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召
王爱召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中国 |
位置 |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 |
坐标 | 40°23′0.6″N 110°11′27.6″E / 40.383500°N 110.191000°E |
宗教 | 藏传佛教 |
宗派 | 格鲁派 |
开基 | 博硕克图 |
开山时间 | 1607年-1613年 |
地图 | |
王爱召,又名伊克昭,清廷赐名广慧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哈什拉格沟口,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2]
简介
[编辑]王爱召由鄂尔多斯万户博硕克图济农修建。[1]明朝万历年间,三世达赖锁南嘉错到蒙古草原传播藏传佛教格鲁派,想在鄂尔多斯的一条龙岗兴建寺院。28年后,鄂尔多斯博硕克图济农遵照三世达赖旨意,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主持动工兴建,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竣工。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鄂尔多斯部蒙古首领举办开光典礼,明朝朝廷赐寺名“广慧寺”。该召庙的蒙古语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齐庙”,后因博硕克图济农的后裔获封郡王衔,故改称 “王爱召”。也有资料称王爱召是“王的召”的谐音,因蒙古语“的”字发音为“爱”,故民间俗称该庙为“王爱召”。[2]
王爱召并非鄂尔多斯最早的寺庙,最早者为热西却令寺,又称“浩钦召”(意为“旧的召庙”),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有的资料说王爱召从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住放地。但此说法不实。因王爱召是在1607年动工兴建。且明朝中后期,专司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部,其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处在游动状态,不会在一个地方长留;只是格鲁派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兴起后,召庙才成为蒙古人敬佛并敬祖先之所。[2]
王爱召是鄂尔多斯蒙古部的第一次会盟之地。天聪九年(1635年),鄂尔多斯部归附爱新国(即金国,又称后金,1636年定国号为“清”)。“天聪九年,额璘臣来归,赐济农号;顺治六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札萨克,自为一盟于伊克昭。”顺治六年(1649年),鄂尔多斯部贵族在王爱召会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额璘臣主持,定盟名为“伊克昭”(蒙古语,意为“大庙”,大庙便指王爱召)。此时,王爱召是鄂尔多斯七旗的总庙,也是鄂尔多斯地区最大的召庙,又是蒙古王爷的家庙,王爱召附近有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以及济农办公之所。[2]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额璘臣(即明朝的鄂尔多斯济农)除定期召集各旗札萨克到王爱召会盟外,还主持八白室的祭祀。但因其封地在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大部),其驻地则是王爱召,二者有距离,故他为祭祀及会盟方便,将“八白室”迁往郡王旗。[2]
会盟初期,每三年举办一次,由盟长主持。除按规定迎接御书及钦差大臣外,还检阅兵丁,稽核全盟在册人数,检查战马、军械、其他物资及战备,商议大事。后来,会盟变成盟内例会,盟长或者检查该盟户口丁册,或审理该盟主要案件,处理重要事宜。[2]
伊克昭盟的会盟地点起初一直在王爱召,偶尔也在郡王旗的苏泊尔汗举行。到清末,会盟改为根据需要,临时决定时间及地点,不再固定。[2]
王爱召占地面积50亩,其中庙址占地面积12亩,庙堂建筑共259间,喇嘛住房282间。四世达赖云丹嘉措、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均曾来王爱召讲经、灌顶。[1][2]
王爱召的主要建筑有大经堂、观音殿、度母殿、守斋殿、明王殿、辩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四大金刚殿、鼓楼、鄂尔多斯王公的祖先灵塔殿、佛塔群。大经堂内供奉银塑鎏金释迦牟尼像,藏有泥金字本《甘珠尔》、银汁字本《丹珠尔》等佛经。灵塔殿内供奉高七尺的巴图蒙克达延汗银制鎏金灵塔,还有博硕克图济农曾使用的鎏金马鞍、弓箭等物。[1]
王爱召的喇嘛最多时有300多人。中华民国时期,喇嘛有100多人。喇嘛中最高称号是“呼毕勒罕堪布喇嘛”(转世活佛)。[2]
1939年,日军多次派特务专门调查王爱召。其后,日军多次派飞机轰炸王爱召,集中轰炸大经堂等建筑,大经堂被炸塌,大喇嘛扎布当场被炸死。1940年,日军在蒙古军第四师的配合下,进攻驻扎在达拉特旗新民堡的国军(人称“西军”)。国军受挫之后,转移至王爱召,当时国军86师指挥部设在王爱召内,该师参谋长王白慕坐镇王爱召指挥。“西军”张步城团的步兵居住在王爱召的僧房内,团部设在王爱召以南数里的任三壕。国军还在在王爱召四周修筑工事,修建炮楼。[2]
1941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四),驻包头的日军小岛部队出动80辆卡车的步兵,在坦克、装甲车、飞机的掩护之下,自包头银匠窑子渡过黄河,进攻王爱召。在距王爱召不远的西社、刘大营子、东三座茅庵等地架重炮,自下午四点起,轮番炮轰王爱召,“西军”一直坚持到天黑,趁夜向南撤退。[2][3]
翌日(元宵节)凌晨,日军开进王爱召,驱逐了王爱召的喇嘛及周边居民,随后抢劫王爱召。王爱召收藏的前额嵌有宝珠的释迦牟尼银制佛像,成套经卷,坟庙内的银制镀金马鞍、弓箭,成捆的壁毯、地毯、法器、供物、浮屠及特制的风磨铜顶、可盛23担水的大铜锅等等,均被装上汽车运往包头。抢劫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七日夜。王爱召收藏了各类文物、宝物被全部洗劫。[2][1]
农历正月十八日晨,日军在王爱召各建筑上浇上汽油,在僧房内堆干草,点燃大火,焚毁了王爱召,此次大火一直烧了半个多月,王爱召变成一片废墟。[2][1]
1941年9月,王爱召的大喇嘛曹德纳木通过化缘、化布施等方式筹资,在王爱召原召址以西半华里处的一座旧有小庙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召庙,将达拉特旗塔井召的佛像、法器、经卷等迁至此处,继续开展宗教活动。但该小庙的规模远不及过去的王爱召。[2]
但该小庙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存“卧龙土岗”的一座小仓房。原王爱召班弟喇嘛洛布森津巴继续在这间小仓房中念经,期望将来能重建王爱召。[2]
建筑
[编辑]王爱召北依黄河,西靠豪庆河,南邻河滩草原。南、北各有一眼泉水,人称“龙眼”。王爱召被毁前,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四大天王殿、大经堂、正殿。庙内有汉式宫殿型大经堂49间,殿内陈设精美;藏式建筑风格的正殿81间,平房平顶,白墙红边。东西两侧有两座钟楼,门前有四大天王殿;南侧有奶奶庙、观音堂、五道庙;北侧有十殿阎君、金刚殿、靖王庙、药师庙;中部正殿后侧(也是该庙最高之地)有喇嘛白塔三座。[2]
王爱召周围有围墙,长方形院墙之外,西北角建有九间楼(9间大的坟庙),其内供奉鄂尔多斯部祖先银质陵塔(祖宗坟塔)13座,大小不一,均为银制并镀金,其中包括巴图蒙克达延汗、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及其后裔的陵塔。巴图蒙克达延汗的银质镀金陵塔高七尺,其内陈列着他使用过的马鞍、弓箭等物。[2]
王爱召南部有葛根宫及佛仓,北部有济农仓、庙仓等建筑。王爱召周围,还有282间喇嘛宿舍。[2]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鄂尔多斯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寺庙,内蒙古旅游网,2013-07-11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7-1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王虎全、国风,历史上的王爱召,内蒙古史志2010年第六期. [201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戴雄,侵华日军对中国古建筑的毁损,民国档案2000年03期. [2015-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5).