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色列關係
以色列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代表機構 | |
以色列駐華大使館 | 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 |
代表 | |
大使 潘綺瑞[1] | 大使 肖軍正 |
中國—以色列關係(希伯來語:יַחֲסֵי יִשְׂרָאֵל-סִין,羅馬化:Yaḥase Yiśra』el-Sin),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以色列,以及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以色列國之間的雙邊關係。
1950年,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然而由於1949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蘇聯的反猶太復國主義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以色列,兩國的正常外交關係直至1992年1月冷戰結束後才正式確立[2]。自那時起,中以兩國就發展了親密的經濟、軍事和戰略合作關係。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世上少數能夠同時與以色列、伊朗、巴勒斯坦和整個穆斯林世界維持友好關係的國家。
歷史
[編輯]古代
[編輯]早在金大定三年(1163年),來自中亞地區的猶太民族就定居於開封,形成了最早的中國猶太人社群[3],並逐漸融於當地人之中。
近代
[編輯]近代的猶太商人和因俄國政治迫害的猶太難民又形成了新的社群,主要定居於上海和哈爾濱,並向天津、大連、青島輻射。此時的著名實業家包括上海的沙遜家族和嘉道理家族以及地產巨頭哈同。
中華民國方面
[編輯]在德國納粹黨執政實施排猶政策後,大批歐洲猶太人進入了不設防的上海公共租界避難,形成了隔都。1939年,國民政府曾計劃在雲南騰衝建立猶太人寄居區,但後因種種原因放棄[4]。
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通過了聯合國巴勒斯坦分割方案(181號決議),當時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對該決議投下了棄權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當時的中國輿論界普遍表示歡迎。
1949年3月1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承認以色列國[5],但以色列採取禮貌避讓態度。
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
[編輯]由於與蘇聯的關係始終處於中國共產黨對外關係事務中的主導地位,使中共的對外政策深受蘇聯的影響,因此自1947年冷戰開始以來,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受蘇聯和以色列兩國關係變化的影響。由於以色列在建國之初曾受到蘇聯的支持,中共因而對以色列建國表示歡迎;而1949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蘇以兩國關係全面惡化並在之後斷絕外交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拒絕承認以色列,並同蘇聯一道支持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直到1991年蘇聯與以色列恢復外交關係後,中國才於1992年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
為迫使英國勢力退出中東,1948年5月17日,即以色列宣布獨立三天後,蘇聯正式宣布承認以色列,中國共產黨因此對以色列建國表示歡迎。5月27日,中共華北解放區的《冀中導報》指出:「定名為『以色列』的新猶太國家,於14日宣告成立。兩千年來沒有祖國而到處流浪受著侮辱與屠殺的猶太人民,他們要求建立猶太國家的願望,開始實現了。」1948年5月28日,作為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傳媒機構之一的《人民日報》在第四版中第一次出現以「以色列」為題目的報道:《猶太人結束二千年流浪生活 近東成立以色列國 蘇波南捷美諸國均正式承認》。這篇報道不僅提到現代以色列是「兩千年來第一個猶太國」,更直言以色列的建國使得英帝國主義以「所謂『聯合國託管』主宰巴勒斯坦的陰謀遭受挫敗」。由於蘇聯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支持以色列對抗英國扶植的七個阿拉伯國家,亦出於反對泛伊斯蘭主義的需要,中共緊跟蘇聯的口徑,聲稱阿拉伯人在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大舉入侵」,猶太人正在進行「堅決正義的抵抗」。[6]
1948年,以色列共產黨在其黨代會召開前夕向全世界的共產黨發出了邀請函[7]。當時中國共產黨正苦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因此並未派出代表團。
自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英軍撤出中東後,以色列當局放棄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的立場,全面倒向西方陣營,並開始通過滲透顛覆活動煽動蘇聯國內的猶太人叛逃, 以色列駐莫史考特使梅厄(Golda Meir)甚至公開要求蘇聯方面將其境內的猶太裔公民全部無條件移交給以方。蘇聯對以色列的態度由此從支持轉變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並於1953年同以色列正式斷交。中共方面亦因此而轉變為不承認以色列的立場,稱之為猶太復國主義非法政權,導致對以關係的中斷和惡化。從1949年至1992年,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執行延續自蘇聯的反以政策。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正式承認新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東地區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8]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此不予理會。
1950年6月韓戰爆發,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援朝抗美。翌年2月,聯大通過了決議指責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侵略者」。懾於中美在朝鮮激烈交戰的嚴峻形勢,以色列政府指示其駐外機構「不要對抗聯合國多數國家」,中以外交官的接觸交往遂轉向「冷卻」。
1955年4月,第一屆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在萬隆召開,埃及、敘利亞等9個阿拉伯國家應邀與會,而同阿拉伯國家敵對的以色列則被拒之門外。會議於4月24日通過的最後公報中宣布「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權利」。亞非會議剛閉幕,以政府照會中國外交部,表示「準備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被中國方面拒絕,但中國不否定猶太民族的平等權利。
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時,以色列共產黨代表團在梅爾·維爾納的率領下作為嘉賓前往北京[9]。萬隆會議後,中以兩國的來往直至1980年代幾乎不存在。中國秉持延續自蘇聯的立場,不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地位,支持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反對1948年聯合國巴勒斯坦分割方案建立以色列國,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因此在1980年代前,中國不會給以色列人發放簽證,除非多重國籍者出示別國護照[10];同時禁止一切同以色列的直接貿易,甚至禁止或公開拒絕郵政及電訊往來。
1956年10月,英法聯合以色列與埃及爆發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國支持埃及納賽爾政府。從此中國對阿以衝突的態度和對以色列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中國與以色列關係進入了長達20多年的冰封狀態。
197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王國建交後,首任駐希臘特命全權大使周伯萍由於一系列誤解,意外闖入了以色列駐希臘外交代表處,引發雅典事件。
1976年,以色列發動恩德培行動,軍事介入烏干達的恩德培國際機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譴責以色列的行動,稱猶太復國主義公然侵略他國,暴露了其與非洲人民為敵的意圖[11]:264–265。
改革開放後
[編輯]在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埃以關係的逐步緩和,中國對以色列的冰封關係也開始了鬆動[12]。
1985年,以色列內閣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對華政策。以色列外交部隨即撥款重開關閉了10年之久的駐香港總領事館,第一位總領事由麥宇仁出任[13],以香港作為對華觀測及會晤中方要員的據點[14]。以政府的目標是:利用各種途徑與中國方面接觸,打破以中關係僵局,爭取儘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這一方針得到了當時以政壇兩大政黨利庫德集團和以色列工黨的一致認同。
1991年10月18日,蘇聯恢復了同以色列的外交關係,間接推動了中國方面加快建立對以關係的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1991年12月的特拉維夫之行和以色列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大衛·利維1992年1月的北京之行最終完成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外交程序。1992年1月24日,中以兩國外長正式簽署建交公報,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5]。
2000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以色列,成為首位訪問以色列的中國最高領導人。[16]
2001年12月18日,中國向以色列所訂購的費爾康預警機受美國壓力下,契約被以色列撕毀,造成中以關係冰冷。時任以色列總理夏隆後來寫信向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江澤民道歉,將1.9億美元的前期訂金退還,並額外賠償1.6億美元。[17]
2010年10月,內塔尼亞胡取消了原定的中國之行,轉而選擇訪問美國。此次取消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憤怒。2013年,內塔尼亞胡首次訪華。他決定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擴大以色列和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繫。[18]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以色列總統赫佐格通電話,交流關於2022年中以建交30周年系列慶祝的前期準備內容等[19]。
經貿關係
[編輯]1992年中以兩國成立經貿聯委會,至今已舉行5次會議。2005年11月,以色列正式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2014年,中以成立創新合作聯委會,至今已舉行5次會議[20]。
2022年,中以雙邊貿易額255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其中中國出口額165億美元,同比增長7.9%,進口額90億美元,同比增長19%[20]。
2023年,中國成為以色列第二大貿易夥伴,10月,以國總理訪中,兩國期望在年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1]。
兩國分歧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以色列雖然保持友好關係,但兩國在以巴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均主張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各自建立獨立的國家(兩國方案),並要求以色列依據1967年邊界,歸還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給巴勒斯坦國建國。[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編輯]- ^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4-02-02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5).
- ^ China marks 17 years with Isra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aaretz, September 27, 2009.
- ^ 明弘治二年(1489年)開封猶太會堂碑文《重建清真寺記》
- ^ 可參見《重慶國民政府安置逃亡猶太人計劃籌議始末》,《民國檔案》1993年第3期,第17—21頁; One Hundred Thousand Jews May Find Home in China, Israel’s Messenger, Shanghai, July 14, 1939, pp. 14-15。
- ^ 中央社廣州1949年3月1日電,見《中央日報》1949年3月2日第二版
- ^ 佘綱正:《<人民日报>中以色列形象的演變(1948-1967)》,載《離散與避難: 猶太民族難以忘懷的歷史》(潘光、汪舒明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年版,第341頁。
- ^ Aron Shai, 「The Israeli Communist Party’s Policy towar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98,」 Goldstein, op.cit., pp. 83–94.
- ^ Jonathan Goldste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rael, 1911-2003. Frank Cass. 2003.
- ^ 对外交往摄影图片集-奠基篇-增进友谊 加强交流.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201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3) (中文(簡體)).
- ^ Friedman, Thomas L. Israel and China quietly form trade bonds. 紐約時報. 1985-07-22 [2008-06-11].
- ^ 新華月報. 新華月報社. 1976.
|issue=
被忽略 (幫助) - ^ 中 国 - 以 色 列 关 系 的 历 史 演 进 和 现 状 分 析 (PDF). [2018-05-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5-15).
- ^ 以色列重視香港貿易 重設領事舘投入服務 總領事麥宇仁說望港人多去旅遊. 華僑日報. 1986-09-12: 6.
- ^ O'Neill, Mark. Israel and China: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Silicon Wadi. Joint Publishing (H.K.) Col. Ltd. 2018: 249. ISBN 9789620442971.
-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以色列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聯合公報》(1992年1月)
- ^ 江泽民抵达以色列展开访问. [2023-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15).
- ^ 取消賣預警機 夏隆曾向大陸致歉. [2014-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 ^ ילינק, רועי. ענק וננס: חלומות וחששות ביחסי ישראל-סין. השילוח. 2019-02-21 [202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希伯來語).
- ^ 习近平同以色列总统通电话. baijiahao.baidu.com. [2021-11-26].
- ^ 20.0 20.1 中国同以色列的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6).
- ^ 王秋燕. 菱視角/中國在中東影響力遽增 以色列總理10月訪中冀望年底簽FTA. 菱傳媒. 2023-08-17 [2023-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3).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以色列國大使館官方網站(簡體中文)(英文)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以色列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官方網站(簡體中文)
- 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官方網站(簡體中文)(英文)(希伯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