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风行字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风行字体
样式楷体
发行商风行铸字社

风行字体,又称风行正楷[1]上海字[2],是1949年从中国大陆引进到台湾活字印刷楷体字体,曾流行于台湾印刷业,受到市场欢迎。

徐学成在《美术字技法与应用》第30页写到“现用印刷楷体,应用最广的一种称“华文”正楷,该字起源于1938— 1940 年,由当时在世界书局任职的陈履坦先生撰写。”[3]

其根本来源为1934年上海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华文正楷铅字,原始字稿由书法家陈履坦所书[4]中国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华文楷体以及北京中易中标电子资讯科技有限公司中易楷体也是基于此套铅字。

历史

[编辑]

1934年,上海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发行了“华文正楷”铅字,其设计稿由书法家陈履坦书写。

1949年,商人许鸿璋从厦门带此字体铜模来台,于台北西门町成都路开立铸字行,取名为“风行铸字社”。这些楷书字体又称“上海字”,与当时台湾市面上常看到台湾日治时期日本开发的印刷楷字有很大的区别。风行字体以毛笔所写,较有书法的感觉,特别是点捺勾处的抖擞有力,受到台湾市场欢迎。铜模的起源已不可考,后来日星铸字行的经营者张介冠曾赴中国大陆寻根,但因文革之故,当地已无人可知来源,只知道应出于清朝进士之手。当时政府许多重要公文,如外交聘书等,也指定要到风行铸字行买铅字来印刷,以显正式与隆重。极盛时期,顾客大排长龙,还吸引小贩摆摊。[2]

1965年左右,中南铸字厂第二代朱吉雄退伍接手此创立于1928年的铸字厂。他以风行字体为主体来修整一套楷书,制作成锌板字体稿,送日本厂雕刻成整套正楷铜模。日本厂见此套楷体,便向朱吉雄央求愿免费刻整套铜模,来换取留下一套字体。1966年当时一套铜模造价昂贵,但是朱吉雄不同意。[5]

但由于风行铸字社只卖正楷字,而其他铸字行同样也复制他们的正楷字,再加上电动铸字机的出现使铸字速度提高很多,所以风行铸字社的生意开始走下坡,一直到1968年歇业。许鸿璋去世后,该套包含符号、级数的33737个铜模藏于他的三重家庭。[2]

1999年,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着手进行研究1930年代1990年代的台湾活版印刷,当采访各地老师傅时总听到他们称赞当时有一套“风行字”。某次研究员采访台北的大地印刷厂,提及该字体,意外发觉该厂会计就是许鸿璋的大女儿。科工馆游说其遗族捐出字体铜模。但因遗族未保留铅字,科工馆受限于器材、技术、材料,难因用该铜模翻铸铅字。直到2009年从日星铸字行帮助下,从中间挑出常用的3780个字,顺利重铸铅字。[2]

为了保存字体结构之美,科工馆采取了两种方法进行数码化建置工作。一是文物数码化:将每一个铜模,依文物大小,丈量尺寸,再以数码相机拍摄数码照片与后制作;二是字体数码化:有正楷铜模字体翻印以及正楷字体数码化。[5][6]

2011年10月,高雄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在地下一楼“开放式典藏库”内,举办“消逝四十年‘风行正楷’再现”活动,让消逝四十多年的此字体重现世上[1]。该馆还将曾将广锁造型作为意象,推出“状元及第 - 广锁U盘”,上面的“状元及第”字体是风行字体[7]

珍贵性

[编辑]

“风行”字属于中国大陆的源流[8]。于1949年中国大陆动乱时引进台湾,将传统汉字楷体的血统保留到台湾。由于该字体充分保有书法字的笔画和结构,立即打垮原本的日本铅字体,成为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最好的字体[2]。那时有些大厂曾向风行买整批字作种字翻造铜模,台湾铸字厂许多正楷活字铜模从此发展而来 [6]

延续至今,台北日星铸字行的铜模字体已获得证实源自于“风行”正揩上海字,[6]。无疑“风行字体”在印刷字体历史中承担着承先启后的关键角色,目前“风行字体”借由日星铸字行于今仍不断的发酵中。

“风行铸字社”许老板表示,印刷字体要美,不是只有单独的字漂亮,必须每一个字匀称,有骨有肉,有统一和谐感,印刷成品才会漂亮,否则就称为有“字”无“体”[6]。显示许老板深感;“字体是一种透过视觉表达来传递资讯的重要手段,达到笔画、风格等的统一,使字体呈现出一体化的视觉效果[9]”。才不会只见“字”,而无整“体”的观念,所以许老板不参杂自创或拼凑外来的字体,破坏原本字体整个的统一性,求其字体的一致性风格展出,如此违反了商业经营法则的职人做法,终落入黯然退出市场,却反而留下具有完整及纯正的历史文物。后经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文献搜索及座谈研讨,推测保有“风行字体”的铜模就是当年携带来台的原件 [6]

中国大陆早已使用简体字,而台湾活版印刷式微,如今也全数被电脑字取代,为了不让记忆中的繁体中文印刷字,永远消失于旧书古籍中,这批铜模存在的意义不言可喻;就文化资产的意义而言,中文正楷字体的保存,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并被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认定为珍贵的馆藏品[6]

虽然同出一源的中易楷体及华文楷体得以以电脑字体的形式继续存在,但几经修改,字形已异于最初的上海华文正楷。

参考

[编辑]
  1. ^ 1.0 1.1 消逝四十年『風行正楷』再現科工館. 凤鸣广播电台. 2011-10-22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2.3 2.4 林怡君. 〈遇見全台最美的風行正楷字〉. 《T Life》 (台湾: 台湾高铁股份有限公司). 2015-09, (第69期) (中文(台湾)). 
  3. ^ 徐学成:《美术字技法与应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4. ^ 徐学成:《美术字技法与应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5. ^ 5.0 5.1 黄俊夫. 〈風行一時˙日星又新〉.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99 年度成果發表專刊》 (PDF). 台湾: 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 2011-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7)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6.0 6.1 6.2 6.3 6.4 6.5 曾琪淑. 〈風行日遠~科工館的一段惜字情緣〉. 《訢心相印:印刷文物特展展示專輯》. 台湾: 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 2012-12 (中文(台湾)). 
  7. ^ 郑婷芳. 〈科技博物館典藏變身文創商品〉. 《博物馆短讯》 (台湾: 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 2014-12, (第70期) (中文(台湾)). 
  8. ^ 曾琪淑. 〈博物館科技物件應用於科技創新教學之探析---以印刷銅模為例〉.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台湾: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科技应用与人力资源发展学系). 2010, 43 (2): 27–38 [201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Sun I视觉设计. 《字體設計準則》. 台湾: 上奇资讯. 2012-07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