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赵堡太极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末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蒋发向山西王林桢(王宗岳)学艺,功成之后在河南温县赵堡镇择人而授,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宗师。自此之后,太极拳便在赵堡镇世代流传。[1]

宗师

[编辑]

根据清雍正年间王柏青《太极秘术》及1935年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所述:

  • 第一代 蒋发
  • 第二代 邢喜槐(怀)
  • 第三代 张楚臣
  • 第四代 陈敬柏,王柏青
  • 第五代 张宗禹
  • 第六代 张彦
  • 第七代 陈清平
  • 第八代 和兆元李景延、牛发虎、任长春、李作智、张敬芝

拳不出村

[编辑]

从历史上看,赵堡太极拳素有“拳不出村”之说。然其历代不乏传人,从学者亦众,但流传不广,为世人所知不多。至民国时期,赵堡太极拳传人始于西安等地向外传播,逐渐走向全国,并跨出海外,传播到全世界。

历代不乏传人

[编辑]
  • 杜元化(杜育万)《太极拳正宗》,“……陈敬柏。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将此术全盘授之。其后陈欲扩张此术。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彦。又传给陈清平。清平传给其子景阳。及本镇其少师张应昌、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历代传人很多。不能备载。以上所录诸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另注有册。……”[2]

特点

[编辑]
  1. 动作圆活。赵堡太极拳式式走立圆(立体圆),先以手领身,后以丹田带动全身,要求身圈、手圈、腿圈三圈相合,周身上下一动皆动,身手足上下相随,处处步随身转,体现出拳论上“一动无有不动”的特色。形体的“背丝扣”特点与其他太极拳以平圆为主有明显的不同。正如古人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 步伐轻灵。赵堡太极拳的步伐轻柔灵活,没有“呆滞”之相,符合拳论“举步轻灵神内敛”的要求。
  2. 动分阴阳。赵堡太极拳在锻炼时要求每一个动作要分出虚实,在身体身体上充分表达和体现出太极拳的“阴阳”特色。
  3. 柔蓄刚发。赵堡太极拳的锻练过程中力求全身松柔,打通周身关节血脉,而后以柔促刚,刚柔并济,“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
  4. 蓄转丹田。赵堡太极拳的外形动作与丹田的转动方向一致。在练习过程中由表及里,由外带内,带动丹田转动,久而久之功夫自然上身。

各地传人

[编辑]

赵堡太极拳现今流传有四大支,分别是和兆元的代理架、李作智的腾挪架、张敬芝的领落架及李景延的忽雷架,其中又以和氏系为大宗。

  • 中国
  • 侯春秀、郑悟清、郑锡爵(一侯两郑)
  • 侯尔良
  • 刘瑞
  • 宋蕴华
  • 侯战国、侯转运、李随成,刘瑞,阎存文,牛西京,郑琛,和保国;陈国芳,山新楼,余穗,黎朝安,李小春;
  • 吴忍堂,
  • 王海洲、侯鑫、李沣(青岛)、艾光明、吴江、张昱东、石善冲、陈国强、刘松普、权六一、付兵、赵斌
  • 和定干 和有禄
  • 香港
  • 赵军
  • 纪昌秀
  • 关荣光
  • 台湾
  • 美国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李师融 李永杰. 2007. 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 逸文武术文化. 台湾. pp. 401.
  2. ^ 杜元化. 1935. 太极拳正宗. 魁生德.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