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
Josip Broz Tito

元帅
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39年1月5日—1952年11月7日
前任米兰·高基奇英语Milan Gorkić
继任本人(作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52年11月7日—1964年8月13日
前任本人(作为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继任本人(作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64年8月13日—1980年5月4日
前任本人(作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继任斯特万·多罗尼斯基(作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理
任期
1944年11月2日—1963年6月29日
总统伊万·里巴尔 (1945–1953)
本人(1953–1963)
继任佩塔尔·斯坦鲍利奇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防部长
任期
1945年11月29日—1953年1月14日
总理本人
继任伊万·戈什纳加克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
任期
1953年1月14日—1980年5月4日
总理本人 (1953年–1963年)
佩塔尔·斯坦鲍利奇 (1963年–1967年)
米卡·什皮利亚克 (1967年–1969年)
米蒂亚·里比西斯英语Mitja Ribičič (1969年–1971年)
杰马尔·比耶迪奇 (1971年–1977年)
韦塞林·久拉诺维奇 (1977年–1982年)
前任伊万·里巴尔 (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总统)
继任拉扎尔·卡里瑟伟斯基英语Lazar Koliševski (南斯拉夫主席团主席)
不结盟运动秘书长
任期
1961年9月1日—1964年10月10日
前任首任
继任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个人资料
出生Josip Broz
约瑟普·布罗兹

1892年5月7日
 奥匈帝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库姆罗韦茨
(今属  克罗地亚克拉皮纳-扎戈列县
逝世1980年5月4日(1980岁—05—04)(87岁)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今  斯洛文尼亚
墓地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铁托纪念馆)花宫
国籍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配偶佩拉吉亚·布罗兹英语Pelagija Broz(1919年-1939年,离婚)
赫塔·哈斯英语Herta Haas(1940年-1943年)
约婉卡·布罗兹(1952年-1980年)
伴侣达维里扬卡·保诺维奇·兹登卡英语Davorijanka Paunović-Zdenka
儿女兹拉蒂卡·布罗兹英语Zlatica Broz辛科·布罗兹英语Hinko Broz里昂·布罗兹英语Žarko Leon Broz阿列克桑达尔·布罗兹英语Aleksandar (Mišo) Broz
职业机械师、革命家、政治家
获奖119项奖项英语Awards and decorations of Josip Broz Tito,包括:
南斯拉夫之星勋章英语Order of the Yugoslav Star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巴斯勋章
列宁勋章
意大利共和国功绩勋章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奥匈帝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服役南斯拉夫人民军
服役时间1913年–1915年
1941年–1980年
军衔元帅
指挥南斯拉夫人民军
参战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罗马化:Josip Broz Tito;1892年5月7日—1980年5月4日),本名约瑟普·布罗兹南斯拉夫革命家、政治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席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总理,南斯拉夫元帅,在南斯拉夫执政36年。尽管执政时期被人批评为威权统治[1][2]独裁统治[3][4],有人描述他为仁慈独裁[5],且他的个人形象通常被视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各民族统一的象征。他还是不结盟运动发起人之一,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共事。他提出的政治思想被称作铁托主义

早期生活

[编辑]

一战前

[编辑]

铁托出生于奥匈帝国克罗地亚北部的村庄库姆罗韦茨,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其父亲为克罗地亚人,母亲为斯洛文尼亚人。与外公度过童年,1905年小学毕业,1907年离开农村来到锡萨克当一个机械师的学徒,在那里首次见识到了五一劳动节并开始关注工人运动

革命家

[编辑]

1913年,铁托被征兵加入奥匈军队。1915年因重伤被俄军俘虏,在1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被送至乌拉尔山劳改营。在那里他被选为狱长。1917年2月,暴动工人冲进监狱将他们释放,铁托随后加入布尔什维克组织。之后屡次被捕和逃亡,最终藏身于西伯利亚。1918年,他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支部。

崛起

[编辑]

铁托在1937年接掌南斯拉夫共产党,在1940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南共总书记。一开始南共由于受到德苏协定的影响,并没有实际参与对德作战,1940年以前甚至一度加入反战运动[6]

1941年轴心国攻陷南斯拉夫,7月4日,德国进攻苏联后不久,南共中央决定发动全面性的武装战斗,同年12月21日,建立第一支正规军“第一无产阶级旅”。组织“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铁托任总司令[7]

当时南斯拉夫除了人民解放军之外,还有受意大利王国纳粹德国支持的克罗地亚的独立运动组织“乌斯塔沙”,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以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支持的“南斯拉夫祖国军”(南斯拉夫王室支持者)。一开始主力同为塞尔维亚人的民族解放军与南斯拉夫祖国军一同对乌斯塔沙及轴心国军队作战,但不久即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南斯拉夫祖国军采行等待战术,等待攻击德军的适当时机。期间他们经常采取民族主义的恐怖手段,加剧南斯拉夫内部的混乱。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政权则是针对塞尔维亚人、犹太人,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进行种族清洗,并在克罗地亚建立大量集中营及灭绝营,铁托的军队亦有时占领一些地区后解放部分集中营。

铁托采取双叉式的策略,一方面为了争取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公认成员,对轴心国进行武装作战。一方面是要在大战结束时成为战胜的政治力量。在1943年后到1945年大战结束的这段期间,铁托的人民解放军着手对抗祖国军以及乌斯塔沙。[8]

重建南斯拉夫

[编辑]
铁托和霍查

南斯拉夫共产党在二战中取得了胜利,并且得以决定国家的形式。1943年11月,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议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了战后的南斯拉夫将由五个民族共组联邦。1945年战争结束后,该议会在11月的制宪会议宣布南斯拉夫成立新政府,罢黜君主制。重建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凝聚内战中分裂的各民族,共产党的领导者铁托扮演了关键的角色[9]

由于第一南斯拉夫的经验显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塞裔有垄断政治的倾向。因而铁托试着降低塞尔维亚的规模,使之处于与其他民族差不多的位置。他重划战前的行政区疆界,将某些塞尔维亚人口拨给克罗地亚波士尼亚,以减少塞尔维亚的规模。塞尔维亚境内的匈牙利人以及阿尔巴尼亚人也给了铁托借口,建立了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科索沃自治区两个自治地区。1946年1月31日,南斯拉夫战后第一部宪法规定,由六个共和国以及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科索沃自治区组成“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na Narod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FNRJ)”。1963年的宪法,再将之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SFRJ)”,并且将科索沃升格为与伏伊伏丁那同等的自治省。[10]

民族政策

[编辑]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塞尔维亚占三成,克罗地亚二成,其余为其他斯拉夫民族[11]。铁托作为一个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认为他当政时期对南斯拉夫的多数民族塞尔维亚人采取了打压政策[12]。1966年起对兰科维奇集团“中央集权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打击十分严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有4万塞族干部因此被整肃。在制度上,铁托时代也作了有利于抑制塞族强权的(或用塞民族主义者的话说是“压制塞尔维亚”的)安排。除了缩小塞尔维亚版图以外,铁托设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励人们放弃原有族群认同而去改宗这一新的民族群体。这些政策使得国家凝聚力大为下降,也导致了南斯拉夫日后分解再分解,国家失去了维护主权和领土统一的能力。

文明建设

[编辑]

在铁托时代,南斯拉夫党和政府把精神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从整体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进程,铁托引导党内和学术界就它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展开讨论和论证,又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程序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决议,并取得实践经验。

外交与经济成就

[编辑]
1961年,纳赛尔铁托尼赫鲁出席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不结盟国家会议
莫斯科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藏铁托元帅礼服军帽

铁托是战后首先敢挺身对抗苏联的扩张,与斯大林决裂的共产党领袖,1949年苏联及其卫星国废止与南斯拉夫的友好互助条约,南斯拉夫单独走自己的铁托主义路线,直到1955年,铁托才与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恢复正常外交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一度又有恶化,后来随着中苏交恶与决裂,苏南关系又迅速升温。[13]1950年代,南斯拉夫开始与亚非等地的第三世界国家有所接触,先是印度缅甸,之后拓展到埃及印尼,195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56年,铁托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瑟三人在布里奥尼岛发表声明,支持不结盟运动,并于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首次高峰会。使其不论在国内,或是第三世界国家,都越来越受到欢迎。这项运动的成员国不愿涉入冷战,拒绝与美苏两大强国结盟,至2007年已有118成员国,涵盖了联合国三分之二的成员国,全世界55%的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之中。[14]

1950到196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的经济成长相当突出。虽然其生活水准始终无法真正趋近于西欧的水平,但是显然超过其他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人民的满意度与内部的安定度,不但能够维持,甚至还进一步提升;随之而来的骄傲感也不断增加,使大部分的南斯拉夫人相信,他们的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办法。[15]

苏共在斯大林时代认为铁托的南斯拉夫是修正主义的样板,而在196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转而认为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坚持继续称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13]苏联布列茲涅夫政府在1968年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一度又出现紧张,铁托派特使爱德华·卡达尔到北京面见毛泽东,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改善。[16]为防止中国与南斯拉夫亲密,布列茲涅夫宣布布列茲涅夫主义宣称的苏联可以为了安全武装干预“社会主义阵营”任何一国的范围不包括南斯拉夫,苏南关系才再度改善。[17][18]

晚年与争议

[编辑]

19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危机和全球经济萎缩迫使各地进行改变,也对南斯拉夫产生严重的影响。南斯拉夫经济在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受到致命的重创,而接下来称为“契约经济英语contractual economics”的经济改革又被评为“一团混乱。运作开销庞大,生产动机和效率却几近于零”,使得南斯拉夫唯有大量向外借款,以维持投资与消费层面的活络。铁托的晚年消耗在撑过新的政经局面当中,南共及铁托本人的凝聚力渐渐被腐蚀。经济增长乏力,使得铁托的声望明显滑落,不过依旧维持着相当的水平,他更于1974年当选终身总统。

去世

[编辑]

铁托于1980年5月4日在斯洛文尼亚首府卢布尔雅那过世,享年88岁,结束37年南斯拉夫总统职务,但他的政治影响一直到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19]

葬礼

[编辑]
铁托墓

铁托并非骤然过世,他在医院躺了四个月,他的病情是每天报纸的头条新闻。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和要人群集铁托的葬礼,场面气派,胜过其他同类场合。南斯拉夫人为近乎所有国家所表示的友谊和关怀感到骄傲。

铁托下葬在铁托纪念馆花宫内一座朴素的大理石墓中,这处墓地成为大规模的朝圣目标。铁托过世后的最初四年间,共有超过一千一百万人前来谒灵,这个数字是南斯拉夫人口的一半。[20]铁托夫人约婉卡·布罗兹在2013年逝世后同样归葬于此。

著作

[编辑]
  • 铁托选集 (1926-1951年)
  • 铁托自述(后人依据铁托存世的文件资料完成)
  • 铁托在普拉的演说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Andjelic, Neven. Bosnia-Herzegovina: The End of a Legacy. Frank Cass. 2003: 36. ISBN 978-0-7146-5485-0. 
  2. ^ McGoldrick 2000,第17页.
  3. ^ Roberts, Walter R. Tito, Mihailović, and the Allies 1941–1945.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3: 309. Churchill, who said that Tito was a dictator ... 
  4. ^ Pavlowitch, Stevan K. Tito – Yugoslavia's Great Dictator: A Reassessment. Columbus, OH: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 ^ Shapiro, Susan G.; Shapiro, Ronald. The Curtain Rises: Oral Histories of the Fall of Communism in Eastern Europe. McFarland. 2004. ISBN 978-0-7864-1672-1. ...All Yugoslavs ha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jobs, food, and housing 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Tito, seen by most as a benevolent dictator, brought peaceful co-existence to the Balkan region, a region historically synonymous with factionalism. 
  6. ^ 许绶南译,Mihailo Crnobrnja著,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戏》。台北:麦田,页111-112。
  7. ^ 黄鸿钊编,1996,《东欧简史》。台北:书林,页304-305。
  8. ^ 许绶南译,Mihailo Crnobrnja著,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戏》。台北:麦田,页109-113。
  9.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与民族冲突(1991-2006)〉,硕士论文,东海大学政治系,页22-23。
  10.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与民族冲突(1991-2006)〉,硕士论文,东海大学政治系,页22-25。
  11. ^ Ethnic Groups in Yugoslavia. Roy Rosenzweig Center for History & New Media.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12. ^ Tito was trying to separate Kosovo and Metochia from Serbia. Youtube. 
  13. ^ 13.0 13.1 1963年中共三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吗?.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7). 
  14.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与民族冲突(1991-2006)〉,硕士论文,东海大学政治系,页25。
  15. ^ 许绶南译,Mihailo Crnobrnja著,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戏》。台北:麦田,页119-120。
  16. ^ 南斯拉夫接受现代流行文化比中国早.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17. ^ 1969年勃列日涅夫会见铁托.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18. ^ 南斯拉夫发言人武伊察说:勃列日涅夫访问南斯拉夫“有助于推进南苏友好合作”.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19. ^ 许绶南译,Mihailo Crnobrnja著,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戏》。台北:麦田,页124。
  20. ^ 许绶南译,Mihailo Crnobrnja著,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戏》。台北:麦田,页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