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娄迦谶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支娄迦谶(Lokakṣema),又叫支谶,生卒年不详(大约2世纪)。东汉时来自月支(贵霜帝国)的佛教僧人。为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译经僧[1]。
其本为月支国人,故称为“支”,“娄迦谶”为梵语Lokakṣema的音译,意为“世界太平”。在东汉桓帝末年(约167年)到洛阳,于汉灵帝时(178—189年)翻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余部佛典,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2][3]。支娄迦谶所译术语多用音译,少用意译,译文晦涩难懂,又以无为、自然、本无等老子及道家词语来译般若经,支敏度说他“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4][1]。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说一切有部教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涉及般若、华严、宝积、涅槃等部。后来“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1]。
思想
[编辑]支谶译籍几乎全属大乘,为大乘典籍在汉土翻译的开端。支谶的译籍反映了龙树以前印度大乘经典流行实况,他译的《宝积经》、《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都是构成大部《宝积》的基层部分。《道行经》是大部《般若》的骨干。《兜沙经》又属于大部《华严》的序品。吕澂认为可见印度的大乘经典开始就是向境、行、果各方面平均发展的。支谶译出的《阿阇世王经》(异译本题名《文殊普超三昧经》,道安经录说它出于《长阿含》不确)、《问署经》(也作《文殊问菩萨署经》)、《内藏百宝经》、《首楞严三昧经》,都以文殊为中心,发挥“文殊般若”的法界平等思想。这些方面暗示出文殊对于大乘传播的重要关系[5]。
对于以后义学发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道行经》。大乘学说本来以般若的缘起性空思想为基础,由于这部经的译出便有了趋入大乘的途径。又因当时思想界有道家的“无名为天地始”等一类说法,恰好作了接受般若理论的准备,也就是通过这类思想使般若理论更快地传播开来。因它译文过于简略,好多义理难得彻底了解,引起了朱士行的西行求法,与《道行》同源异流的《大品般若》也陆续有各种异本的译传[5]。
翻译作品
[编辑]历代经录对支谶译笈的记载很不一致,《出三藏记集》载为13部27卷。《历代三宝记》增为21部63卷,《开元释教录》认定为23部64卷。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认为支谶译笈现存8种19卷[1]。
序号 | 出三藏记集所载 | 序号 | 吕澂的考订 | 附注 |
---|---|---|---|---|
支娄迦谶所译一般肯定有三种[6],光和二年(179年)出道行、般舟,中平二年(185年)出首楞严 | ||||
1 | 般若道行品经(又云摩诃般若波罗经) | 1 | 道行般若经 | 小品般若经(同本异译),为原初形式的八千颂般若经 |
2 | 首楞严经(今阙) | --- | 为最早译出首楞严三昧经的记载 | |
3 | 般舟般三昧经(又云大般舟三昧经) | 2 | 般舟三昧经三卷本 | 大集经·贤护分(同本异译)。汪维辉认为从语言学角度那另外现存的一卷本非支谶译[7] |
道安认为译文体裁似支谶所译的[5],还有九种: | ||||
5 | 遗日说般若经(出方等部古品,今阙) | --- | 应为“遗曰说般若经”, 遗曰为“方广”原语的音译[8] | |
6 | 阿阇世王经 | 3 | 阿阇世王经 | 文殊普超三昧经(同本异译) |
7 | 宝积经(又云摩尼宝) | 4 | 遗曰摩尼宝经 |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同本异译) |
8 | 问署经(出方等部) | 5 |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 |
9 | 胡般泥洹经(今阙) | --- | ||
10 | 兜沙经 | 6 | 兜沙经 | 华严经部分段落的最早译本,相当于如来名号品与光明觉品 |
11 | 阿閦佛国经(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成品经) | 7 | 阿閦佛国经 | |
12 | 孛本经 | --- | 大藏经有支谦所译《孛经》,“本”为本生 | |
13 | 内藏百品经(又云内藏百宝经,出方等部) | 8 | 内藏百宝经 | |
别录所载安录无[5],有两种: | ||||
13 | 伅真陀罗经(又云屯真陀罗王经,今阙) | 9 |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同本异译) |
14 | 光明三昧经 | --- | 吕澂认为此经即是《成具光明定意经》为支曜所译 |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韩廷杰. 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 [2018-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 ^ 《高僧传》卷一:“支楼迦谶。亦直云支谶。本月支人。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懃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
- ^ 《出三藏记集》:“汉桓帝末游于洛阳。以灵帝光和中平之间。传译胡文出般若道行品首楞严般舟三昧等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部经。以岁久无录。安公挍练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
- ^ 萧登福. 《老子》思想對東漢支婁迦讖以下至三國譯經師譯經之影響 (PDF). 高师大道教养生学术研讨会. [2018-0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11).
- ^ 5.0 5.1 5.2 5.3 吕澂. 中國佛教人物. [2018-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1).
- ^ 《高僧传》卷一:“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
- ^ 辛嶋静志. 利用「翻版」研究中古漢語演變: 以《道行般若經》 「異譯」與《九色鹿經》為例 (PDF).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 2011, 2: 165–188 [2018-01-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11).
- ^ 辛嶋静志. 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 (PDF). 佛光学报. [2018-01-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4-03).
支娄迦谶译中出现的“ 遗曰(←日)罗”及其较短形式“ 遗曰(←日)”,它们的原语词形很可能就是与梵文vaitulya和vaipulya对应的口语形式*vevulla/ *vevull(a)。…… 约九十年前,荻原云来认为“遗曰罗”是vaipulya的不准确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