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基督教新教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8年4月21日) |
苏州基督教新教传入苏州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下半叶。1946年,苏州基督教共有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基督徒聚会处 、灵粮堂8个宗派的14所教堂,9个分堂和布道所。
文革期间,所有教会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苏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教会组织恢复。1980年起,部分旧教堂陆续修复开堂。
历史
[编辑]晚清
[编辑]1860年,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以后,美国传教士高帝丕、花兰芷、赫威尔来苏,受到良好的礼遇。1860年7月初 ,英国伦敦会的艾约瑟、杨格非、杨笃信等五人也到苏州,会见了忠王李秀成,了解太平天国的真实情况,得到圆满的答复。
1867年,戈登手下的军官史密德作为美北长老会宣教士来苏开辟基地,在盘门小仓口设学布道,开始培养传道人员。
1868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得以正式在苏州立足。1869年,美南监理会牧师蓝柏和华人曹子实在十全街5号信徒殷勤山家中开设布道所并开办存养书院。
此后,美南监理会在苏州陆续设立了3个主要教堂:天赐庄苏州圣约翰堂、宫巷乐群社会堂和养育巷救世堂;以及著名的东吴大学、景海女师和博习医院。
1872年,美南长老会牧师杜步西夫妇亦来苏,在葑门城桥头设学,并在养育巷购地自建教堂(1925年重建,名思杜堂)。
其他美国差会,包括美北长老会、美南浸信会和美国圣公会等也陆续抵达苏州,建立起自己的传教、教育和医疗事业。
民国
[编辑]民国期间,苏州教会发展日益迅速。五卅惨案前后,爱国人士不满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发起非基督同盟运动。在这同时,基督教内部也开展本色运动,发起了请求和平活动。教会中有识之士也适应潮流,聘华人任教会学校和医院负责人。1928年,杨永清任东吴大学校长,为华人教会大学校长第一人。基督教将本色运动重点放在农村。抗日战争期间,教会一度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后,西方差会又复兴,城乡各堂全部恢复。至1946年,苏州基督教共有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基督徒聚会处 、灵粮堂8个宗派的14所教堂,9个分堂和布道所。
人民共和国
[编辑]解放初,各教会基本维持原状。
1950年,韩战爆发,外籍传教士撤离,苏州基督教断绝与外国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联系,教会和教堂全部由中国宗教组织自主管理,走上三自道路。1955年4月13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苏州市分会成立,使苏州基督教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文革浩劫期间,所有教会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苏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教会组织恢复。
1981年10月11日,宫巷乐群社会堂修复开堂(即今宫巷堂)。
1999年,苏州圣约翰堂修复,作为苏州市基督教“两会”(苏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苏州市基督教协会)办公场所和苏南义工培训中心。
教堂
[编辑]使用中
[编辑]- 苏州圣约翰堂:1869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又名首堂。1882年以后位于城东南的天赐庄(今十梓街东端,苏州大学门前),1915年重建。
- 乐群社会堂(宫巷堂):1891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位于古城中心部位的宫巷。1921年重建。
- 思杜堂(使徒堂):1872年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城内养育巷。堂名是为了纪念该会传教士杜步西。1925年重建。
- 狮山堂:位于苏州新区玉山路170号,于2007年7月献堂。有主堂1座,附房1座组成。
- 救世堂:1889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1924年重建后,位于城内养育巷慕家花园口。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教会收回修复后复堂。
- 独墅湖教堂: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旁边,2008年上半年奠基,2010年献堂。
- 甪直堂:位于吴中区甪直古镇,1939年建堂,2003年重建。
遗迹
[编辑]- 崇道堂:1899年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齐门外。1913年重建。
- 嘉音堂:1896年美南浸信会差会创建,位于谢衙前。
- 救恩堂:1901年美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阊门外上津桥。
- 天恩堂:1902年美国圣公会差会创建,位于桃花坞。
- 信心会堂:1919年使徒信心会创建,位于民治路。
前教会学校
[编辑]前教会医院
[编辑]- 博习医院: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位于天赐庄。1954年6月易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被确定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福音医院: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齐门外。
- 更生医院:美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阊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