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庸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22日) |
冯庸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大清盛京将军辖地台山县 | 1901年2月15日
逝世 | 1981年2月5日 中华民国台北市内湖区三军总医院 | (80岁)
墓地 | 新北市汐止区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沈阳市龙泉古园 |
籍贯 | 辽宁台山 |
国籍 | 大清(1901年–1911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5年) 中华民国(1925年–1981年)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中华民国 |
服役 | 中华民国空军 |
军衔 | 中将 |
参战 | 第一次直奉战争 关闭政策 |
学历
| |
冯庸(1901年2月—1981年2月5日),北洋陆军东北讲武堂毕业,中华民国空军中将与教育家,1927年8月8日他创办中华民国与中国东三省第一所西式大学冯庸大学。
早年
[编辑]冯庸是奉系元老冯德麟的长子,1901年出生,与张学良同年,从小就是与张学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冯庸的父亲冯德麟为1910年至1920年间的东北的军事将领,与奉系张作霖有合作关系。[1]
冯庸除了延续父职担任军事将领外,也为东北空军成立关键,曾担任东北航空处中校参谋处长与少将航空司令。
1922年直系与奉系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冯庸受到此次战争的刺激开始对战争感到深恶痛绝,于是卸下军职并开始筹措兴办教育机构的计划。
1927年冯庸捐出大量家产以兴学为己任创办中华民国与中国东三省第一所西式大学冯庸大学,且学生可完全免费入学读书。
参与抗战
[编辑]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冲进冯庸大学将冯庸带走软禁并毁掉冯庸大学,冯庸被劫持到东京后经一位日本朋友的帮助下逃回香港,再由香港返回北平,到北平后他重拾军职并将流亡关内的冯庸大学学生组成了在关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2年冯庸带领东北抗日义勇军联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与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参与一二八淞沪会战,最终在努力抵抗与上海公共租界的西方国家帮助下逼迫日军签署停战协定,成功守住上海。
1933年冯庸任职东北抗日联军之国民革命军第七路军总指挥官,参加长城战役,后又历任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昆山戒严中将司令兼武汉卫戍区中将军法执行监与军官训练团中将处长、抗日战争第九战区中将处长等职,并加入中华民国空军。[2]
抗日战争结束后,冯庸回沈阳任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统一接收委员会监察处长与第二区军法执行部主任。
寓居台湾省
[编辑]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后冯庸随中华民国国军迁徙至台湾省,在担任空军警卫部队高雄分队指挥官不久后中华民国政府即执行关闭政策,因于指挥部队封锁台湾海峡与防卫中华民国防空识别区时却误击美国外交官私人飞机连带受牵连而自请退伍,后改至台湾电力公司任职行政工程处顾问,直到1981年于任内去世为止。
1981年2月5日冯庸于台北市内湖区三军总医院去世,享年八十岁,骨灰则安葬于台北县汐止镇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
2013年冯庸的家属申请将其骨灰迁回家乡辽宁安葬,后经两岸政府协商与中华民国政府同意下骨灰从台湾省台北县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迁至家乡辽宁省并安葬于沈阳市龙泉古园。
家庭
[编辑]- 冯庸第二任妻子龙文彬,是冯庸大学的一位体育特长生,1933年与冯庸结婚。
个人评价
[编辑]一般来说冯庸与父亲冯德麟都被部分人士视为军阀,不过冯庸自费创办的冯庸大学不但是中华民国与中国东三省第一所西式大学,且可完全免费就读,他这义举颇为中国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