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抢包山 (民俗)
长洲抢包山是香港长洲一年一度的特色传统民间习俗,为长洲太平清醮两项较为瞩目的活动之一,另一项为飘色巡游。抢包山民俗有悠久历史,是抢孤的一种。自从1978年发生包山倒塌意外造成多人受伤后,有27年被禁止举行。后来于2005年开始举办的抢包山比赛与传统民俗有别,所用包山亦非祭祀用的包山。
概述
[编辑]太平清醮期间,长洲北帝庙前会有三个挂满包子的包山,作为供奉北帝的祭品。包山高约13米,仅用竹棚搭成,每个包山挂上约18,000个包子。包子名为“幽包”,是一种曾被供神的印有红色“寿”字或机构名称的莲茸包,又叫“平安包”。抢包山会在太平清醮的最后一晚化大士后举行。在子夜零时、村长一声号令后,过百名男子便会爬上包山,尽他们所能抢夺包子。按照传统说法,取得越多和越高的包子,福气就越多;于是抢包山的人你推我挤,情况通常都十分混乱,争先恐后,甚至不时出现“叠罗汉”,险象环生。数分钟内,数以万计的包子便一扫而空,抢得的包子则会分派给其他居民。[来源请求]
历史
[编辑]据说早于18世纪的清朝时岛上发生瘟疫,死了不少平民;后来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居民为了酬谢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游行驱赶瘟神。其后每年举行,成为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中,人们按照海陆丰习俗设立了由幽包积成的包山供奉北帝。海陆丰人传统上会在醮会结束后抢孤,即抢夺祭品,包山也不例外。在传统上,摘得包子越多,福气就会越多。
二战前的活动中只有两座包山,二战后才变成三座。据黄佩佳《新界风土名胜大观》记载,1935年的包山体积较战后小,高约二丈(20米),置于方桌上,成尖塔形,顶插佛手。在演神功戏的最后一夜,包山会被以人力抬至旷地,再从包山上拆下幽包抛掷,让居民争拾,而最重点的抢夺目标是插于包山顶的佛手。夺得佛手者即使遇到出高价者亦不肯转让他人[1]。战后改为三座包山。三座包山当中,中间一座名为“太平山”,供奉太平清醮主神玄天上帝的长洲玉虚宫内的两尊玄天上帝神像;其中一尊是从太平山街移来,“太平山”即太平清醮的渊源[2]:27 。左右两座一名为“福如东海”,另一名为“安居乐业”,皆与三合会有关,分别代表福义兴和新义安这两个以海陆丰人为主的三合会组织。在1970年代,福义兴和新义安经常藉抢包山活动显示实力[2]:31。
在1978年5月9日的抢包山活动当中,300多人从四方八面没有秩序地攀上包山抢平安包,而其中一座包山因不胜负荷而塌下,压到旁边的另一座包山并导致其相继倒下,共致24人受伤。港英政府因此而禁止这项活动以策安全,同时除去了黑帮藉抢包山展示势力的机会[2]:31,改为统一派发平安包给居民。2004年长洲居民申请重办,但因与政府未能就安全方面达成协议而未能成功。2005年,香港政府终作出让步,接纳长洲居民提出的条件,令抢包山活动重现。但此后的活动已经与原来的抢包山民俗不同,是另外建造三座包山,包子为塑胶制作,以比赛形式进行。传统抢包山则不再复见。[来源请求]
民俗意义
[编辑]长洲建醮会认为抢包山是传统民俗,而政府举办的抢胶包则与民俗无关,所以不与为伍。乡绅黄维坤说:“其实长洲居民一直要求恢复抢包山传统,大部分岛民都不同意现时那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抢包山,那只是一个爬山比赛,不可叫抢包山,完全无意义。真正‘抢包山’是所有大众都有份,喜欢拿几多个包就几多个包。”[来源请求]
传统上抢包山参与者是岛上的海陆丰籍渔民,因为一来他们最需要祈福,又爬惯桅杆,所以特别擅长抢包山。 [3]《南华早报》社评指出,抢包山的传统意义是为岛民带来平安、健康。[4]
相关创作
[编辑]- 1982年的电影龙少爷有虚构的广东地方抢包山活动。
- 香港动漫作品《麦唛》剧情提到,麦兜一心到长洲跟随黎根师傅学习滑浪风帆,但黎根只教他抢包山。其母于是致信当局,请求将抢包山列为奥运项目。《麦兜故事》剧情又提到,当香港正争取2006年亚洲运动会主办权时,麦兜就读的“春田花花幼稚园”一心想向港协暨奥委会申请,将抢包山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并大力宣传争取市民支持。不过,港协暨奥委会其后决定将“掟蛋挞”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最后多哈获得亚运会主办权,春田花花幼稚园的愿望最终落空。
参考文献
[编辑]- ^ 黄佩佳. 新界風土名勝大觀.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16: 354 (中文).
(长)洲人最崇奉北帝,每岁神诞,必相率斋戒沐浴以礼之,即市上亦多不售荤物者,相戒茹素,犯则生病,至奉神出游时,瑞狮、色女、彩亭等导而前,备极繁缛。又设方桌二,盛斋包其上,相叠成尖塔形,顶插佛手,高至二丈余,洲人称此曰包山,置于坛前以奉神者,迨演戏之最后一夕,正本剧方终,燃炮以贺,乃将此两包山舁至旷地,散而掷之,一时争拾者蜂起,夺得佛手者,虽重值亦不肯让于他人。相传神宫(功)戏未终时,有舁神像归庙者,不能动其分毫,又有某伶工,误食尤鱼,腹痛甚剧,求恕于神始愈。此民国廿四年事,土人言之凿凿,姑存其说可也。”
- ^ 2.0 2.1 2.2 周树佳.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叁).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7年2月. ISBN 9789882116238 (中文).
- ^ 真假包之谜,苹果日报E14版,2007年5月23号
- ^ Don't spoil festival with year-round bun scramble, SCMP, May 14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