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弟兄会
弟兄运动(英语:Brethren movement)为1820年代后期开展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基督教改革运动,以达秘、慕勒、葛若弗斯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特别强调遵守圣经的话,弃掉形式上的组织,没有总会、分会,没有牧师、平信徒,没有教堂随处都可聚会等等,所有信徒称对方“弟兄”和“姐妹”。外人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称呼他们为“普利茅斯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
起源
[编辑]1820年代后期,弟兄运动几乎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方,包括都柏林、伦敦、普利茅斯等地开始〔并非集中普利茅斯〕,各群体之间一开始没有直接接触。1825年,在都柏林,爱德华·克伦宁和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决定脱离宗派,不再去教堂,开始在家中自行聚会、擘饼,开始了第一次的“奉主名聚会”,后来,爱德华·威尔逊离开英国,但是弗朗西斯·赫契生、约翰·贝勒特、约翰·纳尔逊·达秘、安东尼·葛若弗斯陆续加入了他们。
几乎同时,约翰·柏纽尔 和他的朋友也开始了另一处类似的“奉主名聚会”。后来他们彼此发现了对方的存在,于是集中在都柏林菲茨威廉广场9号的赫契生住所聚会。后来人数加多,于是约翰·柏纽尔租下安及亚街一座拍卖场所,作为聚会场所。他们开始不提教派分歧,只奉耶稣基督的名在各人家中聚会,一同读经、祷告、自由交流属灵经验,特别是在每个主日一同举行记念耶稣的擘饼聚会(break bread,又称The Lord's Supper或The Lord's Table),表明他们在基督里的合一。
人数增加以后,已经没有一个家庭可以容纳,于是他们就租了一个拍卖场,作主日聚会之用,不过仍然没建教堂,只有作会所;到星期六,他们到那里动手移开家具。这是爱尔兰聚会的开始。由于他们到各处旅行,类似的“奉主名聚会”就在爱尔兰和英格兰各地兴起,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运动,在称为普利茅斯弟兄会。
分裂
[编辑]1848年,他们中间就因为是否接纳所有信徒参加的擘饼聚会的问题,而分成了“闭关弟兄会”(Exclusive Brethren)和“开放弟兄会”(Open Brethren)两派。
特征
[编辑]弟兄运动的基督徒基本上和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一样,并与其他福音派基督教团体有许多共通之处。其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他们的一些做法和集会,包括:
- 弟兄,不是会员
- 没有神职人员〔如牧师〕
- 每周举行擘饼聚会
- 不要求捐赠
- 无支薪人员
影响
[编辑]因弟兄运动的影响,许多教会开始强调不属于任何宗派。弟兄运动的许多学说现在已被广泛被基督教界接受。其中包括:
弟兄运动在华人教会中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人也成为了运动分子,不再参与教派并组建所谓的召会体系。例如倪柝声的《教会的正统》认为弟兄运动是《启示录》第2至3章中,回到使徒正统,弟兄相爱的非拉铁非教会。弟兄运动的另一名领袖牧师是于宏洁。
领袖
[编辑]- 弗朗西斯·赫契生
- Lancelot Brenton:将圣经希腊文七十士译本 翻译为英文[1]
- F.F. Bruce — 20世纪圣经学者、护教者
- 约翰·贝勒特[2] — prized Classics researcher of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博饶本(1861年,——1945年),教会历史学者,《走天路的教会》一书的作者。
- 爱德华·克伦宁[3] — a pioneer of homoeopathy
- 乔治·卡亭—《救、知、乐》(Safety, Certainty, and Enjoyment)的作者
- Aleister Crowley[4] — occultist and mystic,生于闭关弟兄会
- 约翰·纳尔逊·达秘 [5]— 著名布道家,现代被提教义(时代论)之父
- Jim Elliot[6] — 传教士
- James George Deck[7] — 前往 新西兰的传教士
- Ken Follett—author of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生于弟兄会家庭
- 安东尼·葛若弗斯[8] — 前往巴格达和印度的传教士
- 埃德蒙·戈斯— 诗人、作家、评论家。生于普利茅斯弟兄会家庭。写作关于教育的书籍《父与子》。
- 菲利普·亨利·戈斯[9] — naturalist、海洋生物学家
- Harry Ironside[10] — 圣经教师、布道家、作家,晚年成为芝加哥穆迪纪念教堂牧师
- 威廉·开雷(William Kelly)-许多解经书的作者
- Brian D. McLaren - a prominent and controversial voice in the Emerging Church movement.生于弟兄会家庭,祖父是在安哥拉的传教士[11]
- 查理·马金多[12] — 19世纪著名基督教著作作者,以他的《五经略解》著名。
- Jim McCotter - 早年是弟兄会成员,离开后创建大使命教会
- 乔治·慕勒[13] —布里斯托尔孤儿院的创建者,Bethesda 会堂的教师
- Thomas Newberry[14] — well known for the Newberry Reference Bible, which uses a system of symbols to explain verb tenses
- 弗朗西斯·纽曼[15] ,约翰·纽曼枢机司铎的弟弟
- 班杰明·威尔斯·牛顿[16]前贵格会信徒
- 约翰·柏纽尔 (第二任刚克利顿男爵)
- Arthur Rendle Short[17] — 布里斯托尔大学外科学教授、作家
- 杜叶锡恩(1913-),弟兄会派往中国南昌的女传教士(1947-1951),后来成为香港著名政治人物,其后因不堪基要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毅然离开弟兄会(参看外部链接)。
- WE Vine - author of "Vines Expository Dictionary" and numerous commentaries[18]
- Jim Wallis - 福音派基督徒作家、政治活动家,生于弟兄会家庭,创办、编辑Sojourners Magazine
- 爱德华·威尔逊 [19]-弟兄会创始人之一
外部链接
[编辑]- Precious Seed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ruth & Tidings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plook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oices For Christ Audio Serm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ords in Season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杜叶锡恩:逃离基要派基督教(2005年11月13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4).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2).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7).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 http://www.dnzb.govt.nz.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存档副本. [201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2).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1).
- ^ 存档副本.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7).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 存档副本.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7).
- ^ 存档副本. [200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 ^ 存档副本. [200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8).
- ^ http://www.spurgeon.org/s_and_t/pb2.ht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6-26.
- ^ W.Melville Capper and Douglas Johnson, "Arthur Rendle Short", Inter Varsity, 1954
- ^ http://www.wordsearchbible.co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7-18.
- ^ 存档副本. [2007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30日).
书籍
[编辑]- Coad, F. Roy - 弟兄运动的历史. (2001)
- Ironside, H. A. - 弟兄运动简史. (1985)
- Smith, Natan Dylan. - 起源,更新与弟兄会. (1996)
- Strauch, Alexander. - Biblical Eldership: An Urgent Call to Restore Biblical Church Leadership.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