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查理·威尔逊 (德克萨斯州政治人物)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查尔斯·内斯比特·威尔森
美国众议院议员
来自 美国德克萨斯州第二选区
任期
1972年 – 1996年
前任约翰·道比(John Dowdy)
继任金·特纳(Jim Turner)
个人资料
出生(1933-06-01)1933年6月1日
 美国德州特里尼提(Trinity,Texas)
逝世2010年2月10日(2010岁—02—10)(76岁)
 美国德州拉夫金
政党民主党
配偶芭芭拉·阿尔柏斯达特(Barbara Alberstadt)

查理·威尔森(Charles Nesbitt Wilson,1933年6月1日—2010年2月10日),全名查尔斯·内斯比特·威尔森,美国德克萨斯州政治人物,曾代表民主党担任德州美国众议员24年,因担任国会议员期间领导推动美国国会暗中提供经费、武器与人员,支持援助阿富汗圣战者对抗苏联入侵,最后迫使苏联撤军而声名大噪,其真人实事在2008年改编成电影《查理·威尔森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

早年生平

[编辑]

查理·威尔森生于德州小镇特里尼提,并在当地完成公立学校和高中学业,1951年高中毕业后曾就读为于亨茨维尔 (德克萨斯州)(Huntsville)的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后进入美国海军官校就读,1956年在班上排名倒数第八毕业并取得学位[1],也是美国海军官校史上记过第二多的人[2]

1956年至1960年期间,查理·威尔森于美国海军服役,获少尉军阶并担任舰队军官,后经五角大厦调任至情报部门单位,担任评估苏联核武军力的工作。

进入政坛

[编辑]

查理·威尔森第一次开始参与政治,是在他青少年的时候,为了对抗他的隔壁邻居——时任镇议会成员的查尔斯·哈札德(Charles Hazard)。在他十三岁那年,查理·威尔森养的跑进哈札德家的庭院,哈扎德故意拿了混有碎玻璃的狗食喂狗,结果狗吃了之后大量内部出血而死。身为农夫之子,查理·威尔森十三岁时已经取得驾照并有驾驶资格,在一次镇议会选举,他一共载了九十六人去投票,主要是他的黑人邻居。查理·威尔森没有告诉他们要投票给谁,不过在投票之前他告诉那些黑人,现任的哈札德故意杀死他的狗。选举结果最后哈札德以十六票之差落选,事后查理·威尔森到哈札德家去,告诉他不应该毒害任何一只狗。[3]

查理·威尔森成年后一直在政治圈之外,直到他参与约翰·肯尼迪总统竞选阵营担任志愿者。1960年查理·威尔森海军退役一个月后,在他故乡的选区正式登记参选德州州众议员(因为这个举动与海军规定互有冲突,现役军人禁止服公职)。查理·威尔森参选之后,他的家人还有其他亲友都投入帮忙助选拉票,1961年27岁的查理·威尔森顺利当选并进入奥斯汀的德州州议会。

往后的这十二年,威尔森因身为“来自拉夫金自由主义者”,而在德州州议会取得了良好的名声。尽管被企业界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仍为公共工程法规、医疗补助(Medicaid)、年长者免税制度、平权修正案以及最低工资法案奋战不已,他也是德州政治人物中少数出名支持堕胎合法化的人。不过查理·威尔森的私生活可说是声名狼藉,尤其是沉醉在饮酒和复杂的男女交往,并获得一个叫做“爽日子查理”(Good Time Charlie)的绰号。

1972年时,查理·威尔森代表民主党在德州第二选区参选美国众议员,成功当选并于隔年一月就职。之后他又连任十一次,直到1996年10月8日辞职。

国会议员

[编辑]

支持尼加拉瓜苏慕萨政府

[编辑]

在1970年代晚期,查理·威尔森强力支持尼加拉瓜右翼苏慕萨政权(Somoza)。[4]威尔森视腐败的苏慕萨是个被美国抛弃和背叛的盟友,因此威尔森运作了一个拨款委员会试着要拯救苏慕萨政权,并威胁总统吉米·卡特-若不继续支持苏慕萨,就要破坏卡特的巴拿马运河条约[5]

威尔森稍后安排了一场苏慕萨与CIA探员爱德温·P.威尔森(Edwin P. Wilson)的会议。爱德温能提供1000名前CIA探员组织而成的武装势力,为苏慕萨的利益而战。这场会议最后以破局收场,因为苏慕萨挑逗并骚扰了威尔森的女友蒂娜·西蒙(Tina Simons)。这场交易也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爱德温要求苏慕萨得为这1000名成员的武力,付出一亿美元的代价。[6]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编辑]

1980年,查理·威尔森阅读了美联社送到国会的热线急件,描述了从苏联占领下的阿富汗逃离出来的难民。根据传记作家乔治·奎尔(George Crile III)说法,查理·威尔森召集了美国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United States Hous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的成员,处理“黑色计划”(Black project,美国国防专有名词,秘密计划之意)事宜,并要求将援助阿富汗的经费提高为两倍。因为查理·威尔森刚被任命为“众院拨款委员会国防小组”成员(United States House Appropriations Subcommittee on Defense,这一小组负责提供CIA军事行动的资金),而他的要求最终也通过。[7]

这不是CIA最后一次增加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预算,1983年查理·威尔森又成功将经费提高至4千万元,其中1千7百万用于购置防空武器-FIM-92刺针便携式防空导弹,给阿富汗民兵击落苏联的Mi-24雌鹿直升机[8] 1984年,CIA官员葛斯特·阿伏拉科托斯(Gust Avrakotos)直接与查理·威尔森接触联系-这破坏了CIA反对为经费游说美国国会的政策,向他要求比5千万更多的经费。查理·威尔森同意并尝试说服美国国会,他表示“对于这些人民是否决定挺身而战,美国无权置喙,但如果让他们只拿石头上战场,则我们将被历史谴责。”(The U.S. had nothing whatsoever to do with these people's decision to fight ... but we'll be damned by history if we let them fight with stones.)[9]

之后查理·威尔森成功在会计年度结束前,将美国国防部未使用的3亿元经费提供给阿富汗。[10]因此,查理·威尔森直接地影响了美国对阿富汗圣战者的支持程度。他表示这场秘密的军事行动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没有党派偏见之心或任何有害的情报泄露”(there was no partisanship or damaging leaks.)[11]

退休生活

[编辑]

查理·威尔森自1997年从美国国会退休后,定居在拉夫金 [12] 1999年2月,查理·威尔森与芭蕾舞者芭芭拉·阿尔柏斯达特(Barbara Alberstadt)结婚,两人是1980年时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场派对上相识。

2007年9月,在器官移植候补名单上两个月后,查理·威尔森获得一位35岁捐赠者的心脏

相关

[编辑]
  • 威尔森在反苏维埃阿富汗战争的相关资金运用过程,揭露于乔治·奎尔(George Crile III)所著,2003年发行的《查理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Largest Covert Operation in History)一书当中。
  • 2007年电影《查理·威尔森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由演员汤姆·汉克斯扮演威尔森的角色。[13]
  • 威尔森在作者史第芬·寇尔2005年发行的著作《鬼界战争》(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from the Soviet Invasion to September 10, 2001)当中,也是一位关键人物。
  • 2007年12月27日,历史频道播出了一部两小时的纪录片:《查理·威尔森的真实故事》(The True Story of Charlie Wilson),内容是有关于其以国会议员的身份,对阿富汗战争所做的努力,以及他的个人生活。

连结

[编辑]

参照

[编辑]
  1. ^ Crile, George. Charlie Wilson's War: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Largest Covert Operation in Histor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3. p. 26. ISBN 0-87113-854-9
  2. ^ "Charlie Wilson's War Against Convention Started at USNA," The Annapolis Capital, December 30, 2007..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31). 
  3. ^ Crile, George. Charlie Wilson's War.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4: 111–112. ISBN 0802141242. 
  4. ^ Crile, 36.
  5. ^ Crile, 30-36.
  6. ^ Crile, 38.
  7. ^ Eduardo Real: ‘’Zbigniew Brzezinski, Defeated by his Success’’.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8. ^ Crile, 214-5.
  9. ^ Crile, 259–62.
  10. ^ Crile, 409–13.
  11. ^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28, 2007, p. W13
  12. ^ Charlie Wilson Regrets Nothing - TIME.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9). 
  13. ^ "Sticking to His Guns: Charlie Wilson: The Wild Card Image Was The Real Deal", By Peter Carlson,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22, 2007.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