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怛洛伽山
8°43′N 77°22′E / 8.717°N 77.367°E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补怛洛伽山(梵语:पोतलक Potalaka),其名又译作布呾落迦、补陀落伽、普陀洛迦(“洛”和“落”、“伽”与“迦”常通用)、普陀珞珈、逋多罗、布达拉等,一般简称为普陀、普陀落、补陀洛(“落”、“洛”通用),意译为光明山[1]、海岛山[2]、小花树山、小白花树山[3];为现今南印度帕帕纳萨姆山,位于蒂鲁内尔维利县境。大乘佛教传说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后中国浙江舟山上一座海岛因“不肯去观音”的典故,也更名为普陀洛迦山,作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概论
[编辑]大乘佛教《华(花)严经》上授记此山为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常住之地。经上言此山清净,花、果、树林遍布,溪流、池沼众多,善财童子就在此山请教过观音菩萨[4][5]。
印度曾有好几座山都有普陀洛迦山之传说。据考察,一般公认位于今南印度淡米尔纳德邦提纳弗利(Tirunelveli/Tinnevery)县境内的,秣剌耶山以东的帕帕纳萨姆(Papanasam;又译巴波那桑)山即普陀洛迦山。
衍生
[编辑]舟山普陀山
[编辑]传说普陀山曾被秦始皇认定为蓬莱山,来此求长生不老药,此山也因为被称为“海上仙山”,历史上有诸多道士慕名前来,著名道士梅福(字子真)也在其列。相传梅福汉平帝元始年间到此山隐居,故此山自西汉至宋代时叫梅岑山。唐代时,也有梵僧(天竺国僧人)来山上的潮音洞边焚指供佛,引起观世音菩萨现身,后来潮音洞旁常有信士来此效仿焚指,引起僧团和官府的禁止,告诫禁止燃指的石碑至今仍在。故此山古来已是佛道信仰的圣地。
传说,公元858年,唐朝大中十二年,日本临济宗高僧慧锷参访五台山,并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回国,行至现在的舟山群岛普陀山要坐船离岛,突然海上狂风起,巨浪冲天,慧锷法师只好停下待风浪平息再出发。翌日,慧锷准备再度启程,岂料海上忽然又升起白雾,挡住前行视线,他左右绕道避开雾气,却鬼使神差又绕回了岛上。第三日,终而天气晴朗,慧锷又要出发,可是乌云忽然蔽日,眼看又要风浪大作,慧锷心想不宜久留,强行出海,可是越往前风浪越大,蓦然海上升起诸多铁莲花围住行船,慧锷大惊,清楚观音菩萨像祈告指明前路,此时,海中钻出一头铁牛,吞掉铁莲花,一条海路出现在慧锷的眼前。慧锷的船一路跟随,驶进了普陀山。此后,慧锷感叹“观音菩萨不肯离去此地”,便在普陀山建起不肯去观音院,此山也被视作观音菩萨的道场而流行起来。[6]
宋代时,人们见此山光明清净,多有小白花,符合《华严经》上对观音菩萨道场普陀洛迦山的描述,且传说此地多有观音菩萨显圣的瑞相,便认定此山就是普陀洛迦山,也就渐渐改名唤作普陀洛迦山。再后来,当地又将这里两座大山分别叫做普陀山和珞珈山(洛伽山),从而普陀洛迦山变成了由两座山峰构成,但一般仍唤作普陀山作为简称[7]。
布达拉宫
[编辑]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始建于581年,名中的“布达拉”即“补陀洛”的异译。此处亦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被称作“第二普陀山”[7]。
其他
[编辑]另有多个以普陀洛迦为名的地点或建筑,如日本纪伊半岛的补陀洛山寺等等。
参考文献
[编辑]- ^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光明山者,彼山树华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门示现。此山在南印度南边,天竺本名逋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又十一面经在此山说。”
- ^ 《陀罗尼集经》卷二:“补陀落伽山,此云海岛也。”
- ^ 《慧苑音义》:“补怛洛迦山,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
- ^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 ^ 《大唐西域记》卷十秣罗矩吒国:“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伽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山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 ^ 《佛祖统纪》卷四十二、《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日本《桥本进吉博士著作集·慧萼和尚年谱》、日本《元亨释书》
- ^ 7.0 7.1 徐春伟.〈去普陀山的客运站,为何像极了布达拉宫?〉.《澎湃新聞》.2018-03-03.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