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沱乡
外观
称沱乡,是四川省邻水县和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共管的一个乡镇[1],1954年3月9日全部划属长寿县,为附近货物之小集散地[2],处长寿、邻水、江北三县交界处,又是御临河河上水码头闹市,素有小重庆之称[3]。
沿革
[编辑]邻水县称沱乡沿革
[编辑]- 道光年间邻水县有三十六场,其中仁和场、称沱场均半属长寿[4]。
- 民国4年(1915年),置称沱乡,属邻水县第三保卫区(共5个保卫区)[5]。
- 民国6年(1917年),属何区不详(5个保卫区划为6区)[5]。
- 民国24年(1935年),属邻水县第三区(6区并为3区)[5]。
- 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属,并入御临乡[5]。
- 1953年9月4日,复置称沱乡,属第五区(幺滩区)。
- 1954年3月9日,邻水县和长寿县共管的两个场镇互相交换,邻水县第五区(幺滩区)的称沱乡划归长寿县第七区管辖,命名草堰乡;长寿县第七区(万顺区)黎桥乡划入邻水县第六区(九龙区)公所管辖[6][7]。
长寿县称沱乡沿革
[编辑]- 1950年,称沱乡属长寿县第七区[8]。
- 1953年民主建政,第七区改称万顺区,称沱乡分为称沱、桂林、沙坪3个乡。
- 1953年11月9日[6](或10日[9]),长寿县称沱乡第八村四、五、六、七组[6]及第九村一组,永顺乡第七村八、九组,分别划归江北县第十三区大塆乡和第十二区东山乡、明月乡管辖[9]。
- 1954年3月9日
- 1955年,草堰、称沱、桂林乡合并为称沱乡。
- 1956年,建立10个高级社(万顺区共39个高级社)。
- 1958年,为万顺(区)人民公社的3个管区(共设13个管区)。
- 1961年,建立称沱人民公社,坪滩大队划归永顺公社。
- 1984年,复置称沱乡。
- 2003年,并入洪湖镇。
老桥
[编辑]老桥,位于称沱场中、南北横跨流水岩小溪。桥长23.5米、宽4米,系单孔石拱桥。桥中横卧石龙,龙头朝逆水伸出桥身,龙尾翘过桥面。建桥年代无考。相传明代建文帝曾御临此桥赋诗一首: ‘怪石圆圆像个沱,洪河作杆路作索,弯月作钩星为用,定给皇王称山河。’ 为此,此地称称沱场[10]。
区划
[编辑]称沱(和平)、偏岩(民主)、超佛(团结)、桂林、李庄、八斗(高峰)、码头(新胜)、梯子(太平)、草堰、友谊、长生(高山)11个村
参考资料
[编辑]- ^ 称沱乡位于县城西北,面积38平方公里。辖称沱、偏岩、超佛、桂林、李庄、八斗、码头、梯子、草堰、友谊、长生11个村。15182人。因当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似马口形称沱,故名称沱场。民国时,以场中小溪为界,南属长寿,北属邻水,皆名称沱乡。1954年始并入长寿。乡因驻地称沱场得名,距县城49公里。全乡系深丘。有耕地16682亩,土多于田。林地6857亩,利用御临河、大洪河水,可灌田4890亩。主产粮食,并产木、竹、茶等。有公路通县城等地。重庆市地名领导小组编.《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1986年06月,第191页
- ^ “称沱场镇,在四川省邻水县,为附近货物之小集散地”,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六至七册)》,人文出版社,民国70年06月,第4463页
- ^ ‘称沱场,因该地三面环山,一面临御临河,恰如马蹄形称沱故名,处长寿、邻水、江北三县交界处,又是御临河河上水码头闹市,素有小重庆之称。赶场日期为二、五、八。’“长寿县集市变迁”,冉洪科,《长寿县文史资料 第8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长寿县委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第66页
- ^ 道光十五年《邻水县志》卷之一市廛,第44页
- ^ 5.0 5.1 5.2 5.3 四川省邻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邻水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68页
- ^ 6.0 6.1 6.2 6.3 长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长寿县情资料汇编》.1988.12.长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第2-3页
- ^ 7.0 7.1 7.2 7.3 长寿县沙坪乡(即千盏乡)全部、称沱乡第十村的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4个小组划归江北县十二区;称沱乡第十村的五、八、九、十等4个小组划归江北县大湾乡第五村;邻水县所辖的称沱乡全部划归长寿县第七区;长寿县黎硚乡全部及花坪乡十七村与东风乡第十村的半个小组划归邻水县。(1954年3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府民密字第0098号】批复)
- ^ 8.0 8.1 “洪湖区概况:洪湖区驻地大洪河位于县城西北43公里大洪湖畔。东邻葛兰区,南界江北县东山、黄印公社,西接江北县大湾公社,北靠邻水县人和、雷公公社,面积158平方公里。辖4个公社,48个大队,421个生产队。……1950年成立第7区,驻万顺场。辖永顺、万顺、称沱、三合4个乡。1953年民主建政,改称万顺区,4个乡划为12个乡。1954年万顺乡的14-17村划归邻水县,沙坪、黄印、麻柳等村划归江北县,邻水县的祖寿堂、中湾、草堰、梅子等村划归治内。1955年12个乡合并仍为万顺、永顺、称沱、三合4个乡。1956年建立39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万顺(区)人民公社,设13个管区。1961年以乡建立永顺、万顺、称沱、三合人民公社。万顺区迁大洪河,更名为洪湖区。”;“称沱人民公社概况:称沱人民公社驻地称沱场,位于县城西北49公里御临河畔。东邻万顺和永顺公社,西,南面接江北县黄印公社、大塆公社,北靠邻水县幺滩公社,面积38平方公里。辖11个大队,82个生产队,3286户,151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2人)。汉族。场建于明朝末年,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似马蹄形称沱。故名称沱场。公社以场得名。1949年解放。1951年成立称沱乡。1953年民主建政,本乡分为称沱、桂林、沙坪8个乡。同年万顺乡的祖寿堂、李庄、中湾三个村划入治内,沙坪乡划归江北县。1954年邻水县的称沱乡并入建立草堰乡。1955年草堰、称沱、桂林乡合并为称沱乡。1956年建立10个高级社。1958年为洪湖(区)人民公社的3个管区。1961年以乡建立称沱人民公社。坪滩大队划归永顺公社。公社地势东西高南北低,最高海拔681米,最低海拔197米。御临河自北向南流经境内”《四川省地名录丛书-四川省长寿县地名录》,长寿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1986,第188-198页
- ^ 9.0 9.1 9.2 9.3 ‘1953年11月10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长寿县秤砣乡第八村四、五、六、七组及第九村一组,永顺乡第七村八、九组,分别划归江北县第十三区大塆乡和第十二区东山乡、明月乡管辖。1954年3月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涪陵地区长寿县沙坪乡(即千盏乡)全部、秤砣乡第十村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组划归江北县第十二区管辖。秤砣乡第十村五、八、九、十组划归江北县第十六区大塆乡第五村管辖。4月13日,第十二区区公所将接收千盏乡的情况向县府写了书面报告:“本区奉县通知,接受我县与长寿县插花飞地,我区于4月6日在长寿七区(万顺乡)协商妥当,于4月10日在千盏乡正式接收。其情况如下:原任乡长敖奇维、干事黄乐福、文书唐富碧3人全部接收,5月份由我县供给。村代表以上干部、乡政府委员数、男、女、党,团员数字附表,学校教职员、学生及校具、校产一齐接收(数字附表),教职员5月份由我县供给”。’,“解放初期江北县边界区划及插花飞地的调整”,杨德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北县文史资料第6辑》,1991年11月第1版.第67-69页
- ^ 孙家驷编著.《重庆桥梁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3.第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