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西晋)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虔,字令伯,三国蜀汉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蜀汉、西晋官员。在晋官至汉中郡太守。
生平
[编辑]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思念父母的李密因而得病,只因祖母刘氏抚养才得长大成人。李密虽从小境遇不佳,但十分好学,师从于谯周门下,专攻《春秋左氏传》,亦博览五经,亦有涉猎其他书籍,才思敏捷而有辩才,谯周门人将陈寿与他比作孔子门生子游、子夏[1][2]。早年曾任蜀益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及太子洗马,更曾经数次出使东吴,并得东吴君臣称许[3][4]。
对于抚育他成人的祖母,李密亦以尽孝见称,刘氏患病时他都会尽心照顾,衣不解带,膳食和汤药都先尝过才给刘氏吃,期间亦不免担心得哭泣哀叹。炎兴元年(263年),蜀汉亡,邓艾因其名声而请他任自己的主簿,又写信招他见面,但李密都一概不应。及至后来州郡(比如益州刺史董荣)再来征命,李密仍然为了奉养祖母,而拒绝出仕,只在有闲暇时讲学授徒。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征召李密入朝当太子洗马,李密于是作《陈情表》向晋武帝陈述因由,其言辞恳切,感人至深,终得晋武帝恩许,不再逼召他出仕,更赐他奴婢二人,又命郡县资给刘氏的膳食[5][6]。
后来刘氏去世,朝廷待李密为其守丧后再召李密出任太子洗马。李密到洛阳后,与张华见面时曾言及蜀汉后主刘禅及丞相诸葛亮,他将刘禅在蜀地的成败比喻为如同齐桓公,其言谈亦得张华称善[7]。后转尚书郎及温令。河内温县是晋皇室河内司马氏的故乡,而诸王路过温县时都会向县府索要物品,令当地官民都感困扰。李密上任后,上引汉高祖刘邦过故乡沛县时礼敬老幼,不要当地供给物品的往事严正拒绝要求。最终日后诸王过县都不敢再这样做,但李密的正直公正就只有陇西王司马泰对其敬重友善,其他贵族外戚都忌惮他。另一方面,李密讨厌他的从事,曾经和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正以庆父比从事。从事将这事上奏司隶校尉,不过因着李密治县勤勉,都不怪罪。李密后转益州大中正。因着自己的才能,李密常常也想升入朝廷中枢内,然而他于朝中无援,还是未能如愿,只改任汉中太守。李密在晋武帝为他于东堂举行的送行宴会中受诏赋诗,但却在末段将不满之情溢于诗句中,写:“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晋武帝闻而忿怒,因此被都官从事上奏免去其官职。后李密于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8][9]
性格特征
[编辑]李密除了为祖母尽孝而知名外,《华阳国志》亦记载李密性格正直诚实,且李密与王崇、寿良、陈寿、李骧及杜烈几位蜀汉旧臣都有深交,入晋后亦被视为梁益二州才俊的代表。不过除了王崇外其余五人间的关系都不能够维持至终,在寿良、李骧及陈寿互相批评对方之时,李密亦公允地评价他们的得失并且严厉批评他们,又常常说:“吾独立于世,顾景为畴,而不惧者,必无彼此于人故也。”
著作
[编辑]李密作品已知有《述理论》十篇,内容为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但已遗失,其作品流传至今的仅有《陈情表》和《赐钱东堂诏令赋诗》一章。
其《陈情表》一文,安子顺将之列为抒情文三大杰作之一,认为“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
子女
[编辑]李密有六子,被称为“六龙”[10]
- 李赐,汶山太守
- 李兴,官至太傅参军
- 李盛硕,宁浦太守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 ^ 《华阳国志·卷十一·李密传》:“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辩捷,辞义响起。”
- ^ 《华阳国志·卷十一·李密传》:“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余,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汎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密曰:‘愿为人兄。’吴主及群臣称之。”
- ^ 《晋书·李密传》:“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 ^ 《晋书·李密传》:“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 ^ 《华阳国志·卷十一·李密传》:“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密上疏,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 ^ 《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 ^ 《华阳国志·卷十一·李密传》:“徙尚书郎、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密引高祖过沛,宾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豪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为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 ^ 《晋书·李密传》:“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 ^ 《华阳国志·李密传》:“密六子皆英揵秀逸,号曰‘六龙’。长子赐,字元硕,州别驾,举秀才,汶山太守。少与东海王司马元超友昵,每书诗往返,雅有新声。少子兴,字隽硕,太傅参军。幼子盛硕,宁浦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