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或数码博物馆(Digital museum),是以博物馆为主题,结合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展示平台。虚拟博物馆具有自由浏览与简易交互的优点,可收藏任何可被数码化的事物,而资讯可以在网络上不断地被更新与提供服务,透过资讯技术设计类似于传统的博物馆类型,并提供全新展现方式与参观体验。[1]
依据"数码典藏与数码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技术汇编》[2]将此定义为:以“数码化”的方式,将各种器物、标本及文件等典藏资料,以高清晰度扫描、数码化拍摄、三度空间模型虚拟制作等技术加以数码化与存储,并透过网络完整呈现实体博物馆所应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
博物馆虚拟化趋势
[编辑]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必有交互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并必须要达到全民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博物馆无法设计出所有种类的展示场,而虚拟博物馆不但浏览自由、易交互,更可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与设计,以满足传统博物馆所不能达成的地方。
比较真实与虚拟博物馆
[编辑]虚拟博物馆 | 真实博物馆 | ||
特征 | 用数码化的方式典藏、展示、教育、研究 | 用实体来典藏、展示、教育、研究 | |
用户 | 自主性 | 主动 | 被动 |
环境控制 | 可透过交互装置改变观赏接口 | 对展示环境无法控制或改变 | |
便利性 | 利用网络,任何地方都可以进入博物馆 | 须到目的地并购票入场 | |
交互性 | 和大量的媒体交互 | 只有单向交互 | |
资讯 | 陈列方式 | 多样性,可根据用户习惯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 单一且固定 |
呈现方式 | 数码资料 | 实物 | |
扩展性 | 极大 | 有限 | |
建筑类型 | 空间量 | 虽然容纳能力取决于伺服器的性能与网络的带宽,但是在未来,硬件装置可以充分支持而不受限制 | 大小受限于建筑物 |
空间尺度 | 可缩小与放大 | 受限观赏者与展览作品的最适观赏距离 | |
元素的取代与转换 | 伺服器/网络/硬盘 | 典藏空间 | |
超链接 | 展示走廊 | ||
显示器 | 展示橱窗 | ||
数码展示物 | 展示实物 |
缺点
[编辑]目前仍有虚拟博物馆使用传统的网站设计方式,网页内容与架构设计上,利用链接将独立网页串联起来,并再多穿插媒体档;有的虽然有运用到数据库,但仍只用于资料检索,并没有延伸至虚拟博物馆的其他部分,使检索资料与实际展览内容不符。
争议
[编辑]现在还是有人质疑虚拟博物馆是否可视为真的博物馆,并且备受争议。由于虚拟博物馆仍在发展中,结构并未发展齐全,虚拟博物馆的优势无法完全被展现,反而与单纯的博物馆网页产生混淆;另外虚拟博物馆并无实物收藏,而博物馆的本质在于收藏、典藏、展示、教育四大目标,但是虚拟博物馆可以使收藏与典藏的目标扩大延伸,缩减大众与展览品的距离,使博物馆的目的更达到理想。
未来发展
[编辑]在未来虚拟博物馆可以往更多方面发展。将来可以进一步的让更完整的行为资料给记录下来,像是参观者浏览的时间或次数等,并可借由这些资料分析参观者行为。虚拟博物馆的平台应发展成,能提供更多元化服务的空间,像是除主要的展览主题外,也能提供个人作品的上传,促进博物馆多元化;在展场配置设计上能提供有弹性的平台,提供设计人员能预先模拟展场,并让参观者能进行参观,这样一来可预先发现展场缺失并进行修改,还能减少实际设计时的成本。
虽然目前大多数虚拟博物馆仍处2D的传统网页模式,未来有望发展为3D虚拟实境,对阅览者营造更富想像力与交互性的空间。而虚拟博物馆更可在未来充分利用网络分享资源的便利性,使所有参观者能不受地域国界限制的进入参观,而参观者皆能在在线交谈,甚至能见到虚拟替身,形成在线的虚拟社群。
参考资料
[编辑]- 吕昭贤,《以虚拟博物馆为环境之网络类型学习系统》,义守大学资讯工程研究所。2001年。
- 易斌,《虚拟设计博物馆之交互导览设计》,国立成功大学工艺设计研究所。2001年。
- 杨宗儒,《乡土数码设计学园-指定论述 立体环物虚拟实境在文物典藏的展示》,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2182938/http://140.125.151.167/yand/redirect.php?goto=newpost&tid=313,2008年12月2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