝䫻條指出景雲年間(710-712年)以後,該國便「臣罽賓」[20],慧超的記載則稱謝䫻王「不屬余國」,可能這種附庸關係在726年前就已解體[30]。
後人
[編輯]《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十七年(739-740年)烏散特勤灑「以年老,上表請以子拂菻罽婆嗣位,許之,仍降使冊命」[2];《冊府元龜》則系此事於開元二十六年十月(738年10-11月)[9]。學者認為,「拂菻罽婆」應為「拂菻罽裟」之誤,錢銘文為FOPOMO KHOIPO(大夏文),可能意為「羅馬凱撒」[31];這一頭銜可能與拜占庭帝國有關,中國史書記載,拂菻(東羅馬帝國)曾於719年派遣「吐火羅大首領」及「大德僧」到唐朝朝貢,學者認為,「拂菻罽裟」這一稱號可能就與這個事件有關[16]。
中文史料還記載拂菻罽裟之後的下一位君主勃匐准,他於天寶四年(745-746年)被唐冊封[2]。之後幾任君主之名見於阿拉伯記載,9世紀上半葉,其王位被印度教徒篡奪,後者建立了印度教沙阿王朝[32]。
錢幣
[編輯]正面:王像頭後有狼頭戳記,王冠有二重連珠冠帯,正面有兩個三日月狀弧形,有三叉圖案。大夏文錢銘:ΤΟΓΙΝΟ ΥΩΡCΟΝΟ ϷΟΥΟ,轉寫:togino uōrsano shao[6]
背面:拜火壇與兩位祭司,右側有大夏文錢銘:ΧϷΟΝΟ ΥΟΔ,意為494年或474年,實際指公元702-703年[33]或705年[6];左側亦有大夏文錢銘:CΙΡ ϷΡΟΟΟ,意為「國王陛下」[33](見桑山正進論文「6-8 世紀 Kapisi-Kabul-Zabul の貨幣と發行者」圖版E240)
-
烏散特勤灑後期錢幣,錢銘及圖案見上
引用
[編輯]- ^ 1.0 1.1 歐陽修 1975,卷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 ^ 2.0 2.1 2.2 2.3 劉昫 1975,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 ^ 王欽若 2006,卷九百六十六 外臣部·繼襲
- ^ 4.0 4.1 4.2 岑仲勉 1958,第146-157頁
- ^ 5.0 5.1 5.2 5.3 The Countenance of the other (The Coins of the Huns and Western Turks in Central Asia and India) 2012-2013 exhibit: Chorasan Tegin Shah(105).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2012–2013 [July 2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5).
- ^ 6.0 6.1 6.2 6.3 6.4 6.5 6.6 桑山正進 1993,第390-391頁
- ^ 林梅村 1993a,第96-97頁
- ^ 林梅村 1993b,第5頁
- ^ 9.0 9.1 9.2 王欽若 2006,卷九百六十四 外臣部·封冊第二
- ^ 桑山正進 1993,第398-399,391-394頁
- ^ Balogh, Dániel. Hunnic Peoples in Central and South Asia: Sources for their Origin and History. Barkhuis. 12 March 2020: 105 [2022-01-22]. ISBN 978-94-93194-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8) (英語).
- ^ 桑山正進 1993,第405頁
- ^ 桑山正進 1976,第403頁
- ^ 桑山正進 1993,第394頁
- ^ Afridi G S. 2016,第43-44頁
- ^ 16.0 16.1 Kim, Hyun Jin. The Huns. Routledge. 19 November 2015: 58–59 [2021-04-26]. ISBN 978-1-317-3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英語).
- ^ 17.0 17.1 桑山正進 1993,第401頁
- ^ 桑山正進 2000,第65-66頁
- ^ 桑山正進 1993,第400頁
- ^ 20.0 20.1 歐陽修 1975,卷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下
- ^ 王小甫 1992,第142-143頁
- ^ 王欣 2017,第172-175頁
- ^ 23.0 23.1 23.2 桑山正進 1993,第389頁
- ^ 24.0 24.1 桑山正進 1976,第391頁
- ^ 桑山正進 1976,第393頁.
- ^ 桑山正進 1976,第392頁
- ^ 慧超 1994
- ^ 張亞平 1985,第37頁.
- ^ 桑山正進 1976,第399-400頁.
- ^ 桑山正進 2000,第55-56頁.
- ^ 桑山正進 1993,第402頁
- ^ Abdor Rahman 2002,第37-41頁
- ^ 33.0 33.1 The Countenance of the other (The Coins of the Huns and Western Turks in Central Asia and India) 2012-2013 exhibit: Chorasan Tegin Shah(102). pro.geo.univie.ac.at.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The Countenance of the other (The Coins of the Huns and Western Turks in Central Asia and India) 2012-2013 exhibit: Chorasan Tegin Shah(104). pro.geo.univie.ac.at. [2021-04-18].[失效連結]
注釋
[編輯]來源
[編輯]一手史料
[編輯]- 劉昫.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ISBN 9787101003192.
- 歐陽修.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ISBN 9787101003208.
- 王欽若. 册府元龟.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 慧超. 張毅 , 編. 往五天竺國傳箋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OCLC 676721444.
現代專著
[編輯]- Martin, Dan. Greek and Islamic Medicines' Historical Contact with Tibet. Akasoy, Anna; Burnett, Charles; Yoeli-Tlalim, Ronit (編). Islam and Tibet: Interactions Along the Musk Routes. Farnham, Surrey: Ashgate Publishing. 2011: 117–144 [2021-04-26]. ISBN 978-0-7546-695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 岑仲勉. 西突厥史料补闕及考證. 上海: 中華書局. 1958. ISBN 9787101041897.
- 王欣. 吐火罗史研究(增订本). 商務印書館. 2017. ISBN 9787100130004.
- 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ISBN 7301019629.
論文
[編輯]- 林梅村. 新疆和田出土汉文于阗文双语文书. 考古學報. 1993, (01): 89-107.
- 林梅村. 北魏太和五年舍利石函所藏嚈哒钱币考. 中國錢幣. 1993, (04): 3-8+81.
- 張亞平. 迦毕试国编年史料稿. 南亞研究. 1985, (04): 30-37+3.
- 桑山正進. The Turki Śāhis and Relevant Brahmanical Sculptures in Afghanistan. East and West. 1976, 26 (3/4): 375-407 [2021-04-26]. ISSN 0012-8376. JSTOR 29756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英語).
- 桑山正進. 6-8 世紀 Kapisi-Kabul-Zabul の貨幣と發行者 (PDF). 東方學報. 1993, 65: 371-430 [2021-04-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19) (日語).
- 桑山正進. Historical notes on Kāpiśī and Kābul in the sixth-eighth centuries (PDF). Zinbun. 2000, 34 (1): 25-77 [2021-04-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19) (英語).
- Afridi G S. Etymology of Zhunbil and Identity of the Rulers of Kabul and Zabul in Seventh-Ninth Centuries CE (PDF). Journal of Asian Civilizations. 2016, 39 (2) [2021-04-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25) (英語).
- Abdor Rahman. New Light on the Khingal, Turk and the Hindu Sāhis (PDF). ANCIENT PAKISTAN. 2002, 15: 37-42 [2021-04-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26) (英語).
其他
[編輯]-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The Countenance of the other (The Coins of the Huns and Western Turks in Central Asia and India) 2012-2013 exhibit. pro.geo.univie.ac.at.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