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围道
道路长度 | 1.1千米(0.68英里) |
---|---|
车速限制 | 50公里每小时 |
地点 | 香港九龙九龙城区 |
起点 | 九龙城启德道、沙浦道 |
终点 | 九龙仔兰开夏道、喇沙利道 |
衙前围道(英语:Nga Tsin Wai Road)是香港九龙九龙城区的一条道路,连接九龙仔及九龙城。道路双程行车,西接兰开夏道,东接启德道及沙浦道,贯穿整个九龙城,为九龙城内最主要道路,跟区内其他道路成鱼骨状相连,例如侯王道、联合道等。在启德机场未关闭前,该机场的13跑道的飞机进场导航灯建于衙前围道一座楼宇的天台上,该座楼宇曾开设汉宝集团的酒楼。
典故
[编辑]- 典故一:
衙前围道是九龙城区内一条重要的横街,因附近另一条主要道路太子道西长期挤塞,许多主要交通工具已改行衙前围道,然而衙前围道从前却是一条只有官员行走的道路。
九龙城开埠以来,因其低洼地带较多,因此许多居民依赖晒盐维生,当地盐业亦较为蓬勃,九龙城一带很快发展为全港数一数二的盐田区,而“龙城幼盐”更于全港九新界的士多和街市打响名堂。官员有见盐业发展蓬勃,因此向每户制盐户每月征收每公斤三毫半的出口盐税,并制定每月十日每户都要到衙前围道以封盐包装装好税项,而官员则由衙前围道的尽头走到另一端尽头环绕衙前一周以收集款项,再回到衙门点收,因而该路被称为“衙前围道”。有传因该道路多是官员收税之用,居民假如多于该路行走,则会惹来财祸,因此大多居民绕道而行太子道西,使该道路长期挤塞,直至七十年代中期衙前围道不再使用为收税专用道路,不少车辆为免受太子道西挤塞影响,才改行衙前围道。
- 典故二:
以前的九龙城人以晒盐维生,由于居住沿海地区,不时会有海盗盗取居民的财物,或是明目张胆地抢,或是鬼鬼祟祟的偷。后来地方政府有见及此,便在九龙城沿海附近兴建了衙门,一来可以维持区内治安,二来可以方便官员收税。
衙门兴建初时,区内的治安曾一度改善,然而由于居民的松懈,海盗很快便再次回到九龙城进行抢掠。于是居住海边的居民渐渐搬近衙门,希望可以减低被盗的机会。一年内,九龙城近海五百米的地方皆成为荒地,无人问津。
为了加强防御,九龙城的居民合力在所住地方的最外围筑起了一堵高三米的围墙,只留下东南西北四个出口供居民出入,且四个出口皆有人二十四小时轮流站岗,九龙城人渐渐过上了安逸且简朴的围村生活。
然而,1806年10月28日,海盗再一次入侵村内,事后村民从海盗留下的蛛丝马迹发现他们乃由东出口进入、西出口离去。经再三拷问,看守东西出口的二人皆承认自己失职。后来二人因抵受不住其他村民的议论而一同跳海自尽。
1882年,九龙城开始进行填海工程,政府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予九龙城居民。为了方便工作,村民逐渐搬离围村。政府认为围墙阻碍了九龙城居民出入,遂将围墙拆去,围墙本来的位置则被称为“衙前围道”。
2006年11月2日,衙前围道曾一度封锁,事缘于前一日在衙前围道东、西分别发生了两宗交通意外。诡异的是,两名肇事司机均声称在案发现场看到了鬼魂。有好事之徒翻查古籍发现前述之两名村民乃于1806年11月1日自尽。消息传开后,九龙城的居民都深信这两件事之间有着不可划分的关系。
沿线建筑物
[编辑]地理位置
[编辑]衙前围道作为九龙城的主要横行街道,中间连接了许多街道。[1]由西至东:
途经的公共交通服务
[编辑]交通路线列表 |
---|
参考来源
[编辑]- ^ 《香港街道详图》 通用图书有限公司 著,第46-47页,通用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1月,ISBN 978-962-879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