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 | |
---|---|
Sumatera | |
自然地理 | |
位置 | 东南亚 |
坐标 | 0°N 102°E / 0°N 102°E |
群岛 | 大巽他群岛 |
面积 | 473,481 平方公里(182,812 平方哩) |
面积排名 | 世界面积第6大岛屿 |
最高海拔 | 3,805 米 |
最高点 | 葛林芝 |
管辖 | |
印度尼西亚 | |
省分 | 亚齐特别行政区、明古鲁省、占碑省、楠榜省、廖内省、西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北苏门答腊省 |
最大聚居地 | 棉兰市(人口2,229,408(2016年)) |
人口统计 | |
人口 | 58,455,800(2019年) |
族群 | 亚齐人、巴塔克人、米南加保人、马来人、华人 |
苏门答腊(印尼语:Sumatera)是印尼最西面的一个大岛,也是全球第六大岛屿,全岛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人口58,455,800人(2019年)。
地理
[编辑]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中间与赤道相交叉,由两个地区组成:西部巴里散山脉和东部的沼泽地。
苏门答腊岛东南与爪哇岛隔着巽他海峡相望,北方隔着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遥遥相对,东方隔着卡里马达海峡毗邻加里曼丹岛,西方濒临印度洋。
巴里散山脉为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脉的连续,纵贯苏门答腊岛。该地区发现了煤、黄金矿床。火山所喷发的矿物质使得土壤肥沃。山脉景象优美而迷人,如多巴湖周围区域。
在东部,强大河流把淤泥带到下游,形成了辽阔的平地,遍布沼泽和湖泊。虽然该地区宜耕土地少,对农业不利,但是其对印尼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地上出产油,地下蕴藏油”:棕榈油和石油。
在古代,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地区被热带雨林覆盖,这些森林曾经是宝贵动植物(红毛猩猩、老虎、貘、大花草等)的栖息地。不幸,当局的贪污风气和非法森林开发使得这些原始森林目前面临毁灭的危险。连所谓的“保护区”也遭到砍伐。
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西缘,该岛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是欧亚地震带的一部分。2004年12月26日,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10米高海啸席卷苏门答腊西部的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在印尼就有超过八万人死亡,灾情主要集中在亚齐省和北苏门答腊省。
历史
[编辑]苏门答腊的古名为suvarṇa dvīpa(梵文:“金岛”),中国文献中也称为“火洲”,“金洲”[1],马来语称为Pulau Emas,也指金洲,显然是因为自古以来苏门答腊山区出产黄金。16世纪时“金洲”之名声,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险家远赴苏门答腊寻金。
苏门答腊处于海上丝绸之路要道,所以经济繁荣,贸易城市大量出现,特别是在东部,兴都教也随着渗透到这个地区。
古时苏门答腊岛上有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八昔、亚齐、那孤儿和黎代等古国。
室利佛逝国
[编辑]7世纪中叶唐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国取代干陀利国而兴起,位于现今巨港一带。这个佛教王国在7世纪—9世纪独霸一方,通过贸易交往和武力征服,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婆罗洲西部传播马来文化。但是,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王国的势力范围限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不受其影响。
7世纪下半叶唐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义净,访问室利佛逝国,停留六个月。
10世纪初唐天祐元年(904年)改称为三佛齐,以勃林邦(今巨港)为首都。
10世纪中叶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年(961年)、三年(962年)三月、三年十二月,三佛齐国王悉利大霞里坛遣使贡方物。
11世纪下半叶,宋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三日三佛齐占卑使来贡方物;元祐三年(1089年)十二月遣使贡方物;元祐五年9(1091)年月又贡。这时三佛齐旧都勃林邦已被东爪哇国侵占,三佛齐国都迁往占卑。
13世纪初叶,宋代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著《诸蕃志》有专条详细叙述三佛齐国。
13世纪中叶,三佛齐远征锡兰失败,国力渐弱。
14世纪末叶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佛齐被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
苏门答腊国
[编辑]苏门答腊国在元代称为“须文达那国”,位于今日苏门答腊岛八昔(Parsei)河口,现在那里还有一个名叫须文达那(Sumandra)的小村。 宋史作夏池,或苏忽吒(SUMUTRA 之音译。《南海志》作深没陀罗,《岛夷志略》作须文答剌,《元史》作苏木都速,《明实录》,《郑和航海图》,《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西洋朝贡典录》,《东西洋考》,《明史》均作苏门答腊
十三世纪末叶元至元九年(1282年),须文达那国遣使贡方物。在明代才改称为苏门答腊国,但仍然不是苏门答腊全岛。
十四世纪末明洪武元年(1368年),苏门答腊国王奉献金叶表,贡马匹和方物。
十五世纪初明永乐三年(1405年)苏门答腊王苏丹罕难阿必镇遣使阿里入贡,明太宗诏封苏丹罕难阿必镇为苏门答腊国王,赐印、金币。永乐五年再次遣使入贡。随后苏门答腊国遭到那孤儿国侵略,苏门答腊国王中毒箭死,王子苏干拉年幼,王妃下令,如有勇士能够替国王报仇,保卫苏门答腊国,愿意嫁为妻子。有一老渔翁挺身而出[2],打败那孤儿国,王妃果然嫁给老渔翁,并尊老渔翁为老国王[3][4]。
永乐七年(1410年)老渔翁国王来京师朝贡,永乐十年(1413年)明太宗遣使往苏门答腊国。这时候,前王子苏干拉已经成人,纠众杀老渔翁国王,然后纠众逃往山中建立山寨。永乐十三年(1416年)三保太监郑和擒获前王子苏干拉送京伏法。少渔翁王感恩不尽。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渔翁王的儿子继承王位。后来,苏门答腊国被亚齐酋长国所灭,亚齐酋长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而苏门答腊成为全岛的名字。
在19世纪,苏门答腊的各王国一个接着一个被荷兰殖民者打败,唯有亚齐酋长国维持独立。为了占领这个酋长国,荷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了昂贵的亚齐战争(1870年—1905年)。
1298年马可·波罗曾叙述Samara,就是须文达那国。阿拉伯游历家伊本·白图泰曾经到过须文达那国,他称这个国为"Sumatra"(阿拉伯文对“Samudra”的音译)但《伊本·白图泰游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世纪,才被西欧的学术界重新发现。十五世纪初叶,威尼斯旅行家尼可罗·达·康替到苏门答腊国旅游达一年之久,他在所著的《游纪》中称苏门答腊为Shamuttera,
行政区域
[编辑]苏门答腊地区共分成十个省,其中主要位于苏门答腊本岛的有八个省,由北而南依次为:
- 亚齐省(Aceh),首府:班达亚齐(Banda Aceh)
- 北苏门答腊省(Sumatera Utara),首府:棉兰(Medan)
- 廖内省(Riau),首府:北干巴鲁(Pekanbaru)
- 西苏门答腊省(Sumatera Barat),首府:巴东(Padang)
- 占碑省(Jambi),首府:占碑市(Jambi)
- 南苏门答腊省(Sumatera Selatan),首府:巨港(Palembang)
- 明古鲁省(Bengkulu),首府:明古鲁市(Bengkulu)
- 楠榜省(Lampung),首府:班达楠榜(Bandar Lampung)
全部位于外岛的有两个省:
人口
[编辑]苏门答腊人口密度不高(85人/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地区包括北苏门答腊、以及西苏门答腊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区集中在巨港和棉兰。
当地居民使用52种不同语言,均属于南岛语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东部,最普遍的语言是马来语,但在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语言:南部和中部有Lampung语和米南加保语,北部的山区有巴塔克语,最北部沿海地区有亚齐语。在市区也有华人使用闽南语。
苏门答腊岛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巴塔克人信基督教(荷兰人传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兴都教徒、汉传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动植物群
[编辑]灾难
[编辑]地震
[编辑]苏门答腊岛是个地震多发区,近年来有多次强地震发生:
图片
[编辑]-
山岭
-
渔港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陈佳荣,谢方,陆俊玲 《古代南海地名》 中华书局 1986年版1049页SUMATRA 条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苏门答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区划网
- 印度尼西亚 行政区划网
- offer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Minangkabau region (West Suma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